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以来,中国电视形态开始逐渐挣脱传统意识形态说教的桎梏,其主要表现形式便是一次旷日持久的纪录片运动。这一纪实运动的生命可以说就是对“真实”的追求。《生活空间》《新闻调查》(中央台),《纪录片编辑室》(上海台),《生活》《纪录》(浙江台)等栏目推出的纪录片作品以全新的视角、全新的手法、全新的理念吸引了广大的电视观众。看惯电视专题片连篇累牍的宣传与说教的中国观众,被电视纪录片的朴素纪实手法所震撼。  相似文献   

2.
梁颐 《新闻知识》2006,(2):78-80
我国的电视纪录片曾经倍受关注。1993年上海台《纪录片编辑室》和中央台《东方时空》生活空间的正式开播,可以看成是中国电视纪录片栏目化确立的标志性事件。之后,类似的电视纪录片栏目在全国各个省市台遍地开花,蔚为壮观。  相似文献   

3.
画面可谓是纪录片的灵魂,一幅幅呈现在观众面前的瑰丽图景,才是纪录片最终的追求,十二集高清电视纪录片《故宫》,是第一部全部采用高清特色电视技术制作的大型电视纪录片。纪录片《故宫》播出以后,受到了观众的广泛好评与高度评价,《故宫》的特色是以全新的电视创作理念、上乘的电视画质和声音效果等,为广大观众讲述了故宫的历史故事,充分显示了当今中国高清电视的制作水平,被称为中国电视技术发展的里程碑之  相似文献   

4.
纪录片是一个国家的历史档案,是一个民族的生存状态记录。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曾是国产电视纪录片鼎盛时期,以中央电视台《话说长江》为代表引发了一拨收视热潮。然而高投入低回报周期长的生产特点以及此后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的大行其道,使纪录片进入寒冬期。随着2005年中央电视台的《故宫》创下收视率纪录,《新丝绸之路》、《大国崛起》等陆续热播,国内首个专业纪录片频道上海纪实频道的脱困,以及从2009年开始的有关加快纪录片发展的信号频频出现在国字头文件中,“限娱令”下纪录片又获新的发展空间……种种现象让低迷的纪录片市场再度复苏并燃起希望。《档案》、《西湖》等一批优秀纪录片的问世,最近《舌尖上的中国》的火爆,也引发了我们的思考:纪录片的春天来了吗?什么样的纪录片才能牢牢掌控观众的遥控器?  相似文献   

5.
正看过美国电视纪录片《篮球梦》,国内的电视纪录片《远去的村庄》《望长城》《春秋》《小鸭子的故事》《急救》等等后,不禁慨叹自己拍摄纪录片的问题和不足。前期拍摄完成后,面对大堆的素材,难以下手编辑,或忙于整理片子的中心思想,或困惑于素材之间逻辑。想要表现生活中的一个人—件事,既要讲得清楚明白,还要讲得生动有感染力,而结果往往令人大失所望,平淡枯燥的叙事连自己都没有耐心看下去,更别说考虑观众的感受。电视片的审美趣味从哪说起?在思考电视纪录  相似文献   

6.
孔昭巍 《视听界》2012,(1):78-80
上世纪90年代,江苏电视台成立了纪录片工作室,开设了人物纪录片栏目,拍了许多优秀的纪录片。在电视纪录片及人物专题片制作领域,江苏电视台是国内最早提出将电视纪录片“平民化、栏目化”运作的省级台。1996年推出的《21点纪实》栏目,以平民的视角、纪实的风格浓缩社会百态和人生精华,先后制作播出了“老外在南京”系列、  相似文献   

7.
无疑,直到《望长城》,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创作才真正自觉地走进了一个新的天地。而在此之前,即使中国电视纪录片曾不止一次引起过观众的注意,但观众的这种“注意”中,总是缺乏真正为艺术才具有的情不自禁的激动和迫不急待的投入!现在,观众在《望长城》中感受到了。《望长城》对理论界的冲击力,则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自然的历史契机,一个能使我们对中国电视纪录片的现状重新进行全面审视的支点.这个支点拥有前所未有的高度,它能使我们发现中国  相似文献   

8.
《新闻实践》2012,(8):4-5
编者按纪录片是一个国家的历史档案,是一个民族的生存状态记录。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曾是国产电视纪录片鼎盛时期,以中央电视台《话说长江》为代表引发了一拔收视热潮。然而高投入低回报周期长的生产特点以及此后电视综艺娱乐节目的大行其道,使纪录片进入寒冬期。随着2005年中央电视台的《故宫》创下收视率纪录,《新丝绸之路》、《大国崛起》等陆续热播,国内首个专业纪录片  相似文献   

9.
1983年12月,一部名叫《话说长江》的电视纪录片出现在荧屏上,第一次以电视的形式向观众展示了长江流域美丽的风光。在长达半年的播出中,《话说长江》以40%的收视率创下了中国电视纪录片的收视奇迹,令后来者难以望其项背。  相似文献   

10.
电视纪录片借鉴了电影艺术的表现手法,经过电视工作者几十年的探索与努力至1995年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山东电视台祝丽华的《壁画后面的故事》、辽宁台高国栋的《人·鬼·人》、中央台陈晓卿的《龙脊》、四川台王海兵的《回家》、上海台的《半个世纪的乡恋》等一些宣扬真善美,具有极强感染力的好作品,深深地打动了观众并长久地留在了他们的记忆之中,收到了极好的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11.
电视纪录片在电视屏幕上日益繁荣起来,全国很多省级电视台都设有纪录片创作室.近几年一大批优秀电视纪录片不断出现在观众面前,《西藏的诱惑》、《藏北人家》、《沙与海》、《远在北京的家》、《起程——将远行》(此片是1995年11月份被广播电影电影部评为“金童奖”一等奖).这些众多得奖纪录片中都显示了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实力,同时这些纪录片从题材领域、表现手法、形式结构都在不断开拓创新,给中国电视纪录片注入了新的活力,也受到了广大电视观众的欢迎.这些纪录片不论从艺术上,还是真实性把握上都有独到之处.近几年也有一些电视纪录片在表现形式上毫无目的地将纪录片的纪实手段理解为一种目的.纪实性与艺术性如何在电视纪录片中有机地结合和体现,就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试图从电视纪录片创作本身的规律特点等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纪实性作为电视纪录片的一种手段、手法,它应该以客观地纪录新闻事实与社会现象见长,它不过多地依赖情绪渲染、气氛烘托等手段去造成很浓的抒情色彩和审美意境,但这并不意味着纪实手法在抒情表意方面是无能为力的,它也仍具有这方面的功能.它的特点是,较多地依赖客观纪实、白描等手法,抒发事实本身所深深蕴含的丰富情感,观众从中感受到的是淡淡而出的幽幽情愫  相似文献   

12.
王蕾 《青年记者》2013,(2):50-51
电视纪录片是指纪录型的电视专题报道类节目,也称专题片,是运用电子采录设备和手段,对涉及人类生存的各种题材,进行比较系统完整的纪实报道。它是运用镜头客观真实地记录社会生活,反映客观世界原生形态的完整过程,排斥虚构和扮演的电视节目形态。随着《舌尖上的中国》在全国的热播,电视纪录片开始成为吸引观众、提升收视率的重要节目体裁,这也促使了电视人勇于探索纪录片的制作。在纪录片制作中,解说词的作用不可忽视。现代电视纪录片追求画面与解说词构成的视觉感受与听觉感受的完美  相似文献   

13.
当前电视纪录片创作需要思考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胡智锋 《今传媒》2006,(2):10-12
近几年,中国电视纪录片的生产、创作和研究,在数量和质量上均有相当大的提高,获得的国际、国内奖励日益增多,电视记录片的技术与艺术水平也有了相当的进步,相关的评奖活动、学术研讨也非常活跃。与此同时,我们也不得不正视客观存在的一些现象:在电视传媒竞争愈演愈烈的今天,纪录片尽管可以获得较好的美誉度和较为广泛的社会效益,但是长期“叫好不叫座”、曲高和寡的现象,使主流电视媒体越来越不想增加投入,由此导致电视纪录片在主流媒体中的位置趋向边缘化。2005年底,中央电视台播出了12集大型电视纪录片《故宫》,该片赢得了观众和专家的普…  相似文献   

14.
在现阶段的电视纪实作品中,电视纪录片可以称得上是比较突出的一种记录形式,在拍摄时会通过纪实的视角和手法来对某一特定的事物进行探索和记录,相较于众多的电视艺术表现形式,电视纪录片更为真实,这也是电视纪录片的一大特点。随着观众对于美学认识的提高,纪录片也受到越来越多观众的关注。因此,电视纪录片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比较明确,需要更加亲民,不论从创作形式还是剪辑手法都需要更加平民化,本文将有针对性的探讨如何实现电视纪录片的平民化创作。  相似文献   

15.
弭璐 《中国传媒科技》2013,(14):150-152
中国电视纪录片在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的辉煌之后,逐渐走向下坡路,纪录片栏目相继被撤销。但是随着中国电视纪录片产业的发展,《舌尖上的中国》《超级工程》《China瓷》等一大批优秀的电视纪录大片相继涌现,打开了海内外市场。这标志着中国电视纪录片已然进入了大片时代。  相似文献   

16.
真人秀:欧美电视文化新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蕾 《传媒观察》2003,(1):55-56
所谓“真人秀”,通俗来讲就是把电视镜头对准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自愿演员,向观众展示他们没有被事先安排的日常生活。说得比较专业一些或者说目前已经被很多学者认同的观点,真人秀就是肥皂剧式的纪录片,把肥皂剧中讲故事的技巧应用于纪录片系列,或者将真人置于人为的情景环境中,拍摄他们如何应对和表现,是纪录片在形态上的新发展。近年来,在世界各国的荧屏上,一股“真人秀”的热潮正在蔓延,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电视文化奇观。不久前,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制作的,曾经创全球收视纪录的《生存者》通过中央电视台《地球故事》栏目播出,让国内观众开始认识“真人秀”。  相似文献   

17.
为纪念澳门回归祖国十周年,中央电视台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联合摄制了8集大型电视纪录片《澳门十年》,在中央电视台、澳门电视台以大覆盖、高频率、多语种向全球强势推出后,在全社会及海外观众中产生了热烈的反响。2010年1月底,《澳门十年》即在人文中国纪录片论坛暨中国电视纪录片十佳十优颁奖盛典上荣获系列片十佳称号。本刊特约请该片主创以及部分纪录片研究专家撰文,集结成本期个案,以誌纪念。  相似文献   

18.
《太湖仙岛情》作为对外宣传的电视纪录片,1997年曾在中央台《故乡情》栏目中向全世界100多个国家播出,后又送美国美洲东方卫视和斯科拉电视台播出,受到中外电视观众的欢迎。本文想就这部电视纪录片的创作过程,谈谈电视纪录片以小见大之魅力。《太湖仙岛情》的以小见大主要通过抓住线索、深化主题、注重技巧、以情动人这几个方面来表现。  相似文献   

19.
孙旸  王亮 《新闻前哨》2011,(10):60-61
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观众已经越来越不满足于电视屏幕千台一面的现状了。于是,最近几年.一股文化节目的新苗悄然地在业内开始发芽成长。首先是央视纪录片频道开播,随后.一批省级电视台也相继开设了纪录片频道.与这种势头相匹配的,各个电视台也在逐渐地加大文化类节目的比例。这是电视从业人员针对市场进行的一次主动调节。《荆楚记忆》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了。  相似文献   

20.
内容产业     
《视听界》2014,(5):10-11
南京广电集团推出高清电视纪录片《百年南京》南京广电集团联合央视新影等单位,历时两年,摄制完成大型高清电视纪录片《百年南京》,对一百多年来南京的城市理想、城市建设、文化教育及现代化进程进行了全面展示。该片于8月中旬在央视科教频道和南京电视台同时播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