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曹立朝 《档案天地》2014,(6):9-10,19
正1937年,卢沟桥事变,日本帝国主义向华北地区大举进攻。从此,中国人民开始了八年的抗日战争。徐水,地处京、津、保三角地带,县城和京汉铁路沿线为敌占区,铁路两侧的广大农村,为游击区和解放区。徐水县22万英雄儿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和日本帝国主义展开了殊死的战斗。1941年,徐水县发生了"陈庄惨案",抗日县长刘萍受伤被俘,至死不喝敌人一滴水、至死不吃敌人一口饭的崇高气节,成为抗日战争期  相似文献   

2.
《北京档案》2011,(10):65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的历史长河中,一代代共产党人为顺义人民的解放和发展,以忠诚凝聚了力量,用鲜血染红了党旗。从1925年顺义农民掀起的抗蛋捐运动,到1948年底全境解放,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顺义人们在党的领导下,开展革命斗争,抗击日本侵略、参加解放战争,充分  相似文献   

3.
我给彭德怀拍得最好、流传最广的一张照片,就是在关家垴的壕沟里拍的。敌人就在对面的山头上,枪能打过来。为了安全起见,八路军砍了一些树枝子作为掩护。彭老总过去后。大家劝他趴在壕沟里观察。他不管那一套,就坐在壕沟边上,拿着望远镜朝远处看。说也怪,敌人的炮弹好像很怕他.只要他一出现就会躲着他,远远地落在别处。当时的八路军高级指挥员没有几个肯老老实实趴着的。  相似文献   

4.
把生的希望留给同伴,王杰舍己救人的英雄事迹曾使多少中华儿女感动得留下热泪!本文披露的史料却让人始料不及,有人怀疑是这位一级技术能手自寻绝路,有人以为有坏人破坏,王杰之死最初也被定性为“一起由于违反操作规程而造成的责任亡人事故”。历史的本来面目缘何得到及时恢复?个中究竟定是读者所关注的。  相似文献   

5.
今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为纪念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伟大壮举,弘扬长征精神,我们走访了在天津地区生活、工作、健在并曾亲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老红军战士们。由于这些老红军大都已年事过高。多数患有各种疾病,给我们采访工作增加许多困难。经过多方努力我们终于见到了红四方面军老战士、天津警备区顾问(军级)英勇的“红小鬼”李元兴。  相似文献   

6.
谢振平的长孙,曾任中国科学院合肥分院院长的谢纪康说,由于祖父的政治身份,谢家两代人一直没有把谢振平的事迹公开出来。“父亲生前多受祖父政治身份的牵连,屡遭政治劫难,他至死都希望能够还祖父一个公允的评价,如果他的这一夙愿能够在我们这一代完成,谢家将深感安慰。”  相似文献   

7.
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以下简称救国会)是九一八事变发生后不久,于1931年9月27日,由流亡北平的东北籍爱国志士阎宝航、高崇民、王化一、车向忱、杜重远、卢广绩等人在得到张学良将军的暗中支持下,以东北籍广大青年为主体,广泛吸收各党派、各阶层爱国人士组成的具有抗日统一战线性质的救亡团体,其宗旨是:抵抗日本侵略,共谋收复失地,保护主权.救国会为东北抗日义勇军的兴起和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她在中国抗日战争中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相似文献   

8.
冒死保存日寇罪证照片 1938年1月,年仅16岁的罗瑾,是南京长江路估衣廊“华东照相馆”的学徒。一天,日寇陆续拿来一些胶卷到店里冲洗,罗瑾一看冲洗出来的30多张底片,惊呆了:全是日寇杀、烧、淫、掠暴行的底片。他怒火燃烧,就从这些照片中选出16张,多印了一套,并自制一本灰黄色的硬纸小相册,把照片夹好。他在相册封面的右下角,画了一把日寇刺刀,刺向左上角中国人的心脏,左上角两颗鲜红的心脏正往下滴血;在右上角写了一个大大的“耻”字,耻字下面画了一个“?”,即为什么中国人要受此凌辱?在左下角还盖了罗瑾的印章。  相似文献   

9.
正共和国浙江大学首任校长马寅初次子马本初是我在浙江大学的学长,他1926年2月出生于北平,1948年浙大机械系毕业。作为中国人民抗日老战士,2015年共和国颁发给他"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马本初投笔从戎勇赴国难的传奇故事,就发生在进入浙大读书的前期。马本初在1927年6月随马寅初由京赴杭州,在浙水之滨度过了童年,1938年1月,因避战乱,举  相似文献   

10.
抗日根据地的物价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松晶  薛微 《历史档案》1999,(1):125-130
自人类进入商品社会以来,物价始终是存在于经济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不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都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之一。它不仅关系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军事斗争的顺利进行,而且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抗战时期由于战争消耗,物资供应困难,财政预算膨胀。货币的财政发行量增加等因素,币值不稳,物价上涨是抗战时期存在于国统区、沦陷区、抗日根据地三种不同经济形态地区的共同问题。本文仅讨论抗日根据地的物价问题,以几块大的根据地为例加以说明。一抗战时期根据地物价状况从陕甘宁边区1937年-1945年…  相似文献   

11.
阙汉骞是一位抗日猛将。猛将的由来,首先出自田汉先生写给在成都军校学习的儿子田海男的家书中。我读高中时,历史老师曾是阙将军的部下,他给我们讲了许多阙将军抗日的故事。  相似文献   

12.
黄杰(1902~1995),字达云,湖南长沙县棚梨乡人,黄埔军校一期毕业。抗战中,任第十一集团军司令,曾指挥滇西作战大捷。解放战争末期,率残部溃逃越南,坚决不降法国殖民当局。1953年去台湾,历任台湾“陆军总司令部”总司令,  相似文献   

13.
柯云 《档案时空》2015,(11):29-31
(一)诗联共抒爱国志1940年春,陈毅率部进驻苏北,得知江苏淮安籍的韩国钧曾两度出任过江苏省省长,是苏北抗日的关键人物。不由心中大喜,于是给他写了一封书信,要求他支持新四军抗日。韩国钧不愧是一位爱国人士,接信后当即复函,并手书一联赠给陈毅:"注述六家胸有甲,立功万里胆包身"。表示了他对新四军和陈毅抗日救国的同情和拥护。陈毅阅罢,不禁拍手叫好,亦回一联曰:"杖国抗敌古之遗风,乡间问政华夏有人。"热情赞扬了韩国钧的爱国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4.
柯云  湘斌 《湖南档案》2014,(9):22-25
在漤澧地区,只要提起王育瑛三个字,无不称道他是文武全才、抗日英雄。 王育瑛,又名王季雄,慈利溪口人,自幼聪明过人,1915年在渔浦高等小学堂读书,开始习文练武,毕业后进澧县中学。1919年考入河北保定军官学校第八期。  相似文献   

15.
李丽 《兰台世界》2005,(7):130-131
李兆麟,1910年11月2日出生在辽宁省灯塔市小荣官屯村一个农民家庭。1931年11月8日,李兆麟离开家乡,奔赴北平。在北平期间,李兆麟在地下党的领导和帮助下进步很快,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进入了华北大学学习,并以一个大学生的合法身份为掩护,曾到过门头沟煤矿和西郊农村,在工人农民中进行抗日救国的宣传。1932年春,按照党组织的安排,李兆麟、张一吼回东北组织辽阳一带的义勇军。经李兆麟奔走联络,以苏景阳的骑兵为基础,把在辽阳、本溪地区活动的“长江”、“燕子”等山林队联合起来,于同年3月成立了东北抗日义勇军第二十四路军,下设五个支队,苏…  相似文献   

16.
跟随贺龙,支持地下党 1920年7月22日,常澧镇守使王正雅(王育瑛二叔)在慈利猫儿峪被其副使卿衡部刺杀,正在南京的王育瑛闻讯后告假奔丧,在武汉,得知王正雅之子王育寅(春初),聚其父旧部,自称常澧靖国军司令,举兵报杀父之仇,委任贺龙、黄虎、周朝武(铁鞭)为团长,发动了对卿衡的进攻.卿衡由慈利败走,王育瑛由武汉回保定. 1921年,王育瑛在保定军官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川军贺龙部(贺在1921年-1924年间,历任湖南十三区剿匪第二支队长,与北洋军阀及四川军阀杨森作战,后率部由四川经贵州返回湖南,任讨袁联军第一师师长,驻防沅陵、常德、澧州.  相似文献   

17.
巍巍抗日山     
臧明宏 《档案与建设》2003,(7):28-29,32
抗日山位于江苏赣榆县城西25公里的夹谷山南。原名马鞍山,因山顶有一块巨石形似马鞍而得名。1941年,八路军115师教导2旅“为使烈士英名流传万世,为千百万人民瞻仰敬慕,为了继承诸先烈所未竟之神圣事业,并发扬其革命精神于当前和今后的斗争中”,在马鞍山动工修筑抗日烈士纪念塔,1942年7月7日完工。纪念塔立在山顶,塔基建于天然巨石上,以节省人力物力、减少敌人破坏。1941年冬季海陵反蚕食战斗中,4团9连的一个班坚守阵地,全部壮烈牺牲,被安葬在马鞍山上抗日烈士纪念塔附近。1943年春,小沙东海战烈士的灵柩运至马鞍山安葬。从此,马鞍山成为一处…  相似文献   

18.
<正>张自忠:国军第33集团军总司令,曾在台儿庄战役中重创日寇坂垣师团,获得临沂大捷;收复枣阳桐柏,获得鄂北大捷;还获得过襄东大捷,被老百姓称为活关公。同时还因为他是抗战时期牺牲的国军最高将领。李宗仁:国军第五战区司令长官,台儿庄战役共歼敌两万余人,是抗战开始后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上取得的第一次战役的大捷,而且对手是日本的王牌师团,在国际上也被称为是日本建立现代化军队以来遭受的第一场引人注目的大惨败。  相似文献   

19.
丹阳抗日自卫团是苏浙皖地区成立最早的抗日民众武装之一,在抗击日军的战火中一步步成长壮大,成为一支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的抗日劲旅,为创立丹北及苏中抗日根据地,支持新四军“东进北上”,圆满完成“开辟苏北、发展华中”的战略任务,作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20.
张学良思想中的抗日情愫及其抗日行为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张学良退军关内,致使日寇三月内占领东北全境,从此背负"不抵抗将军"的历史骂名.身怀国仇家恨的张学良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痛苦,但在军事上仍坚决奉行着"保持克制,不予抵抗"的对日侵华政策,而另一方面,面对着全国各地风起云涌的抗日救亡运动,张学良却尽己所能,具有很强的民族气质,通过各种有效途径秘密地支援着各地的抗日活动.一、张学良思想中的抗日情愫皇姑屯事件后,张学良接管了东北的军政大权.张学良虽与日本人有血海深仇,有强烈的排日倾向,却没有逞匹夫之勇的条件,他在处理具体问题上是很谨慎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