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微博之营销     
《视听界》2013,(4):16
@媒介360V:【大数据之电影产业运用】决策投资:懂得用户,创意取之于众用之于众;电影营销:利用互联网的数据分析,通过一系列的精准定位准确满足消费者的需求;终端播放:抢在用户提出要求以前就向他们提供喜爱的内容。  相似文献   

2.
中国电影市场近年蓬勃发展,然而基于受众分化基础上的电影生产、营销却尚有雏形.本文以电影《前任3》为例,探讨在这部电影口碑两极化背后潜藏的中国院线影片受众分化趋向,阐述"话符民主"下分化受众对于电影信息的再传播起到的增值效果,解释分众内部群体压力导致的同一社会群体成员对电影的口碑趋同,并强调"受众本位"观念导向的中国院线电影分众化生产、营销需要.  相似文献   

3.
李猛 《新闻世界》2014,(2):179-180
伴随着世界一体化的快速发展,电影作品的跨国界传播变得越来越频繁,尤其是小语种国家的电影作品也开始在手机、互联网平台中获得越来越多人的欢迎和青睐,由此在作品翻译数量与质量方面对影视公司提出了挑战。结合在当前企业管理中广泛使用的"众包模式",笔者分析了电影翻译中使用众包模式的可行性与面临的问题,并提出具体的措施,以为当前的电影翻译活动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众筹在电影、音乐、艺术等领域发展得如火如荼,正处于数字化转型时期的出版界也对此展开了积极的探索.所谓众筹出版,即项目发起人通过众筹平台发起众筹出版项目,向广大的互联网用户筹集资金,而这批用户可以根据出资额享有该项目在经济、文化等方面所获得的收益.  相似文献   

5.
网络与电影的结合赢得了网民、投资商、视频运营网站等互联网用户的热捧,伴随网络电影概念日渐清晰的是网络电影的市场商机日益凸显。当前网络电影市场正处于行业生命周期的成长期,版权保护与政策风险规避、网络电影传播内容的监管、网络电影的产业融合将成为构建网络电影市场生态的三大关键。创新竞合观念、建立以用户为中心的生产机制、积极探索网络电影的商业模式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6.
中国类型电影研究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类型电影研究首先要面对"类型电影"问题的复杂性,这种复杂性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电影类型和类型电影的混乱。电影类型是对某一时期所有电影的一种笼统分类,类型电影是一个历史性概念,是电影成规与惯例集合的结果;二是商业电影与类型电影的模糊。类型电影仅是商业电影中的一种低预算类型;三是"中国式类型电影"的复杂形态。由于缺乏成熟的电影工业和电影市场基础,又被赋予了政治功能,中国类型电影呈现出不同于好莱坞类型电影的自身特性。  相似文献   

7.
交互叙事是沉浸体验的重要因素,也是互动电影吸引用户并进行持续体验的重要原因。本研究基于交互叙事理论、沉浸体验理论,建构互动、沉浸体验、使用行为三者的模型,旨在探究互动电影用户使用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互动对用户的沉浸体验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沉浸体验用户使用行为具有正向影响;沉浸体验在互动对使用行为的影响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该研究验证互动—沉浸—使用三者的关系,相关结论可以为互动电影交互叙事设计、交互符号设计、交互机理设计等方面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正互联网众筹在电影、音乐、艺术等领域发展得如火如荼,正处于数字化转型时期的出版界也对此展开了积极的探索。所谓众筹出版,即项目发起人通过众筹平台发起众筹出版项目,向广大的互联网用户筹集资金,而这批用户可以根据出资额享有该项目在经济、文化等方面所获得的收益。Unglue.it众筹出版业务概述目前欧美国家的众筹出版平台不在少数,比如包含众筹出版业务的Kickstarter,专注于众筹出版的Pentian等。这些平台都运用了互联网众筹的新型模式,但其思维仍没有脱离传统出版,因此互联网时代知识共享的诉求并没有得到满  相似文献   

9.
数字交互式电影的出现创造了电影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它不仅在电影表现手法、叙述策略上重构电影的叙事维度,而且从本质上改变了电影观众的定义,促使电影受众由单一意义的观众转变为具有多重意义的用户。一方面,数字交互式电影为受众带来了“身体在场”的沉浸式观影体验,电影的媒介功能被进一步延伸;另一方面,“用户”的出现也揭示电影受众不再仅作为电影被动的观看者,而是能够以介入的姿态更积极地参与电影的呈现与制作过程,受众成为电影本身不可割裂的一部分。同时,数字交互式电影以其本身的交互性特点,完成了“基于社交的电影”到“基于电影的社交”的全新转换,构建了基于电影空间的网络社交新场景,这种特定的场景社交进一步提升了电影的传播效果,带给受众全新的观影感受。  相似文献   

10.
基层图书馆用户构成复杂,阅读行为千差万别,实现分众服务是开展专业化阅读服务的选择。文章构建基层图书馆用户分众描述框架,面向基层图书馆开展调查,通过聚类分析得到分属学龄前儿童、中小学生、成年居民3个年龄段的12个基层图书馆用户阅读画像:初学型、探索型、积极型学龄前儿童用户;初期参与型、适应期、内在动机型、外在动机型中小学用户;休闲型、压力驱动型、目标驱动型、观念先行型、立体型成年用户。  相似文献   

11.
新媒体发展迅猛,对媒体形态产生了巨大影响。在这一环境下,传统电影借助新媒体提升传播力,不断实现了传统电影在影视市场的突围,这使得国产影片在本土市场的优势地位进一步巩固。如何更好的运用互联网思维,发挥新媒体优势,开展线上线下活动,增强用户体验,最大化挖掘新媒体潜能,增强传统电影的影响力是电影有效传播的关键。本文以电影《美人鱼》为例探讨电影如何借力新媒体提高传播力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一、与世界接轨:80年代的中国电影批评理论 邹赞:您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译介国外电影理论,如《(搜索者)——一个美国的困境》《精神分析与电影:想象的表述》等,同时尝试以当代中国电影的实践去挑战西方理论,这些西方理论资源涉及符号学、叙事学、精神分析等,这期间您经历了一次“语言学转型”。您多次提到过当时开办的电影理论讲习班,一批大师级西方电影理论家到中国传经布道,您能否跟我们分享一下这段经历?  相似文献   

13.
进口影片     
对于电影来说,现在的电影人基本上有两种态度,一种是盲目乐观,另一种是过分悲观。前一种态度的人认为中国电影即将迎来灿烂的未来。他们的理由是基于以下几点:首先,随着电影机制与体制改革的深入,电影产业化的步伐在加快,套在中国电影身上的锁链正在清除。  相似文献   

14.
“不考虑用户需求,但一定考虑用户体验” 中国新闻周刊:怎么想到来拍电影? 韩寒:电影其实蛮早前就可以做,但是当年《独唱团》被停了以后,有很多文化传媒的事情受到了一定的阻挠,一定的束缚。所以当时遇到一些困难后就停了,直到去年重新开启了这个项目,经过了一年的准备吧。  相似文献   

15.
刘雪梅  王朝阳 《传媒》2021,(8):44-45,47
网络大电影是互联网与传统电影融合创新的产物,但它的生产市场与院线电影却有较大不同.本文从网络大电影的生产与成效、生产与反馈/场景、生产与融资/收益、用户与商品消费等层面分析闭环结构如何存在并发挥作用,研究发现网络大电影生产市场的闭环本质,是互联网传播新科技与传统文化、经济、商业整合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并由此形成电影产业的新市场模式.  相似文献   

16.
当下,我国主旋律电影迎来了又一次发展高峰.文章以主旋律电影回归过程中不同宣传路径下产生的受众圈层为主线,探讨分众模式对于主旋律电影传播的影响.以主动、被动、影响及批判为主要动因的四个彼此割裂的受众圈层结构,在电影、环境、舆论等因素影响下,既呈现出彼此对立与割裂的关系,又表现出一定的互动与联合.不同的受众圈层通过冲突传播、引爆传播、交互传播、批判传播的方式对主旋律电影的传播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明晰主旋律电影受众的内部结构特征,也是从接受的角度考察当代人的文化心理、社会基础与价值观传播的底层逻辑.  相似文献   

17.
电影的源头首先是娱乐.而YY就是娱乐的最高境界——当然是指广义的娱乐。心有不甘的人会通过电影进入平行宇宙:那些人生转折的其他岔路.无数种可能性和没能选择的遗憾,用电影来续接。  相似文献   

18.
中国左翼电影在1933年形成高潮后,在自身不断发展变化的两三年间,与同样是从旧市民电影脱胎而来的新市民电影一起,开拓了巨大的艺术表现空间和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与此同时,主流政治话语和一部分上层知识分子在倡导和坚守传统文化理念上达成外在共识,出现了高度疑似政府主旋律电影制作。最终,一直在政治上持保守立场、艺术上呈开放姿态的新市民电影成为1936年之后中国国产电影的主流中坚。  相似文献   

19.
王昀 《东南传播》2015,(3):31-36
互联网正融入电影工业系统,成为中国电影市场备受关注的变革角色。结合受众的多层面向意涵,从新近三部案例电影之考察来看,电影制作者可以依赖互联网时代提供的独特技术语境,一方面打造用户作为"我"这一主体的精准需求,另一方面强化一种集群式、共同体化的观影行为。尽管互联网真实改写了新时期电影模式的具体实践,但电影市场的高票房现象仍是基于以内容、资本与受众为基本内涵的多重互动结果。我们应当以一种聚合化的视角,来解构互联网时代电影市场的转型变化。  相似文献   

20.
口述者:司徒新蕾 采访人:李城外 时间:1997年6月9日 地点:北京央视科教电影制片厂宿舍 述者简介:司徒新蕾,1935年生,女,广东开平人。央视科教电影制片厂一级编导。著名电影艺术家司徒慧敏之长女。1957年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毕业后留校任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