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湘南学院学报》2018,(3):17-22
"神明"是中国古代思想中的重要概念范畴,"神明"是由"神"和"明"两个单纯词组合而来。"神"本字为"申",本义为闪电,后因原始崇拜观念的影响而成为天神的代名词;"明"原为日月之光或月照入牅,由于日月被先民奉为神祗,"明"字也逐渐具有了"明神"之义;"神明"作为二者之合称,其本义自然与鬼神相关,是自然崇拜的神祗观念的显现,但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演变出"玄道妙理""湛凝精神"等意义,对中国的传统观念的演变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古代传奇小说及戏曲中,皇帝呼后妃为“梓童”,其名所由何来!倒是值得考证一下。 《西游记》第84回:“那国王急睁眼睛,见皇后的头光,他连忙爬起来,道:‘梓童,你如何这等?’”《封神演义》第7回:“妲己引导姜皇后到殿前行礼毕。纣王曰:‘命左右设坐,请梓童坐。’”可见,梓童是帝王对后妃的称呼。但从字面上看,“梓”是一种树名,“童”称小儿、童子,难于挂上钩,颇令人费解。 其实,“梓童”犹“子童”,不仅是帝王对后妃的称谓,也是后妃或仙子的自称。大约是表示自己年轻的一种谦称。这正像王勃在《滕王阁序》中称自己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一样。不过,“童子”不分性别,有“男童”、女童”之别。故子童就成为上层宫廷女子自称的专利品了。这个复合词为联合式,即“子十童”,都可表示年轻女子之意。如谓予不信,可看书证:《前汉书平话》卷中:“吕后曰:‘子童领圣旨,九月二十一日未央宫  相似文献   

3.
皇帝的夫人称“梓童”。如秦腔传统戏《斩秦英》(系《乾坤带》别称《金水桥》《秦英征西》《银屏挂帅》本戏中之一折)。唐王便称皇后为“梓童”。戏词:唐王:梓童、皇儿平身。其实在我国辞书中此称并不鲜见。  相似文献   

4.
香泉,最初称"沸井",晋元帝时就被发现了。因昭明太子在此沐浴而闻名天下。宋治平年间已正式命名此地为平疴镇。宋贺铸、王大过以及明清地方官员陆续对此泉开发,许多文人到此游玩并赋写诗文,刻碑,香泉成为旅游胜地,凝聚了非常厚重的文化。开发香泉,具有旅游意义和文化价值。本文还梳理了香泉镇历史沿革,并订正了史料中的错误,补充典籍的不足。  相似文献   

5.
现代汉语词典中出现的“估(gù)衣”语义来源推测有二:一是由佛经文献中表示寺院僧衣竞卖活动的“估衣”通过词义扩大而来;二是本为“故衣”,表示民间市场上买卖的旧衣服,后变换字形得到“估衣”。这里的“估”是“故”的俗字。运用词义分析法、因声求义法进行考证,认为后一种推测可能性较大。对于该词词义的解释,各版本现代汉语需依照现实情况作出更加详尽准确的释义。  相似文献   

6.
“火亮”一词大致有充当主谓短语、充当名词、充当形容词三种用法.不少辞书没有收录该词,《现代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虽已收录,但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故文章对“火亮”进行考释.  相似文献   

7.
古代诗文中,往往以“结发”代指结婚。因为古代人成婚的仪式中,有一项“结发”的活动,也就是男女各剪下一撮头发,结在一起以作留念。唐代女子晁采春与情人私订终身,写了一首,《子夜歌》:“侬既剪云鬓,郎亦分丝发,觅向无人处,绾作同心结。”诗歌记下了“结发”的仪式。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得更具体:入洞房后男女“对拜  相似文献   

8.
阿房宫建于始皇三十五年,为秦朝著名宫殿.《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三十五年…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又《汉书 ,贾山传》记载:阿房宫“东西五里,南北千步.”  相似文献   

9.
1866年,德国传教士罗存德在《英华字典》中首次将"text-book"引入中国,但未对译为"教科书"。汉语"教科书"一词出现在日本明治维新时期,1887年由黄遵宪在《日本国志》传入中国。1896年,康有为在《日本书目志》中列有教科书59种。1899年,南洋公学师范生白作霖撰《编译教科书的意见》,倡议译日本教科书并修改之。20世纪初,罗振玉、夏偕复、严复、张之洞等人专题探讨教科书制度及其实施,坊间教科书系列出版,1904年教科书审定制确立。"教科书"一词在中国流行是文化进步的标志,彰显了现代教育的价值诉求与生长空间。"教"突出教授方法、次序、容量,"科"强调知识分类、体系、编排,"书"明确编撰体例、规范、版权。"教科书"作为概念工具与思想资源,以其字义决定内质的逻辑关联,为现代教育设定了明确边界、框架、规范,也为中国社会奠下全新的"文化基层建构",成为现代中国启蒙的关键词。  相似文献   

10.
《曹刿论战》:“齐师败绩”中的“败绩”,中学语文课本上直接注为“大败”。“大败”何以言“败绩”呢?目前通行的解释是:“败绩”的“败”应即“(贝辶)”字,“绩”字应即“迹”字,春秋时代的战争以用兵车进行车战为主,战争中兵车垮了是最大的败仗,因此叫“败绩”。(参见陆宗达《训诂简论》164——165页及《北京教育》1982年第7期《“败绩”考》)此说值得研究,为什么这样巧,“败绩”两个字都是别字?据笔者初步统计,“败绩”一词,《春秋经》中出现十六次,《左传》中出现十七次,共三十三例,无一例写作“(贝辶)迹”。  相似文献   

11.
《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既是史学巨著,又是文学名著,故而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韻之离骚。”其中“太史公”一词是关键词,它不但涉及到《史记》百三十篇各篇的著者、思想及史实内容,而且前后出现达一百五十二次之多。指称不一,有时指司马谈,有时指司马迁,有时又指称官职(与“太史令”、“太史”同)。因此古往今来研读《史记》者多有释名、考辨,然众说纷纭,迄今未有定论,今不揣浅陋,略陈臆说,以就正于方家。历代对“太史公”的释名、考辨大致可分为三类,兹列于下,并逐条加以考释。  相似文献   

12.
司马迁《报任安书》:“李陵素与士大夫绝甘分少,能得人之死力,虽古名将不过也.”句中“绝甘分少”,各注情形如下:颜师古注:“自绝旨甘,而与众人分之,共同其多少也.”(《汉书》卷六二)  相似文献   

13.
描述上古之人的吃喝,常用成语“茹毛饮血”。有一成语词典解释说:“古人猎到禽兽,连毛带皮地生吃其肉,吮饮其血。”这就不禁想到看电视“动物世界”中狮虎捕食猎物的场景。而我们的“古人”连兽毛都吃,以血止渴,莫非比野兽还要“原始”?这个成语源于《礼记·礼运》:“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孔颖达疏曰:“虽食鸟兽之肉,若不能饱者,则茹食其毛,以助饱也。”这里说明初民还是“毛”、肉分而食之的。其实“若不能饱”,再去捕猎是了,何至于啮食羽毛、兽毛?因此这里所谓之“毛”,究竟何所指,值得考…  相似文献   

14.
柳宗元的《捕蛇者说》是千古传颂的名篇,又是中学语文课的传统教材。但是,对“苛政”一词,迄至现在,就我们所看到的注本,还没有一家对此作出单独的注释。不过就其对“苛政猛于虎也”的句释,从中也足可以看出编者们对这个词的含义理解的端倪。对“苛政猛于虎也”的句释,大抵可以分为两家。为了便于讨论,我们不妨把它分别转抄在下面。一家是刘盼遂、郭豫衡同志的。他们在《中国历代散文选》的注释中说:  相似文献   

15.
顾学颉、王学奇所著的《元曲释词》(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于“角妓”条释云:“妓女之以技艺著名者曰角妓,宋代已有此称。”然详按诸书,仔细揣摩,颇觉这解释不免失之笼统,有欠允当。愚见以为,“角妓”并非是仅以技艺著名之妓,以技艺著名之妓,未必就是“角妓”。它应当是专指具有某种身份的妓女。《西塘集耆旧续闻》卷四云: “许下士大夫云:章子厚当轴,喜骂士人,常对众云:‘今时士,如人家婢子,  相似文献   

16.
"昆明",西汉时用为族名,直至两宋时期,同时混用为昆明族所处的区域;唐朝时用作地名,但与今昆明无涉;元朝时置昆明千户所,发展为今天的昆明。  相似文献   

17.
皇帝的夫人称“梓童”。如秦腔传统戏《斩秦英》(系《乾坤带》别称《金水桥》《秦英征西》《银屏挂帅》本戏中之一折)。唐王便称皇后为“梓童”。戏词:唐王:梓童、皇儿平身。其实在我国辞书中此称并不鲜见。  相似文献   

18.
"牴牾",《汉语大词典》释"抵触,矛盾",后引申为"用言语顶撞,冒犯"义。但在历代文献中,"牴牾"还可解释为"物体之间的碰撞,冲撞""不顺,坎坷"义,《汉语大词典》未记载。此外,通过对文献词典的收集,发现"牴牾"还有"柢梧""抵梧""抵捂""牴梧""抵忤""抵牾""抵啎""牴啎""抵啎"几种变体,均有历代文献为证。  相似文献   

19.
香泉,最初称“沸井”,晋元帝时就被发现了.因昭明太子在此沐浴而闻名天下.宋治平年间已正式命名此地为平疴镇.宋贺铸、王大过以及明清地方官员陆续对此泉开发,许多文人到此游玩并赋写诗文,刻碑,香泉成为旅游胜地,凝聚了非常厚重的文化.开发香泉,具有旅游意义和文化价值.本文还梳理了香泉镇历史沿革,并订正了史料中的错误,补充典籍的不足.  相似文献   

20.
目前,常用辞书中对“编辑”一词的解释大致有如下三种:①《辞源》:“收集材料,整理成书”。②《中文大辞典》:“搜集材料,以编成书。”③《现代汉语词典》:“对资料或现成作品整理加工。”以上三种解释都把根据已有材料“整理加工成书”视为“编辑”的内涵,笔者总觉得与现代“编辑”的意义相距甚远。依笔者之见,“成书”当属一种著作活动,根据收集、占有、利用已有材料的份量和比重,可把它分为编、编著、著等几大类。“编辑”是不在其列的。但为何它们都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