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在深化"走转改"活动研讨会的讲话中说:当代新闻工作者的位置应当在路上、在基层、在现场,只有在路上心里才会有时代,只有在基层心里才会有群众,只有在现场心里才会有感动。  相似文献   

2.
"新闻工作者的位置应当是‘在路上、在基层、在现场’,在路上心里才会有时代,在基层心里才会有群众,在现场心里才会有感动。"原中宣部部长刘云山的这句话质朴而深刻,道出了新闻战线倡导开展的"走、转、改"活动精神的真谛。正是  相似文献   

3.
持续深入推进"走转改"活动,必须用心走基层,用情转作风,用功改文风,确保走得深入、转得到位、改得出彩,为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营造良好舆论环境。实践昭示我们:当代新闻工作者的位置在路上、在基层、在现场,在路上心里才会有时代,在基层心里才会有群众,在现场心里才会有感动。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名地市级的党报新闻工作者.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永远奔走在路上、扎根在基层、活跃在现场。我们只有在路上,心里才会有时代;我们只有在基层。心里才会有群众:我们只有在现场,心里才会有感动,才能写出让读者爱读爱看的好新闻。  相似文献   

5.
新闻报道要来自生活,来自人民,才有生命力,新闻工作者只有在基层、在路上、在现场,报纸的"面孔"才能清新、生动、感人。新闻工作者只有深入基层,把贯彻群众路线作为办台的基准线;把作风转变,通达社情民意作为办台的工程线;把内容创新,打造现代传媒媒质作为办台的生命线。  相似文献   

6.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开展以来,给地市报带来一股清新务实之风,也产生了一批来自基层、反映鲜活的社会生活、关注民生的新闻精品。“走、转、改”的过程是一个认识和实践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过程,深化“走、转、改”首先要在认识上有新提高。正如刘云山所说,只有在路上心里才有时代,在基层心里才有群众,在现场心里才有感动。正是...  相似文献   

7.
主持人语:五部委提出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就是要求新闻工作者深入基层。基层是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第一线,那里有鲜活的实践,是新闻事业生长的沃土。走基层过去就是我们地市报的传统,这个传统我们不能丢,新的历史条件下更要把走基层变成我们的制度和自觉行动。只有经常走进基层,明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确立新闻工作为人民服务的职业  相似文献   

8.
《中国广播》2012,(6):92-F0004
在路上心里才有时代, 在基层心里才有群众, 在现场心理才有感动, 新闻正如一株根植于广裹大地的大叔,唯有亲近泥土,方能葆有永不枯竭的生命力! 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走进些,走得更近些。  相似文献   

9.
正2011年8月是不平凡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成为新闻工作者思考的课题、行动的主题;"依靠谁、为了谁、我是谁",萦绕在心头,思索在村头,琢磨在笔头,成为沉甸甸的"记者三问"。带着思考走,怀着感情转,迎着问题改,吉林通化日报社20余名记者迅速奔赴各地基层。2011年9月14日,常设栏目"记者走基层"在《通化日报》一版头条位置与读者见面。"有温度,有质感,仿佛能摸到生活的脉搏。"子夜时分,捧着刚刚印出的大样,夜班编辑这样赞叹。  相似文献   

10.
施晔 《传媒观察》2012,(9):48-49
对在"三级办报"中处于最基层的地市一级党报而言,"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非但不是应景之举,而且是党报"接地气"、"抓活鱼"优良传统的回归,是重新构筑党报"三贴近"原则的重大创新,是解决"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是深刻理解新闻工作者的根基所在、价值所在的有效途径。"走转改",为强势推进"三农"报道,进而完成从范式到内容的再造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11.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是新时期坚持党的新闻事业性质宗旨、履行新闻工作责任使命的必然要求,是落实"三贴近"、增强新闻宣传吸引力感染力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新闻工作者综合素养的有效举措。脱离群众的作品绝不会是好作品。"谁写的谁看,写谁的谁看",这是一些人对新闻作品的一种  相似文献   

12.
正从初春开始的太行燕山百村行走基层大型采访活动到夏秋的广播进社区现场服务活动,再到年前的"深化改革一线行"等活动,记者、编辑、主持人走到基层一线开展体验式采访,贯穿河北电台全年,正在成为常态实践中,大家最深的感悟是,基层是汲取营养、提升素质、锤炼作风的大课堂,走基层是一名职业新闻人的必修课。走基层给我们上了生动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课。在田间地头、工矿车间、街道社区,采编播人员与基层群众面对面接触,进一步深刻认识到,基层和群众是新闻工作者的情感之根、报道之源。只有走进基层向群众学习,才有可能发现更多鲜活的新闻,做出更好的节目在采访中进一步强化了责任使命和受众本位意识,明确了办台为了谁、依靠谁,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新闻理念得到升华,从而能够更好地上承权威声音,下接民生  相似文献   

13.
作为新闻工作者,谁不想抓重大题材,谁不想多写名人、名家、英雄劳模?但重大题材、名人、名家、英雄劳模毕竟是有限的。呈现在新闻工作者面前的更多的是平凡而普通的人。只要我们稍加留意,就不难发现,在他们身上,同样会闪现出绚丽多姿的时代火花。 我是一个基层新闻工作者,1982年开始在县委报道组工作,之后又调到县报。10多年来,写过的报道被各级新闻单位采用的也有1600多篇,可现在回过头来看看,觉得最令自己满意的似乎还是那些来自平凡人的报道。虽然时光流逝,那些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人物,至今仍然活跃在我的心里。他们的事迹激动着我,更鞭策着我去发现更多像他们那样的人。  相似文献   

14.
编者按:"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本身就是一种作风,是彰显党性的具体体现,"温室里的玫瑰再鲜艳也不值得骄傲。"、"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只有真正脚踩在这一片黄土地上,心里才能踏实。"这是一位媒体编辑在参加"中央新闻单位  相似文献   

15.
编者按:"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重在联系实际、贵在取得实效。要在增进同人民群众感情、提高服务群众能力上下工夫见成效,回答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特别是要在培育良好职业精神、职业道德上下工夫见成效,继承弘扬新闻工作的优良作风,始终把社会责任放在首位,树立新闻工作者的良好形象。要建立完善  相似文献   

16.
自"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在新闻战线启动以来,新闻工作者脚下接地气,心中有底气,笔下添灵气,报道显生气,一时间"走转改"成为当下社会各阶层关注的热点话题。基层是新闻的富矿沃土,"走基层",单纯下去不是目的,而是要从基层获取鲜活的新闻素材,写出有影响力、有震撼力的报道。新闻工作者在"走转改"时,怎样才能  相似文献   

17.
徐永国 《青年记者》2012,(14):28-29
当前,全国媒体正在广泛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广大新闻工作者在活动中深入现场、深入生活、深入群众,采写了大量好作品. 作为胜利日报的记者,我们工作在基层,生活在基层.对于我们来说,这场活动的重点是转变采访作风,改进文风,尤其是后者.  相似文献   

18.
有一种温暖,跨越时空,持续翻涌激荡在祖国大地上。从春节前后到盛夏8月,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成为全国新闻工作者的思考课题、行动主题和职业命题;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成了辽宁日报每个编辑记者案头、笔头、心头时刻萦绕的自省三问。最美丽的风景在基层,最感人的故事在基层,最锻炼人的舞台在基层。其实,对于在全国省级党报中率先开展  相似文献   

19.
新闻报道的价值和生命力到底在哪里?新闻工作的取向和动力到底在哪里?新闻记者的激情和磨练到底在哪里?对于每一家新闻媒体、每一个新闻工作者来说,这是基础的、现实的、紧迫的问题。以深刻阐述"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丰富内涵为主题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正是回答新闻工作上述核心问题的关键所在。全国新闻战线开展的"走转改"活动在深化和推进过程中,  相似文献   

20.
当前,一场"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正在全国新闻战线如火如荼地进行.然而,仔细推敲,"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不应是一次活动,而应是一种状态,或者说是一种常态.中宣部等五部门之所以发动和部署这场活动,并强调建立长效机制,很大程度在于我们过去或多或少偏离了这个常态,甚至忘掉了这种状态.根本问题在于,不乏有些新闻工作者对新闻工作的根本性质有所误读乃至认识空白.因此,解决"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是"走、转、改"活动的重要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