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读《察变》     
赫胥黎以渊博的学识,警辟的文字,东冲西突,攻陷了自以为亚当和夏姓的子孙们的最后的堡垒。——鲁迅:《论语一年》《天演论》是十九世纪英国生物学家、哲学家赫胥黎阐述达尔文进化论学说的《进化论与伦理学》一书的前两章。此书上卷导言十八篇,下卷论十七篇。《察变》是上卷导言的第一篇。它论述了自然界一切事物都在变化发展的现象和生物界生存竞争、天然淘汰的规律。  相似文献   

2.
《察变》是部编高中第六册语文课本的一篇文言文,是从《严译名著丛刊·天演论》中节选的。原作者是英国十九世纪著名的生物学家、思想家赫胥黎。《天演论》是其所著《进化论与伦理学》前两章的译文。《察变》是《天演论上·导言》中的第一节。译者是我国近代著名的启蒙思想家、 翻译家严复。  相似文献   

3.
一、《察变》一文是严复(1853——1921)根据英国博物学家、思想家赫胥黎所著的《进化论与伦理学》一书的前两章意译出来的.译文主要是从赫胥黎独居写起,由眼前普通事物引向大的道理——阐述自古至今自然界一切事物都在发展变化的现象和生存竞争、天然淘汰的自然规律.批判了“天地不变之言”和“遽以不变之  相似文献   

4.
一、教学目的的确定本课是一篇论述进化论的文言文.进化论作为十九世纪的一种新思想,并不为一般人所熟知;文言文又与现代文有着很大的距离。因此教授本课,必得考虑到课文本身的难度和文章的新内容与旧形式的相互关系。据此,数学目的可确定如下:(一)了解进化论(即“天演”)的基本含义——“变”,以及引起“变”的主要因素——“物竞”、“天择”。(二)复习古汉语语法的一些知识;实词活  相似文献   

5.
一、赫胥黎、严复简介赫胥黎(185——1895).英国生物学家、哲学家。初学习医学,在海军中当军医。后奉命随军远航,历游新几内亚及澳大利亚等地。在旅途中考察海产动物,多所发现。1859年,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出版,提出物竞天择的进化论学说,批判了上帝造物、物种不变的神学  相似文献   

6.
《察今》教学三题朱中儒孙丽华《察今》是《吕氏春秋》中的名篇,受到了历代文章家的重视,被收到了多种选本和教材当中。关于此文,在教学中产生了三点体会,胪列于次,此期就教于方家。一、关于“暗中折射法”先谈《吕氏春秋》的编著目的。《吕氏春秋》一书是杂家学派的...  相似文献   

7.
物竞天择二义②.发于英人达尔文。达著《物种由来》③一书,以考论世间动植物类所以繁殊之故④.先是⑤言生理者,皆主异物分造之说;近今百年格物⑥诸家,稍疑古说之不可通。如法人兰麻克⑦、爵弗来⑧;德人方拔⑨、万俾尔⑩;英人威里士(11)、格兰特(12)、斯宾塞尔(13)、倭恩(14)、赫胥黎,皆生学名家.先后间出(15),目治手营(16),穷探审论,知有生之物,始于同,终于异,遗物立(17)其一本(18),以大力运之(19)。而万类之所以底(20)于如是者,咸其自己而已(20),无所谓创造者也.然其说末大行(22)也.至咸丰九年(23),返氏书出,众论翕  相似文献   

8.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之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间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见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二室编高中语文课本第一册《察传》篇。1990年4月广西第9次印刷)。当我串讲到“告之曰”这一句时,从上下文意来理  相似文献   

9.
<促织>是<聊斋志异>中一篇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小说.备课过程中,我发现了两个对深入理解课文有帮助的问题,试以管见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0.
高中语文课本第六册《察变》把“天道变化,不主故常”解释为“自然规律的发展变化是不按常例、随机转变的。”这种解释欠准确,而应解释为:“自然界(天体运行的现象和过程)的发展变化,是不按照常例随机转变的。《庄子·天运》里“天道”就不是解释为“自然规律”.  相似文献   

11.
1、认识作品的批判力量,请注意作品揭露的资产社会的罪恶逻辑莫泊桑是法国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他的短篇精品《项链》描写了都市一角这样的人情世态:小职员夫妇侈望奢靡沙龙生活的变态心理和由  相似文献   

12.
《约翰克里斯朵夫》是罗曼·罗兰的代表作,它为作家赢得了世界性的伟大声誉,获得了世界人民的注目崇拜和热爱。小说的基本主题是探讨资本主义社会中艺术家的人生及命运,这一主题是通过主人公约翰·克里斯朵夫一生坎坷曲折的遭遇揭示出来的。整的来说,克利斯朵夫是一个贝多芬式的人物,一个才华横溢天赋极高的音乐家。在他身上,寄托了作家的全部热情和理想,包含着作家本人对艺术的使命、人生的目的和社会前途等一系列哲理问题的深边思考。同时,克里斯朵夫又是一个高度概括的艺术典型,体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一切严肃正直的艺术家的基本…  相似文献   

13.
西周之“魏”≠战国之“魏” 《伐檀》和《硕鼠》二诗是小学语教材传统篇目,都选自《诗经》“十五周风”中的“魏风”。对“魏风”这个历史概念,有人往往把西周之“魏”与战国之“魏”混同起来,笼统地理解为战国之“魏”就是西周之“魏”的延续。 这样理解和讲授是错的,错误有二:一是混淆了不同的两个时代,二是混淆了不同的两个地域。  相似文献   

14.
《察今》和《察传》在《吕氏春秋》里是两篇各自独立的文章。前者出自“八览”中的《慎大览》,后者出自“六论”的《慎行论》。尽管这两篇文章未必都出于一人之手,但是,文章风格很接近,其中不少地方也很相同:  相似文献   

15.
滇中地区有许多附会于《西游记》的传说,明代嵩明人兰茂又著有一百回的《续西游记》小说,足见西游故事与云南的缘份.兰茂(1397—1476年),字廷秀,号芷庵,石羊(今蒿明县杨林镇)人,一生隐居不仕.赵藩曾有诗赞之:“杨林曾拜隐君祠,声律犹闻课小儿.借箸纵逢王靖远,麓川今断款关时.”(《仿元遗山论诗绝句论滇诗六十首》)后一联记兵部尚书王骥玻麓川之前,往  相似文献   

16.
李根芹 《文教资料》2005,(23):164-165
《师说》和《劝学》都是古文名篇,由于其思想性和语言的典范性使其成为古代文学文选及高中语文教材必选篇目,但笔者以为,现行的大多数文选和语文教材中对《师说》的一处标点和对《劝学》中“参”的注释有误。分述如下:一、《师说》中的一处标点值得商榷《师说》中有一段文字,大多数文选和语文教材都作如下标点,本人觉得值得商榷: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按以上的标点方法,是把“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都当成是笑话别人的那些人的答语。这样理解于…  相似文献   

17.
六年制中学高中课本语文第六册《察变》一文,对“蟪蛄不知春秋,朝菌不知晦朔”作了如下注释: “蟪蛄不知道春天和秋天,朝菌不知道月末和月初。蟪蛄,寒蝉,寿命极短。朝菌,朝生暮死的小虫。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朔,农历每月初一。”  相似文献   

18.
死僧某道士,云游日暮,投止野寺,见僧房扃闭,遂藉蒲团,趺坐廊下。夜既静,闻启阖声。旋见一僧来,浑身血污,目中若不见道士,道士亦若不见之。僧直入殿,登佛座,抱佛头而笑,久之乃去。及明,视室,门扃如故。怪之,入村道所见,众如寺,发扃验之,则僧杀死在地,室中席箧掀腾,知为盗劫。疑鬼笑有因,共验佛首,见脑后有微痕,(讠刂)之,内藏三十余金,遂用以葬之。  相似文献   

19.
(一)《听潮》的写景艺朮海潮的涨落,本无什么独特的地方,天天如是而已。但作者描形绘景,历历如画,大海显得是那样神奇莫测,变幻无穷。有时宁寂沉吟,溫柔靜谧,有时咆哮吶喊,雄壮有力。这种感人的魅力是与作者高妙的绘景艺术分不开的。绘景,离不开观察和感受。《听潮》的开头,除了交代事件的缘由和旅舍的位置外,作者着重从感觉的角度,调动了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五种感觉器官,从  相似文献   

20.
<天圣令>以唐令为蓝本参以新制修纂而成,虽然新修订了不少条款,但是<天圣令>远不是当时法律的全部.在<天圣令>之外,与之并行的法典还有编敕、附令敕.<天圣令>与<庆元令>有着较大的差异,<天圣令>反映的唐后期至北宋前期社会变化后的社会关系,与<庆元令>所反映的北宋后期至南宋的社会关系有着诸多不同.天圣以后,宋代社会仍发生着许多重要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