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视角切入,分析了当前消费领域中的审美化倾向,认为消费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所表现出的审美化倾向是美学和艺术向生活的深层次扩展和渗透。审美化消费是一种审美经济价值生成的新的消费模式。审美化消费的本质是人的审美权利的获得扩展。  相似文献   

2.
田素庆 《时代教育》2012,(7):285-286
"日常生活审美化"作为研究对象,是与"日常生活"进入哲学视域得到相关批判建构有关。在西方后现代化、消费社会文化的语境里,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概念得到进一步的阐释和解读,由此成为中国文艺学界重要的理论资源。然其基于"言说立场"的不同,日常生活审美化成为文艺学界争论的焦点,其作为学科建制内的讨论与具有审美意味的中国传统日常生活的关系值得再予探讨。  相似文献   

3.
在消费社会,审美不再拘囿于传统抽象思辨的藩篱,开始广泛介入人们的生活和世界,呈现出审美化从经济、文化到生活的一体化转变的面貌。具体表现在:⑴经济审美化⑵文化转向⑶日常生活审美化。  相似文献   

4.
日常生活审美化研究为设计艺术学发展提供了文化层面的思考,一方面使其发展目的性及其重要性更加明确;另一方面促使设计艺术学科研究更多地从外部学科中吸收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和新理论,在学科交叉与综合中不断变革与完善。我国日常生活审美化现象已经成为社会现实,这使得在日常生活中传播美学理念的设计艺术学必将在经济建设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英国学者迈克.费瑟斯通和德国后现代学者韦尔施的"日常生活审美化"理论是近年来学术界讨论的热门话题。"日常生活审美化"与生活方式的发展演变有着直接关系,即日常生活批判语境中的生活方式在向消费文化语境下的生活方式转变,同时也在逐渐向当今学术界所讨论的日常生活审美化转变。理清这一演变关系,有助于人们对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  相似文献   

6.
转变教师教学方式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是当前新课程理念的关键环节,在学校德育中,作者认为学校德育审美化教学是实现这一关键的有利方式.学校德育审美化教学首先要构建审美化德育场,再实施德育审美化教学.学校德育审美化教学的教育功效主要体现为激励功能、整体功能、陶冶功能和创造功能.  相似文献   

7.
论审美化教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审美化教育可以使教育达到培育完美人格或全面发展且具有自由个性的人的高度。审美化教育的基本组成包括:审美化的教育过程、审美化的教育内容、审美化的教育形式、审美化的教育环境、审美化的活动形态等。在学校教育中,通过建构学校审美场和审美心理场,能够提供一种前所未有的审美价值体系,以凝聚整个学校的精神结构,使教师的精神具有审美价值,使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进入审美的境界。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论述教育主体审美化和教育客体审美化问题。教育主体的审美化包括教师的审美化和学生的审美化两方面:前者主要表现在教师的仪表美、人格美、智慧美、语言美等各个不同的方面和层次上;后者则表现为学生学习过程的审美化——以美启真和教育目标的审美化——培养美的学生。教育客体的审美化是指教育活动的对象即教育内容的审美化,就是要挖掘教育内容中的审美因素,使学生在获得认知的同时也得到美感享受。  相似文献   

9.
语文审美化教学具有形象性、情感性、创造性、和谐性等特征。汉语言文字则具有音乐美、形象美、意蕴美和情感美的审美化特点。我们应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汉语母语的优势,充分利用汉语言文字的审美化特点,使学生真正感悟汉语言在语音上的音乐美、体会汉文字的形体美、体味汉语言语词的意蕴美、热爱文章中的情感美,从而深化语文审美化教学。  相似文献   

10.
"日常生活审美化"考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是近几年美学界谈论的热门话题,但在具体使用过程中,这一范畴有被狭隘化、庸俗化的倾向,它经常被局限于指大众消费化带来的物质生活景观,而其更为广阔和深刻的内涵却被忽视。本力图阐明日常生活审美化范畴的多层次含义。  相似文献   

11.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消费文化”和“后现代社会”的产物。它既反映出审美在当下生活的某种普适性,同时也体现出人们的思想情感和审美文化追求的转变。客观地说,日常生活审美化利于生活“诗意”生存的实现,带来了审美的“民主化”和文化的“多元化”;但对其所产生的问题——美的品格的降低、人和物界限的消解、“化”的极致所造成美的泛滥等,反思也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2.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消费文化”和“后现代社会”的产物。它既反映出审美在当下生活的某种普适性,同时也体现出人们的思想情感和审美文化追求的转变。客观地说,日常生活审美化利于生活“诗意”生存的实现,带来了审美的“民主化”和文化的“多元化”;但对其所产生的问题——美的品格的降低、人和物界限的消解、“化”的极致所造成美的泛滥等,反思也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基于对消费社会的逻辑、对消费社会中大众作为媒介景观的被动观看者地位的认知,所展开的对消费文化自身的价值取向的批判,使作为消费文化产物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也备受质疑。然而消费与日常生活的密不可分,审美与日常生活的相互融合,又的确是当下的一个重要的文化样态。在消费文化语境日益扩展的今天,回溯2003年中国文艺学界的那场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论争.并以当下的日常生活情境作为证明,为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意义敞开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论题是当今学术界的热点。本文试图从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理论出发,分别从主体单向度,形式单向度以及思想单向度三个方面对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进行一些批判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15.
21世纪初,日常生活审美化这个命题开始引入中国,在中国掀起激烈的争论,没有达成统一的看法。十年之后,日常生活审美化在新的话语环境下呈现了新的表征。在新的话语环境下,审美泛化已经成为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新表征,其深层原因在于消费主义裹扶下的符号消费以及突破理性束缚后的感性泛滥。  相似文献   

16.
陈晓妹 《文教资料》2008,(8):197-199
现有研究将审美化教学看作是一种教学理念,或操作过程,或二者兼有;审美化教学的特征和功能研究处于"目的"和"世界观"两种水平;审美化教学的实现途径研究则主要是教学各因素审美化研究.文章指出了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17.
学科教学审美化,是在常规教学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审美,是一种学科美育的教学模式。审美化教学能让学生产生强烈的美育心理效应,达到以美促教、以美育人,美中乐教、美中乐学。作者在实施英语学科教学审美化方面,根据英语语言及教材的特点,引导学生从教材内容和学习活动中寻找美、发现美、感受美、体验美、欣赏美,进而学会表现美、创造美;同时在教学中进行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评价以及教学过程的审美化的实验,其结果对英语教学的优化起到了良好的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18.
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对生活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使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成为可能。陈逸飞所倡导并力行的“大视觉艺术”就是使日常生活审美化成为可能的成功案例。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审美与生活的关系,当下审美与传统审美的关系,审美与资本消费的关系,三个角度分析“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内涵,归纳出“日常生活审美化”涵义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20.
美是以和谐的感性形式对人的自由本性的确证与肯定。审美化教育管理就是自由和谐的教育管理。以“自由人”为人性假设的审美化教育管理,是教育管理实践发展和理论流变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