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三年来,我们运用大学生人格问卷UPI量表分别对2005、2006、2007三届新生进行了测试.在对第25题"想轻生"的筛选结果和随后进行的约谈中发现了一些令人思考的问题,也促使我们对学生的生命教育引发了更深层次的思考.本文拟就近三年来新生心理普查中对部分同学"想轻生"原因分析以及生命教育思考作一些阐述.  相似文献   

2.
我园从2008年9月开始对幼儿进行“生命、生存、生活”的“三生教育”,意在让幼儿认知生命、珍爱生命、尊重生命,萌发爱心、感恩之心和责任感、正义感,培养幼儿热爱生活、奋斗生活、幸福生活的情感,提高幼儿的适应能力、生存能力、生活能力和创造能力。我们遵循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幼儿的基本原则。从幼儿的生活中来选择教育内容,  相似文献   

3.
从“生命教育”理念,特别是体育教学在“生命教育”中的特殊作用出发,在分析了高职体育教学中忽视“生命”的现象的基础上,再结合高职院校学生自身特点,对高职体育教学理念进行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4.
“90后”大学生陆续进入大学校园,对这一新群体的教育管理问题给高校教育管理者提出了新的课题和考验。文章从新生入学后的适应障碍、新生入学教育的内容以及对当前新生入学教育工作的思考三个方面,对“90后”大学生的入学教育工作做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5.
[材料]古今中外。许多作家写过关于生命的文章,启迪人们热爱生活,善待生命。上海人陆幼青在与癌魔搏斗的过程中,更是以超乎常人的毅力,写下了感人至深的《死亡日记》,表达了热爱生活的坚强信念。然而,我们也看到,一些中学生乃至大学生,因种种原因而轻生,社会上此类现象更是时有发生。那么,你是怎样看待这些现象的?你是怎样对待生活、对待生命的?它将引发你怎样的思考呢?请以“热爱生活,善待生命”为话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  相似文献   

6.
《人民教育》杂志在1979年和1980年,刊登了一些宣传“人才学”的论文。在这些论文中,有些基本观点是否符合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我认为是值得商榷的。现在,我想从教育学的角度,对这些论文中所宣扬的一些观点,谈几点粗浅的看法。第一,教育学研究的对象一般说是整个新生一代的教育。它研究如何把所有的新生一代  相似文献   

7.
让生命教育走进家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处于成长中的孩子是涌动着无限活力的生命体,可不少孩子却说活得“没意思”、“烦死了”,有的甚至轻生。为什么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却给一些人带来了心灵的空虚和对生命意义的茫然?为了帮助父母让孩子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使生命呈现出灿烂的色彩,我们请德育专家马兰霞老师给我们开“关于生命教育”的讲座,让生命教育走进家庭,关注孩子生命的需要和发展,使家庭教育走向智慧、走向成功。  相似文献   

8.
泰戈尔说过:“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然而,在“一切为了应试”的课堂上,漠视生命、扼杀生命的现象屡见不鲜,不少教师以“为学生的将来负责”等美丽的借口。从事着极不道德的教育教学。每念及此,不寒而栗。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江苏省邗江中学即提出并开始探索符合新课程理念的“道德课堂”。这一开创性的研究和探索引发了我们很多思考:教育如何尊重生命?如何构建有生命的道德课堂?怎样让生命在“道德课堂”里放飞?在“本期关注”中。我们以较大的篇幅,推出了一组文章,其中有江苏省邗江中学对道德课堂的系统思考及专家的评点;有省内部分理论工作者与邗江中学师生的互动对话;有邗中教师如何在教室、校园、社会等层面打造道德课堂的思考和做法;还有他们对“道德课堂”探索和实践历程的回眸。我们希望通过集中发表省邗中“道德课堂”的研究成果,能够引发广大读者的关注、思考,从而转变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9.
大学新生进入新的学习、生活环境需要经历从感知、认知到自我定位的适应过程.安徽大学历史系遵循学生心理适应规律,紧扣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需要,创新地开展了“三感”(归属感、认同感、责任感)、“三我”(我是、我愿、我来)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尝试和探索,在新生适应性教育的内容、形式和途径上积累了一些经验和成果.  相似文献   

10.
最近几年,学生自杀现象频繁曝光。一个个如花的生命在风雨中匆匆而逝,来不及让爱他们的人和他们所爱的人对他们道声“珍最”,说走就走了,只给曾留下他们青春风采的世界一个令人思之泪下、念之悲悯的背影。这无论是对他们的家庭,还是对整个社会,都有一种难以承受的痛。因为他们这种对珍贵生命主动放弃的轻生行为,非但不能证明自身抉择的崇高价值,反而成了示世界以懦弱的黯然告自。面对这样一个严峻的现实,所有从事教育事业的人们以及广大青少年的家长都小能不反思:是怎样一种邪恶的力量,把年轻的生命推向了黑暗的坟墓?我们又做错了什么?从今天开始,应该做些什么?我们在反思中自然电就不难发现,多少年来,我们的学校教育中似乎就缺少“生命教育”这样一环——人“即使输掉一切,但决不能输掉生命的信念”。  相似文献   

11.
读2011年第11期《语文学习》“读者”中的《再也不能忽视生命教育》.为那三个不堪重负而相约自杀的小学女生感到深深的痛惜.深感生命教育是必须的。但转念一想,生命尚需”教育”乎?一颗种子天然地包含了所有萌芽生长开花结果的所有基因.只要我们给予最基本的水、阳光、肥料.遵循生命成长的基本规律.或者说,给予它最基本的生命的尊重.它就会活泼泼地生长起来。一方面是依然的作业成堆,一方面却又教育我们的孩子要好好地爱惜生命,这岂不是自相矛盾?诚如陶行知先生所言: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相似文献   

12.
张鹤  郭仕凤 《中国德育》2007,2(5):47-48
泰戈尔说过:“教育的目的应当是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由于受应试教育的负面影响,生命教育一度被忽视,导致部分青少年生命意识淡薄,为一些小事动辄轻生,或伤害他人。耳闻目睹一些生命悲剧,作为教师深感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重要性。我们认为,生命教育的重心,在于帮助学生形成珍惜生命、热爱生命的态度,增强生活信心和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善待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促进其人格完善。  相似文献   

13.
一个亟待关注的课题:生死教育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生是什么?死是什么?这些不经意的问题,如今不能再不“经意”了。校园频现的花季少年自杀现象已经引起我们多少次心灵的震撼。我们不禁扪心自问:他们从教育中理解了生、理解了死吗?长期以来,学校教育功利思想浓重,它在客观上更多是在培养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导致青少年学生在有关生命意义的问题上总是处在蒙昧状态。中国教育报2002年2月1日在题为“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一关于青少年轻生现象的调查与思考”中,呼吁“我国青少年亟待普及死亡教育”,“但愿在不久的将来,死亡教育真的能走进课堂”。为此我对在我国青少年中开展生死教育的必要性、意义、内容和可能途径做进一步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4.
统编《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生命的思考”,是对初中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主要载体。巧用诗词情境中的“立志”“守护”“得到”三重生命意境,从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中解构单元教学,为生命教育议题建构“审视”“行动”“实现”的认知结构,帮助学生树立生命至上的理念,引导学生在增强生命韧性和感受生命意义中培育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5.
生命教育是永恒的教育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数字显示.中国的青少年自杀率呈上升的趋势。2002年,河南庞振超、曹保印撰《青少年自杀现象的调查与思考》在《中国教育报》刊出,被多家报刊转载,并引起广大反响;2004年8月2日,《中国教师报》头版头条刊登“学生自杀,我的伤痛谁能懂”一。可以说青少年学生轻生事件屡见报端,但很多人还是认为那是极少数学生的偏激行为。南京市小学生心理信息采集与分析中心对近千名部分实验学校的学生进行了调查和访谈.谁知调查中竟发现有40.2%的学生产生过轻生的念头.这真令我们触目惊心。教育学生敬畏和珍惜生命,是摆在我们教育工作面前的首要课题。  相似文献   

16.
我们从前年下学期开始办“三算结合”教学试点,去年下学期试点班发展到六十六个,今年上学期准备在全县新生班普及。我们从一年半的“三算结合”教学试点实践中体会到:一、党委要重视。“三算结合”教学是文化大革命中出现的新生事物,是教育革命的一个成果,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才能沿着毛主席革命路线向前发展。一九七三年九月,我们把对“三算结合”教学这一新生事物的认识和准备进行试点的  相似文献   

17.
百度搜索输入“三生教育”,我们会发现“三生教育”已经成为一个百度词条。 “三生教育”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开展“三生教育”活动的首倡者、云南省教育厅厅长罗崇敏曾对“三生教育”作过生动的阐述:人是由生命、生存和生活构成的有机体。人的生命是自然生命、社会生命、精神生命构成的。人生发展是生命发展、  相似文献   

18.
罗明东 《云南教育》2009,(11):34-37
“三生教育”是从实践领域开始教育思想变革的有益尝试。探索“三生教育”的本质,解读“三生教育”的内涵,是构建“三生教育”理论的重要基础。作为一个复合概念,“三生教育”是生命教育、生存教育和生活教育的简称。何谓生命、生存和生活,其内在的联系是什么,怎样透过生命、生存和生活来理解教育及其“三生教育”的本质,这些都是指导“三生教育”实践、构建“三生教育”理论体系急需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9.
万世忠 《考试周刊》2022,(14):127-130
“三生教育”理念,即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三生教育”理念是在审视社会现状、反思现代教育弊端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一种教育理念。“三生教育”理念倡导学生要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因此生物学课程的目标与“三生教育”理念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20.
应当说,“课堂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种生命的度过,一种生命的成长”。为此,在课程改革从试验到全面推广的进程中,我们始终关注着自己的课堂教学。作为学校教研职能部门的教科室,我们通过“课堂教学研讨周”等系列活动,组织全体教师通过对课堂教学的研讨,来感悟课程的改革,走进这场变革。但在活动中我们不仅遇到了过去一直存在的老问题,也发现了新形势下课堂教学研讨中新生的问题。面对问题我们没有回避,而是采取相应的策略,改变过去的“评课”,使其朝着“研究课”的方向变革。一、从“全面”评价向“指向性”研究转变多年来,大家坐下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