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吴玉兰 《新闻传播》2005,(8):7-8,10
我国电视新闻评论的产生和发展大概经历了三个阶段①:第一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末我国电视新闻的出现到文革结束,电视新闻评论基本上是把新华社、报刊的评论搞,以口播形式播出,只是文字评论稿件的口播形态,主要强调“听”的功能,毫无电视传播特色。第二阶段,以1980年7月中央电视台创办第一个电视评论栏目《观察与思考》开始到90年代初,我国电视新闻评论开始进入“自己走路”的发展时期。  相似文献   

2.
任陇婵 《视听界》2014,(4):30-35
本文以在中国广电改革与发展史上极具样本意义的上海广电的三次改革为例,分析对比上海文广三次改革的背景、动作与难点。从2001年“大文广”、2009年“大总台”到2014年“新文广”,上海文广的改革路径清晰地呈现出中国广电改革发展的轨迹:每一轮改革都是一次“破茧成蝶”,也是一次新的“作茧自缚”,留待下一轮改革“脱蛹破茧”,是一种渐进性、螺旋式的推进。  相似文献   

3.
电视新闻面向少儿的尝试唐书林1995年10月1日,上海有线电视台创办了面向少年儿童的新闻节目《“小小”看新闻》。这个电视新闻的“少儿版”,突破了长时期以来我国电视新闻以成年人为主要收视对象的单一模式.这一改革,颇受小观众青睐,也得到社会各界赞同.当今...  相似文献   

4.
上海电视台的新闻节目创办至今已经33年了。作为大众传播媒介中的“四小姐”,前20年,它同报纸、杂志、广播相比,显得过于年轻,因而在社会上的影响是微不足道的。人们并没有意识到他是获取新闻信息的主要来源之一。从七十年代末,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年代,新闻成为电视节目的主体和骨干。我们结合上海的实际,遵循电视新闻发展的普遍规律,坚持了一系列的改革,逐渐走出了一条自己办电视新闻的路子,使电视新闻的社会作用和影响越来  相似文献   

5.
唐建军 《新闻界》2003,(1):39-41
电视评论是新闻评论与电视媒介相结合的产物。我国电视新闻评论的产生和发展,和广播评论一样,经历了一个不会“自己走路”,依赖报刊评论,到逐步探索出一条符合电视传播规律的电视新闻评论之路,其间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世纪50年代末我国电视出现到文革结束。由于受技术条件和极左思潮的影响,“报纸言论可以代替广播电视言论”的思想占统治地位,电视新闻评论基本上依赖报刊、新华社的评论稿,以口播形式播出,毫无电视传播特色,只是文字评论稿件的口播形态。它采用了报纸的思维模式、广播的播发特点,融合了电视播…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同质化现象严重一直是困扰我国电视新闻节目改革与创新的一个瓶颈。从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单一模式同质化到90年代以后的多种类型同质化.我国的电视新闻传播似乎总是难以挣脱同质化这个怪圈。  相似文献   

7.
张莉 《现代传播》2002,(4):120-121
20 0 2年 5月 2 1日至 6月 3日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首届电视学术节”在上海举行。这次以电视学术研讨对当前备受关注的“电视新闻类节目”、“中国电视纪录片”两大主题投以了特别的关注。一、报道中国 :寻求创新的电视新闻类节目来自中央、省级和地方电视台业界人土 ,和十余所高校的新闻院系专家学者 ,在“中国电视新闻类节目的现状与发展”学术研讨会上 ,对中国电视新闻类节目的现状与发展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电视新闻类节目形态的创新电视新闻类节目在我国已经历了 4 0余年的历程。其中一个最明显的变化便是节目形态的创新。中央电视台新…  相似文献   

8.
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媒介融合已成为大的趋势,电视新闻也朝着“三屏合一”的方向快速演化,传统“电视”新闻正在变成电视屏幕、PC端、移动端播出的“视频”。从形式到内容再到渠道的深刻变化,让传统的线性电视新闻制作播出遭到颠覆性的变化。作为电视新闻(视频)制作的“中枢”,新闻编辑业务也需要求新求变。本文从媒介融合特点的概述入手,对如何推动新闻编辑业务变革和发展提出了几点浅见。  相似文献   

9.
我国广播事业的改革从so年代中期出现以珠江经济电台为代表的“珠江模式”以来,已经走过了十年的历程。这是新中国广播史上发展最快的十年。以“珠江模式”为代表的广播改革,曾经是我国广播史上电台业务改革的一次成功的实践。作为广播改革的发端,功不可没。但是.“珠江模式”由于历史的局限,本质上没有突破广播业务改革的范围,仍主要停留在电台内部业务改革的层面,尚未触及管理体制深层的改革。近几年来.广播界面临的新问题是:怎样建立一个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与甘共传统的广钱管技体制澜湖不同的崭新广播管理体制?怎样形成一个…  相似文献   

10.
陈江 《新闻大学》2000,(2):68-70
自20世纪80年代新闻改革以来,我国的电视新闻在时效性和报道量上有了很大的改观,然而与报纸和一些发达国家电视新闻相比,我国的电视新闻有闻必录的多,在运用背景资料方面还有很大差距,导致了电视新闻普遍存在“重播出轻效应”、“重外延轻内涵”的问题,而电视新闻也成为片面化、肤浅化的代名词。作为电视新闻工作者,应增强背景意识,即增强运用背景材料的自觉性。  相似文献   

11.
从1958年我国电视事业起步至今,电视新闻节目形态日趋成熟,评论在电视新闻节目中占据比重越来越大,电视新闻评论员介入程度也越来越深.在电视新闻节目这一话语场中,电视新闻评论员已成为一个深刻的影响因素,考察其从缺席到出现、从成熟到专业化的演变历程及其对于电视新闻节目介入与否、如何介入、以何种立场介入,有助于廓清我们对电视新闻评论员所担当角色的认知,也有助于我们观察电视新闻话语的流变.  相似文献   

12.
2008,是中国电视新闻的大年。从汶川地震到北京奥运,大悲大喜;从地面直播到太空直播,大开大合,这些中国新闻热点均为世界所瞩目。2008,无论对于电视新闻还是大众传播,“直播”和“现场直播”都成为出现频率极高的年度关键词。现场直播是指在现场随着事件的发生、发展进程同时制作和播出电视节目的一种制播方式。然而,这不仅仅是一个技术层面的制播方式问题,围绕重大新闻和突发事件的现场直播,从传播观念到新闻改革,从信息公开到新闻法规,对中国电视新闻的改革与发展都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现代传播》2003,(2):55
《南京零距离》作为一档新闻资讯类栏目 ,自 2 0 0 2年 1月 1日开播以来 ,不断引发着江苏乃至全国电视观众与业界人士的热切关注。它的出现 ,不仅盘活了江苏广播电视总台城市频道 ,而且拉动了江苏电视的整体局面 ,甚至与其他同类电视新闻节目一道 ,改变了江苏电视观众的晚间收视习惯 :最受瞩目的节目 ,由电视剧、娱乐节目变为了电视新闻。《南京零距离》不仅“练内功” ,从节目内容、构成方式、传播方式、内部运行管理上处处创新 ,而且也“练外功” ,即真正将电视的媒体资源优势转化为更具广泛意义的社会资源优势 ,面向百姓 ,面向大众 ,进行全方位的电视服务 ,被大家誉为自己的“百姓电视”。《南京零距离》在社会大平台上探索电视新闻改革 ,为“全球化”背景下本土电视新闻的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为此 ,本刊专门为《南京零距离》开设“个案研究” ,约请相关专业人士发表各自的高见 ,意在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 ,对由《南京零距离》引发的关于中国电视新闻的诸多问题作进一步深入的思考与探讨 ,为正在探索着的中国电视新闻改革贡献一个有价值的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14.
反思传统 回归本质——《南京零距离》成功的启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叶子 《现代传播》2003,(2):57-60
《南京零距离》作为一档新闻资讯类栏目 ,自 2 0 0 2年 1月 1日开播以来 ,不断引发着江苏乃至全国电视观众与业界人士的热切关注。它的出现 ,不仅盘活了江苏广播电视总台城市频道 ,而且拉动了江苏电视的整体局面 ,甚至与其他同类电视新闻节目一道 ,改变了江苏电视观众的晚间收视习惯 :最受瞩目的节目 ,由电视剧、娱乐节目变为了电视新闻。《南京零距离》不仅“练内功” ,从节目内容、构成方式、传播方式、内部运行管理上处处创新 ,而且也“练外功” ,即真正将电视的媒体资源优势转化为更具广泛意义的社会资源优势 ,面向百姓 ,面向大众 ,进行全方位的电视服务 ,被大家誉为自己的“百姓电视”。《南京零距离》在社会大平台上探索电视新闻改革 ,为“全球化”背景下本土电视新闻的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为此 ,本刊专门为《南京零距离》开设“个案研究” ,约请相关专业人士发表各自的高见 ,意在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 ,对由《南京零距离》引发的关于中国电视新闻的诸多问题作进一步深入的思考与探讨 ,为正在探索着的中国电视新闻改革贡献一个有价值的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15.
电视新闻的社会关怀——略说《南京零距离》的理论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南京零距离》作为一档新闻资讯类栏目 ,自 2 0 0 2年 1月 1日开播以来 ,不断引发着江苏乃至全国电视观众与业界人士的热切关注。它的出现 ,不仅盘活了江苏广播电视总台城市频道 ,而且拉动了江苏电视的整体局面 ,甚至与其他同类电视新闻节目一道 ,改变了江苏电视观众的晚间收视习惯 :最受瞩目的节目 ,由电视剧、娱乐节目变为了电视新闻。《南京零距离》不仅“练内功” ,从节目内容、构成方式、传播方式、内部运行管理上处处创新 ,而且也“练外功” ,即真正将电视的媒体资源优势转化为更具广泛意义的社会资源优势 ,面向百姓 ,面向大众 ,进行全方位的电视服务 ,被大家誉为自己的“百姓电视”。《南京零距离》在社会大平台上探索电视新闻改革 ,为“全球化”背景下本土电视新闻的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为此 ,本刊专门为《南京零距离》开设“个案研究” ,约请相关专业人士发表各自的高见 ,意在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 ,对由《南京零距离》引发的关于中国电视新闻的诸多问题作进一步深入的思考与探讨 ,为正在探索着的中国电视新闻改革贡献一个有价值的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16.
打造中国电视新闻新模式--关于《南京零距离》的谈话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南京零距离》作为一档新闻资讯类栏目 ,自 2 0 0 2年 1月 1日开播以来 ,不断引发着江苏乃至全国电视观众与业界人士的热切关注。它的出现 ,不仅盘活了江苏广播电视总台城市频道 ,而且拉动了江苏电视的整体局面 ,甚至与其他同类电视新闻节目一道 ,改变了江苏电视观众的晚间收视习惯 :最受瞩目的节目 ,由电视剧、娱乐节目变为了电视新闻。《南京零距离》不仅“练内功” ,从节目内容、构成方式、传播方式、内部运行管理上处处创新 ,而且也“练外功” ,即真正将电视的媒体资源优势转化为更具广泛意义的社会资源优势 ,面向百姓 ,面向大众 ,进行全方位的电视服务 ,被大家誉为自己的“百姓电视”。《南京零距离》在社会大平台上探索电视新闻改革 ,为“全球化”背景下本土电视新闻的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为此 ,本刊专门为《南京零距离》开设“个案研究” ,约请相关专业人士发表各自的高见 ,意在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 ,对由《南京零距离》引发的关于中国电视新闻的诸多问题作进一步深入的思考与探讨 ,为正在探索着的中国电视新闻改革贡献一个有价值的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17.
“零距离”的电视新闻理念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南京零距离》作为一档新闻资讯类栏目 ,自 2 0 0 2年 1月 1日开播以来 ,不断引发着江苏乃至全国电视观众与业界人士的热切关注。它的出现 ,不仅盘活了江苏广播电视总台城市频道 ,而且拉动了江苏电视的整体局面 ,甚至与其他同类电视新闻节目一道 ,改变了江苏电视观众的晚间收视习惯 :最受瞩目的节目 ,由电视剧、娱乐节目变为了电视新闻。《南京零距离》不仅“练内功” ,从节目内容、构成方式、传播方式、内部运行管理上处处创新 ,而且也“练外功” ,即真正将电视的媒体资源优势转化为更具广泛意义的社会资源优势 ,面向百姓 ,面向大众 ,进行全方位的电视服务 ,被大家誉为自己的“百姓电视”。《南京零距离》在社会大平台上探索电视新闻改革 ,为“全球化”背景下本土电视新闻的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为此 ,本刊专门为《南京零距离》开设“个案研究” ,约请相关专业人士发表各自的高见 ,意在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 ,对由《南京零距离》引发的关于中国电视新闻的诸多问题作进一步深入的思考与探讨 ,为正在探索着的中国电视新闻改革贡献一个有价值的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18.
一个栏目盘活整个频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炀 《现代传播》2003,(2):64-65
《南京零距离》作为一档新闻资讯类栏目 ,自 2 0 0 2年 1月 1日开播以来 ,不断引发着江苏乃至全国电视观众与业界人士的热切关注。它的出现 ,不仅盘活了江苏广播电视总台城市频道 ,而且拉动了江苏电视的整体局面 ,甚至与其他同类电视新闻节目一道 ,改变了江苏电视观众的晚间收视习惯 :最受瞩目的节目 ,由电视剧、娱乐节目变为了电视新闻。《南京零距离》不仅“练内功” ,从节目内容、构成方式、传播方式、内部运行管理上处处创新 ,而且也“练外功” ,即真正将电视的媒体资源优势转化为更具广泛意义的社会资源优势 ,面向百姓 ,面向大众 ,进行全方位的电视服务 ,被大家誉为自己的“百姓电视”。《南京零距离》在社会大平台上探索电视新闻改革 ,为“全球化”背景下本土电视新闻的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为此 ,本刊专门为《南京零距离》开设“个案研究” ,约请相关专业人士发表各自的高见 ,意在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 ,对由《南京零距离》引发的关于中国电视新闻的诸多问题作进一步深入的思考与探讨 ,为正在探索着的中国电视新闻改革贡献一个有价值的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19.
《新闻界》2014,(16):45-48
本文以1980年代的电视新闻生产为例,分析电视新闻生产的改革路径。电视新闻生产的改革,是从管理体制上发力,其后是运行机制的改革,最后是形态及内容的创新。按照这样的逻辑,1990年代初期产生重大影响的电视新闻改革其实也发端于80年代在新闻体制改革的一系列准备。同时也要看到,在改革的同时也是通过制度创新来巩固党性原则,建构绝对权威的政治舆论场。  相似文献   

20.
电视新闻评论是电视新闻改革中诞生的一朵奇葩。它以高主旨、深报道、细详述使电视新闻拓展到一个新的领域。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在黄金时间播出,吸引了亿万观众,产生了极大的社会影响。我台推出的“聚焦点”栏目,也进行了有益的偿试。 一、电视新闻评论优势之我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