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重点评析了后现代主义“法学”对传统法律理论的挑战及其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并就我们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伟大征程中如何扬弃西方法学理论,繁荣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学研究提出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2.
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现代主体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质疑和批判。在此背景下。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主体性理论为基础的主体教育是否动摇了其存在的根基?面对后现代的主义的挑战,主体教育又将去向何处?本文从后现代主义的视角对现代主体性和主体教育做出了反思与批判,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起后现代视野中的主体教育观。  相似文献   

3.
随着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现代主体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质疑和批判.在此背景下,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主体性理论为基础的主体教育是否动摇了其存在的根基?面对后现代主义的挑战,主体教育又将去向何处?本文从后现代主义的视角对现代主体性和主体教育做出了反思与批判,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起后现代视野中的主体教育观.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弗雷德里克·詹姆逊为个案 ,论述后现代社会中新马克思主义批评的特点和贡献。詹姆逊的新马克思主义批评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元评论的基础上吸收、整合 2 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及后现代理论的产物。詹姆逊认为 ,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在诸多深层问题上有内在联系 ,马克思主义能够对后现代社会提供更广泛的观照和更深刻的理解。新马克思主义批评强调马克思主义阐释的优先权 ,同时倡导马克思主义的包容性和开放性 ,将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分析与形式主义批评加以综合 ,建构“社会形式诗学”;将马克思主义与文化研究结合起来 ,在后现代语境下重建马克思主义批评 ;这是詹姆逊新马克思主义批评的主要特征。詹姆逊为新马克思主义批评的发展作出了可贵的贡献 ,对我国建设马克思主义批评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后现代马克思主义认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资本主义的科学,是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只要资本主义存在,马克思主义就不会过时。在后现代,马克思主义仍然是认识与批判资本主义最有力的理论武器;马克思主义不会因为后现代主义的解构和批判而无效,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和解放叙事并没有失去信誉。正确的选择是,马克思主义面对资本主义的新变化,面对剧烈变化的政治与理论环境,必须进行理论创新,对新变化作出新解释。一方面要考虑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要考虑文化多样性的后现代走向,由此对经济、文化和政治之间的复杂关系做出新的解释,重新建立马克思主义的批判传统和解放叙事的威信。  相似文献   

6.
知识经济给现代师生关系带来了强大冲击,教师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角色困惑。从后现代主体间性理论出发,对传统的教师角色及其师生关系进行反思和批判,确立以平等对话为基础的新型师生关系,为构建新的师生关系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代表着中国历史发展进程,它的传入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变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因时代需要而出现,对于中国的整体发展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作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于中国意义非凡,它也预示着中国开始向一个新的方向努力迈进。本文旨在阐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题,以及具体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表现,为更好地发挥马克思主义中国在中国的作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从主体间性看后现代课程中的对话理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世界性文化思潮在诸多领域产生了深刻影响.在后现代教育思潮中,共主体论(intersubjecty)为主体间性课程的建构提供了契机.在21世纪教学理论走向交往与对话的时代中,“对话”成为主体间性课程的重要主题词.主体间性课程强调文本主体、教师主体、学生主体之间的对话,三主体在交往与对话达成的互识与共识中完成了后现代课程对文本的超越和意义的实现.  相似文献   

9.
主体是有意识、有目的地从事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现实的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工作者和人民群众;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领导主体,理论工作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形成主体,人民群众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执行和实践主体;它们之间的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相互补充加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推动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后现代马克思主义"的真实意义与未来走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后现代理念在当代中国的过量引介,现代马克思主义已悄然发生了后现代转向。它的突然崛起曾使学届不少同仁对之充满感激之情并将之视作我们当然的“同道者”。但是,由于它在马克思主义框架中的广泛播撒,在彰显马克思主义当代意义的同时又暗中执行着一种在非常有限的意义上对之所作的有距离的肯认,而且是对之“解构策略的一种运用”。因而关于“后现代马克思主义如何可能”这一问题的解答就显得异常棘手,对之持简单的拒斥抑或盲目乐观的拥抱立场,皆非明智之举,惟有培植“中国化”的时代立场,才能确立马克思主义存在的合法性根基,推进其民族化进程,并完成向马克思主义本性的真正复归。  相似文献   

11.
由于马克思与后现代主义都是建立在对近代哲学的批判基础上,后现代主义反对人类中心主义,在那里,人死了;在马克思哲学里。主体表现为一定的社会关系的人。虽方式不同,但都对传统主体概念进行了颠覆,所以马克思哲学的确含有后现代主体间性的意蕴。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70年代以后,生态美学在美英等国初露端倪,上个世纪90年代起迅速发展。国内从两年前开始关注“生态美学”,但缺乏深入研究。其实,马克思、恩格斯早就对人与自然的生态审美有所论述。马克思有力地批判了导致自然与人异化的资本主义私有制,力主“异化的扬弃”,重建自然与人的和谐关系。恩格斯则以其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时髦的国外社会思潮,以其彻底的批判性、特立独行的理论观点,在哲学、文化和艺术等方面都引起了较大的影响。文章从批判性的相通角度将后现代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进行联系,并着重运用历史的视角分析后现代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差别。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下半叶以来,由于现代科学整体化的快速推进,自然辩证法学科已经遇到了越来越严重的挑战。在这种形势下,学科建设中的一些历史积淀问题重新凸现,同时还产生了一些新的重大问题。这些问题包括:自然辩证法的学科归属问题(学科性质问题、学科名称的复归问题、学科的定位问题)、自然辩证法研究中的几个重要问题(与科学技术史研究的相关问题、科学哲学和技术哲学的主攻方向问题、文风问题)、自然辩证法与相邻学科的关系问题(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哲学其他分支、与经济学、与社会学的关系问题)。自然辩证法学科要在新世纪得到进一步发展,必须对这些问题作一个比较彻底的厘清。  相似文献   

15.
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地方。当代中国美学与"西马"美学在理论指向上也有某种一致性。但是,不能因为有这种理论指向上的一致性,就混淆马克思主义美学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的本质区别,更不能以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取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以"西马化"取代"中国化"。这种倾向是值得注意的。  相似文献   

16.
当前,我国信仰马克思主义需要正视三大问题,即:信仰缺失、信仰迷失和信仰错失。出现问题的原因在于马克思主义信仰受到了中西文化的夹击;理论和现实问题未得到妥善解决,弱化了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教学环节有漏洞。解决策略是:用中国梦引领社会思潮,确立统领性的主体信仰;为人民群众提供中国式的"终极关怀",消除其生存恐惧;改革教育,强化信仰。  相似文献   

17.
后现代教育管理理论对传统教育管理观的批判切中要害,具有许多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对后现代教育管理的研究视角进行阐释,并分析出后现代教育管理理论对我国教育管理观念和模式的启示,以期促进我国教育管理理论的发展和实践改革。  相似文献   

18.
在翻译美学中,对译者审美心理机制的探讨,为研究译者在翻译审美过程中的主体性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了解翻译审美心理结构运作过程,将有助于译者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使翻译更能自觉地进行有意识的审美体验活动,更有效地实现客观美的主体化。  相似文献   

19.
以往关于马克思主义美学之哲学基础的各种观点既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也存在明显的不足之处,已经不能适应“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潮流。在后现代主义语境中,发展和建设当代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美学,必须超越以往的旧观念,坚持实践存在论的哲学基础地位。实践存在论是对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和终极追求的高度的理论概括,只有从当代实践存在论视野审视和考察美学问题,才能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时代潮流。  相似文献   

20.
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中国共产党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举措,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教学既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平台。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进行一系列的创新活动,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