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清之际西方传教士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之际,即明万历中期至清康熙中期(16-18世纪),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近代文化就开始了接触与交流.这一时期,中西文化交流是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的,其中,既有西学东渐,亦有东学西渐.在这次文化交流中,西方传教士起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明末清初时期中国文化进入反思阶段.这一时期来华传教的耶稣会士在带来西方一些虽不是最先进的科学知识的同时,也大量将中国传统的哲学、医学、文学艺术等介绍到西方.汉籍西译推动了西方的启蒙运动,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3.
西方音乐的发展是相当迅速的,通过中西文化交流,西方音乐源源不断地传入中国。近代中国发起了向西方学习的热潮,出现了一批出色的音乐教育家,这些音乐家为西方音乐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促成了中国音乐划时代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中西方的交流变得越来越密切。作为一门世界语言,英语在中西方的交流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在这个交流过程中,我们需要翻译。翻译已经不再被认为只是一种单纯的跨语言活动,而且被认为是一种跨文化交流。文化因素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翻译者的注意。所以,这篇论文的着重点就是中西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首先,是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具体表现,包括地域文化差异、风俗习惯文化差异以及宗教信仰差异。其次,是这些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传统节日是一个国家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不同的民族特色。通过对中西方传统节日的起源、庆祝方式、以及饮食习俗等方面的对比,可以看出中西文化主要存在以下三大差异:中国传统节日的饮食主要强调长寿,而西方的饮食文化则以健康为主;中国的传统节日具有泛神性和世俗性,而西方的传统节日具有极强的宗教色彩;中国的传统节日集体主义色彩浓厚,而西方的传统节日则强调个体主义价值取向。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西方交流越来越紧密、频繁,了解中西方在传统节日上的异同有助于中西之间更好的交流。  相似文献   

6.
借鉴海德格尔"此在"与"共在"理论,讨论中西文化交流问题,主张中西文化应该着眼对自身的发展,将彼此理解为独特性的存在进行交流.  相似文献   

7.
作为人类幼年时期的产物,神话蕴含人类初始的理想、性格和品质,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原始生活状态和原始信仰,是其精神和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动力与源头。中西方神话的“创始传说”对各自民族和文化的影响最大,对其进行比较与分析,有助于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深层致因,有益于促进当今时代背景下的中西文化深层次、高质量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8.
《典型的美国佬》塑造了在中西文化的夹缝中生存的三位女性形象,即海伦、特蕾萨、珍妮斯.面对中西文化的差异,她们有不同的选择:海伦受西方消费文化的影响,由传统的淑女走向物质主义;特蕾莎发扬了中西文化的美德;珍妮斯继承传统女性的美德但也盲从父权思想,同时认同西方的消费文化.通过分析她们的形象,有利于反思中西文化从而获得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西方华裔作家谭恩美的作品《喜福会》,通过四对母女关系的冲突与融合,折射出中西文化从冲突走向融合的发展趋势,展现了作者对待中西文化的态度。此次研究有助于人们更深入地理解中西文化各自的特性及共性,在坚守中国文化自信的基础上,探索中西文化多元化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0.
方波 《池州学院学报》2012,26(2):112-115
清代康雍乾时期,中国瓷器大量销往欧洲,这些外销欧洲华瓷不仅用来装饰和摆设,而且与当时的中西艺术、宗教、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这一时期,外销华瓷上的人物题材纹饰丰富多彩,源于中西方的宗教、戏剧小说、世俗生活等方方面面,充分体现出十八世纪中西文化艺术互相交流和融合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11.
墨海书馆是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桥头堡,清末时期由教会传教士在上海最早创办的集翻译、印刷、于一体的出版机构.墨海书馆采用了先进的印刷技术和设备,为我国印刷工业的近代化提供了先进的经验和技术.在其存在期间墨海书馆的传教士和中国文人翻译出版了大量西方的科学书籍,开创了新的办刊方式,这有利于西方科学知识在中国的传播,对于中国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的近代化具有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在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对国际化外语人才的需求愈加迫切。对戈鲲化、陈季同、辜鸿铭、林语堂等近现代中西文化交流典范人物的成长历程和共同特征进行细致考察和总结,在此基础上思考和探讨中西文化交流典范对当今国际化外语人才培养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3.
清末鸦片战争之后,西方的大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也送来了西方近代的科技文明.教会大学是在东西方文化相互碰撞与融合的过程中产生的,是由西方传教士带着文化侵略的目的在中国创办的高等教育机构.教会大学的数目不多,存在的历史很短暂,从19世纪末最初形成,到20世纪50年代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结束,不到百年时间.但是教会大学却是教会教育中最重要,最有代表性的部分,它在中国社会近代化,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在中西文化、中西教育交流史上地位和作用是很突出的.  相似文献   

14.
甲午战争以后,中国面对政治上亡国灭种、文化上西潮入侵的双重危机,梁启超作为同时具有深厚传统儒家文化积淀和先进西方思想的近代早期知识分子,在这一时期展现出两种不同的文化倾向:一种是实用功利主义指导下理性地取用中西文化,以通过改良达到"救亡图存"的目的;另一种是华夏中心主义传统影响下的具有非理性特点的比附、歪曲西方文明,拔高中华文明的倾向,这与他本人的文化认同感、尊严感有着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15.
刘洋 《保定学院学报》2009,22(5):87-88,129
"墙"作为一种文化象征蕴含着丰富的信息和深刻的传统文化思想.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跨文化交际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而文化之墙阻碍了我国和世界的交流与合作.探讨"墙"在中西方传统文化中的角色以及"墙"语言折射出的中西文化和人们的思想特征,进而说明拆除文化之墙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从传统节日看中西文化差异与交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文化存在着各个方面的差异,传统节日文化是其中重要的一项。中国的传统节日主要源于岁时节令,具有浓厚的农业色彩。西方的传统节日主要源于宗教及相关事件,都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另外,中国的传统节日习俗主要以吃喝饮食为主题,其主要原因是中国人对生命的追求以健康长寿为目的;西方国家的传统节日习俗主要以玩乐为主题,其原因是西方人对生命的追求以健康快乐为目的。从中国人过西方节日及外国人过中国节,我们感到中西文化交流加快的脚步。在全球化时代,由于经济、文化的发展与深化,中西传统节日逐渐被双方人民相互包容接纳,又有此消彼长的现象。  相似文献   

17.
《列那狐》是一部具有现实象征意义的民间文学作品。文本旨在立足于列那狐的处事哲学,分析其传递出的中西文化差异,并浅析形成差异的原因,从而对列那狐文本进行现代解读,实现中西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18.
中西文化融合视角下体育舞蹈音乐"中国化"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西文化比较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中西文化融合的切入点及体育舞蹈中国化的内涵,分析了体育舞蹈音乐中国化的可行性,提出了体育舞蹈的中国化的对策,即在借鉴与学习西方音乐文化的同时,将独具特色的民族性音乐元素融入到体育舞蹈中,实现其中国化的创新。  相似文献   

19.
"红"色在人类历史上,有极其源远和广泛的含义象征。不同民族对"红"色的联想和使用具有鲜明的特点,"红"色在中西文化中有很大的差异。本文就中西文化背景下"红"色的文化内涵差异及语义翻译进行了对比和研究,以期把握相关知识,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和中英双语的翻译。  相似文献   

20.
从创作第一部小说《东风.西风》起,赛珍珠--这位生于美国长在中国的伟大女性就致力于中西文化的沟通与交流。如果说在《东风.西风》里,赛珍珠更多地赞美西方文化,是"西风"压倒"东风",那么到创作《大地》三部曲之一的《分家》时,她则更加成熟地、客观地看待东西方文化,甚至给予了东方文化更多地理解,"东风"与"西风"达到了平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