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科教兴国"战略背景下图书馆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教兴国”与图书馆事业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关系。本文就当前图书馆发展的问题提出三个思路:一是依靠科技的进步推动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二是使“出书、购书、藏书、读书”一体化,三是把图书馆教育与培训放在重要位置。  相似文献   

2.
现代化理论是一种狭义的社会发展理论,属发展社会学,与历史学中的“社会发展理论”不同,不应归入K02。同理,社会学下的“[C911]社会发展和变迁”不应该是K02的交替类目,而应该作为一个正式类目存在。根据现代化理论及其文献在我国的发展前景,有必要在C911下设“现代化理论”类,并作适当的展开,以便集中有关的文献。  相似文献   

3.
大众传媒与知识分子的关系引起了学界关注。本文认为布氏“电视知识分子”理论并不能解释中国现代社会二者之间的全部关联现象。作者结合中国国情,指出传媒时代知识分子与大众传媒之间存在三种关系:“公共知识分子”、“传媒知识分子”、“节目专家”与大众传媒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各种知识分子的判定标准,并简略分析了各类知识分子对大众传媒的影响。指出,一味地批判并不代表公允,正确的态度是区别对待。对于“公共知识分子”和“节目专家”,应从道德上鼓励,制度上保障。对于“传媒知识分子”,则应提倡学者及传媒自律,并从法律上保障相关制度的健全。  相似文献   

4.
"法定许可使用权"尚不宜扩展到图书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通过是否用“营利”来区分社会机构的“事业型”与“企业型”的讨论,进而辨明图书馆与“数字文献商”的差异;再根据《著作权法》三种许可类型所对应使用者,体现著作权人与使用者利益平,衡关系;进而论证:著作权的“合理使用”是与图书馆的非营利公益性相平筏的,若要改而享有“法定使用”则将要相应改变图书馆性质,故目前“法定许可”不宜扩展到图书馆。  相似文献   

5.
"十七大"报告对文化建设的认识跃上了新高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七大”报告的突出亮点之一,是文化建设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回想一下,五年前的“十六大”报告首次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涉及的方面和顺序是:经济、政治、社会、环境。“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涉及的方面和顺序变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环境。文化建设被明确列为新要求之一,而且放在社会事业之前加以阐述,这在党的执政方略中是第一次。它表明党对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有了新飞跃。  相似文献   

6.
对图书馆界有学者提出“图书馆员第一”与“读者第一”二个理念存在“虚实关系,从属关系,并行关系”的观点提出质疑,对所谓“虚”概念进行了剖析,对三种“关系”之关系进行了分析,论述了“读者第一”的本亚函义,认灶我论是单纯的取代还是有着何种“关系”的双重理念并存的观点都是不可取的,“读者第一”永远是图书馆不可动摇的信条。  相似文献   

7.
吴辉 《新闻记者》2006,(11):37-38
最近.由著名影星蒋雯丽代言的上海家化美加净修护系列产品广告遭到各地网友“炮轰”。该广告片在CCTV-6热播时.因其中有“儿子长大了想娶妈妈”的设计,被指有“乱伦”之嫌。围绕该广告的争论也颇为激烈,有人认为,该广告违背了传统伦理,败坏了社会道德,污染了公众视听,应该停止播出;也有人认为,广告片中的孩子天真可爱.童言无忌,情况并不像所批评的那么严重;专家亦指出,网友的言论可以理解,但指其“乱伦”并无根据;厂家则回应说,“绝大多数目标消费者对该广告所表达的无忌童言和母子之爱都有正面和美好的感受…….希望更多的网友以包容、健康、阳光的心态去理解这类广告片”。并表示“尚无停播或全面调整美加净修护系列产品广告的计划”:不过,后来CCTV-6事实上还是停播了美加净这个版本的广告.厂方对停播表示理解.觉得媒体还是要把社会责任放在第一位。  相似文献   

8.
关于两个"第一"的一点看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赵云亭 《图书馆》2003,(4):71-73
“读者第一”与“图书馆员第一”分属不同的范畴,不能相互取代。两者有着密切的联系,“读者第一”是图书馆工作的目的,“图书馆员第一”是实现目的的手段。图书馆与读者的关系,不能简单地比作企业与顾客之间的直接利益关系。对“无理取闹的读者”大胆管理是维护“读者第一”的服务宗旨所必需的。  相似文献   

9.
"提问"在采访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 《现代传播》2001,(6):129-131
新闻深度报道节目的水平有时往往取决于“采访”,“采访”的水平往往取决于“提问”,因此,一个好记者的高明之处不在于自己讲得如何,而在于如何让别人“说”得精彩,因此“提问”便是采访最先决、最重要的前提。要想让别人“说”得好,记者就得“问”得好。怎样做好“提问”,“采访”和“提问”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提问”又涉及那些具体的概念与内容,便成为研究新闻深度报道节目不能不涉猎的问题。 一、“角色”与“提问” 如果说“提问”是一种艺术,那么这种艺术所面临的基本问题便是“角色”与“提问”的关系。一个“记者”在采…  相似文献   

10.
"继续教育"与"终身学习"概念辨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就“继续教育”与“终身学习”两个概念的范畴,阐述图书馆人应建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才能使个性发展与社会进步相和谐。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阐述地方民族学专家学者影像资料库建设方略,其目的在于警示我们要把抢救地方民族学专家学者原生态人文影像资源置于首位,努力为丰厚的地域历史文化和人文价值底蕴做出贡献。同时仰仗高校民族学专家学者、民族地方文献资源、现代音像设备、专业技术等优势,建设地方民族学专家学者影像资料库,以顺应地方历史文化建设和我校民族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重点建设学科影像化视听需求,进行建设方略的探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2.
李玲 《图书馆论坛》2006,26(4):172-174
对《中图法》(第四版)民族学文化人类学类目设置中存在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对民族类的类目体系框架结构和具体类目,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14.
This bibliography contains citations to selected articles on fair housing law published in law reviews during the period from April 1968 through March 1993. In addition, a pre-1968 section selectively includes citations to law review articles and short essays in collections published from 1962 through the enactment of the Fair Housing Act, on April 11, 1968. The citations are constructed by standard law review citation form rules and are grouped by year of publication. Within each year, the citations are listed alphabetically by the last name of the author or the first meaningful word of the title in the absence of an author.  相似文献   

15.
彭爱东 《出版科学》2010,18(2):70-75
借助《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00—2007年度民族学论文的引文数据,对民族学领域论文引用的图书所属出版社进行归并、分类与统计,得到对民族学研究最具影响力的百家大陆出版社,对中国港澳台地区出版社及国外出版社的影响力也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对《中图法》有关民族学人类学文献分类的几点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中图法》民族学、人类学的立类提出了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17.
陈杰 《国家图书馆学刊》2008,17(4):48-50,62
从修订原则和思路、学科发展现状等方面,探讨《中图法》第四版民族学人类学相关类目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修改意见。表1。  相似文献   

18.
19.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四版)民族学类目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中图法>第4版民族学类目的变动调整及特点做了简要的分析与评论,指出了其不足之处,提出了部分改进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The first exhibition in Vietnam to feature Vietnamese Catholics was held from December 10, 2008 to June 10, 2009 at the Vietnam Museum of Ethnology in Hanoi. The theme of this exhibition was “Catholic Culture as an Intrinsic Part of Vietnamese Culture.” The exhibition was organized by a State‐run museum against a background of difficult relations between the State and its Catholic communities. This article explores how the exhibition was conceived, and how the ideas of the curators were implemented by examining negotiations among different stakeholders involved in the exhibi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