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儒家教化思想的本质反映了道德性与政治性的契合,但对于先秦儒家而言,"道德的政治"即"政治道德化"才是其教化思想存在和发展的内在依据,体现了自身内在的根本矛盾。它不仅反映了先秦儒家与后世儒家教化思想的共相,也体现了先秦儒家教化思想"恰恰地是这个事物"的殊相,从而在整体上呈现出动态的发展趋势,由"道德的政治"过渡到"道德的政治"与"政治的道德"的张力性统一。  相似文献   

2.
儒家教化实质上是中国古代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基因相通,价值理念相通,历史渊源相承。儒家教化中的"教""化"并重、"系统理论"与"核心价值"交融、"官""民"结合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为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的统一,理论性与大众化的统一,政府主导和社会教育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儒家的“礼乐教化”从内外两方面着手,通过外在的“礼”与内在的“乐”两方面进行政治教化,同时也是个体修养的手段。这一内外兼修的教化思想对于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仍有非常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明代教化主旨之下,山东地方官员作为传播教化思想的主体,将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体现在政治行为中,对百姓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但官员对百姓教化的突破口,主要在于官员自身修养及其将国家强制政策转变成百姓的自觉意识。  相似文献   

5.
西汉董仲舒发展了儒家理想社会的思想,他说:“大富则骄,大贫则忧,忧则为盗,骄则为暴,此众人之情。圣者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均调之。”这样才能保证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那么如何“均调”呢?董仲舒认为只有靠儒家的道德教化,所以他大力主张以教化治国。他说:“圣人之道不能独以威势成政,必有教化。”他首倡“兴太学、选贤士、独尊儒术”。他所倡导并付诸实施的以儒家教化治民兴邦的治国方略,不但影响了两汉三百多年,而且  相似文献   

6.
先秦儒家从“人禽之辩”、“义利之辩”和“王霸之辩”的讨论中,展现了共德治思想的理论基础、行为准则和政治目标。先秦儒家提倡以德为主,以法为辅,但其政治权力分配中的扬臣抑君思想,导致了封建君主的不满。儒家德治思想在道德意识领域中具有制约腐朽堕落思想的作用,在政治领域也具有理想导向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山东邹县)人.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杰出代表.他站在“士”的立场上,为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提出一系列“仁义”主张.他希望封建统治阶级能“得其民,得天下”.他始终用他那套“仁者无敌”的主张,及其争取民心为主的政治斗争口号和策略,为完成封建国家的统一而奔走游说,出谋献策,他的学说在一定的程度上表现出对人民的同情,具有比校进步的民主的思想  相似文献   

8.
作为封建社会最后一个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周太谷的政治思想是对以往儒学政治思想的一次总结和发展。为缓和社会矛盾,维护封建末世统治,周太谷针对现实,提出了具有进步意义的民本主义思想,并以此为出发点,提出“仁政”的施政主张:他的这些思想主张超脱了以往儒家政治思想的高度,是向晚清改良主义思想过渡的一个中间环节。  相似文献   

9.
以儒家意义上的榜样教化概念为切入点,才可以深入理解古代社会治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儒家多向度的阐释中,教化的本旨即榜样教化,其主要表现形态是身教示范.究其实质,榜样教化是一个关乎社会治理思想与实践的复杂性概念.作为"直接示范"的榜样教化具有层级式的权威示范之特质,其丰富的内在意蕴与社会治理的目标内涵达成了高度契合,由此成为儒家社会治理思想的内中之义.作为"间接示范"的儒家榜样形象则从经典走向了生活,在以社会教化活动为重要标志的古代社会治理实践中得以再现与演绎,由此在社会化转向过程中推动了社会教化目标的顺利实现.在现代转化的视阈下,上述资源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建构与实践开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大量哲学、审美史料的梳理,对“和”文化的源流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和”内涵的两种不同意蕴。西周末到春秋时期诸家,尤以史伯、晏婴为代表的“和”思想,从符合客观规律的角度把握“和”内涵,作为传统“和”文化的一个重要源头,其思想在历史上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儒家“中和”观出现,它以维护封建礼法秩序为目的,具有着浓厚的政治教化色彩。作为“和”文化的主流源头,儒家“中和”现在历史上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目前传统“和”文化研究中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和”、“中和”两个概念不分的倾向。正本必须清源,要继承传统“和”文化的精华,对“和”文化两个源及其流的区别认识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1.
儒家“乐教”思想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先秦儒家“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将上古“乐教”思想发扬光大,奠定了中国两千年礼乐文化的基石。春秋时代“礼崩乐坏”,孔子以“仁”为核心对“礼乐”进行了理论总结,使之追一步人间化、情理化。孔子不仅对音乐与教育、音乐与政治、音乐的审美、音乐的内容与形式诸问题进行了精辟阐述,还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儒家音乐理论体系,同时提出了把音乐作为教化民隶工具的“乐教”主张。孔子对“乐”最重要的见解即认为音乐教育要引人入善,顺从天道,“以六乐防万民之情,而教之和”。孔子对音乐教化功能的认识可概括为“教成于乐”和“调和人事”。  相似文献   

12.
董仲舒的“王道”观是对孔、孟、荀“王道”思想的继承与整合。董仲舒的“王道”观国家治理思想的主要内容有:第一,“王道”是儒家政治的最高理想,实现“王道”是儒家学说介入现实政治的必然途径;第二,“王道”在政治实践上表现的是人之道,但在哲学来源上则源自于天之道,“王道”是以天道为仁作为政治运作的基础的;第三,“王道”在国家内部治理上要遵循以民为本的宗旨,把民生放在政治的首要位置;第四,“王道”的实施应表现为统治者的德性、官吏的素质、百姓的教化与社会的礼法及国家制度的统一,前者为“质”后者为“文”,前者与后者相互融汇,“王道”也是质文合一的产物;第五,“王道”的实施,固然以仁义为主导,但在对社会的治理上也不能忽视刑罚的作用,合理的社会治理应该是“德主刑辅”的模式;第六,在国家外部关系上,“王道”是处理国与国或中土与外夷关系的不二准则,“王道”的方式是以德服人而不是以力服人;第七,“王道”应以大一统作为追求的目标,“王道”是大一统的思想引领,大一统则是“王道”要达成的效果,用“王道”化成天下,内为万民敬慕,外为四夷宾服,成就天下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儒学成为中国古代化的主流,关键是其强调了“以德治国”的原则。历史证明在封建专制统治中,“以德治国”较“刑法治国”有更多的亲和性和生命力。儒家的“以德治国”主要是通过教化来实现的。“以德治国”与教化手段对君权的无形制约使中国的封建体制得到相对稳定的发展与延续。  相似文献   

14.
西汉董仲舒发展了儒家理想社会的思想,他说:“大富则骄,大贫则忧,忧则为盗,骄则为暴,此众人之情。圣者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均调之。”①只有如此,才能使封建社会安定巩固;也只有如此,才能保证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那么如何“均调”呢?董仲舒认为只有靠儒家的道德教化,所以董仲舒大力主张以教化治国。他首倡“兴太学、选贤士,独尊儒术。”他所倡导并付诸实施的政教统一的治国方略,不但影响了两汉三百多年,而且一直影响了整个封建社会。他的政教统一与西方中世纪的宗教和政权的合一不可同类而语。董仲舒主张大  相似文献   

15.
刘勰对“道”的阐释 ,贯穿了他的儒家经学思想 ,把玄学的援道入儒、以道为体、以儒为用的儒道合一思想 ,表现在了他的文艺本质观中。哲理性的自然之道具体化为儒家的社会政治之道 ,儒家的社会政治之道成为普遍规律的道的体现 ,这样既昭示了刘勰注重圣人教化的“明道”文艺思想 ,同时也自然地把老庄之道与儒家之道合二为一。  相似文献   

16.
儒家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学具有强烈的人世参政意识,在儒家思想体系中,内含着丰富的政治理论和治世主张。自创始起,懦学与政治的关系就十分密切,自汉代独尊儒术以来,儒学的治国安邦之道直接切入封建政治实践,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主体和核心,对中国历史的演进产生了重大的作用和深刻的影响。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择要论述儒家治国安邦的政治学说。一、一统,大同“大一统”是儒家所提倡的一个重要政治主张,一直被历代统治者作为维护国家统一的理论依据。这种国家统一的意识在中国历史上由来已久人诗经·小雅·北山》…  相似文献   

17.
先秦儒家在进行教化时往往采用隐喻进行表达,并尤爱将水作为喻体,以其自然之义承载人事之理。先秦儒家以水为喻的局面发轫于孔子,孔子洞察水的多种特性,偏爱以水喻“德”和以水喻“学”。孟子和荀子承袭了孔子的以水喻教思想,侧重以水喻“性”和以水喻“政”。持“性善论”的孟子主要抓住水的本性,以其来承载“存养扩充”的人性教化和“仁政”的政治教化主张。持“性恶论”的荀子更加注重教化的力量,借助水来阐述“化性起伪”的学习之法和“王制”的治国之道。孔、孟、荀的水隐喻相互关联,一脉相承,实现了一种隐性且委婉的教化方式,滋养了中国古代以水喻教的话语体系构建。  相似文献   

18.
儒家系先秦时期诸子百家中一个重要学术流派;儒教是指“圣道设教”以宣扬儒家思想和封建的道德说教,把儒家学说宗教化;儒学是对以孔孟之学为核心的中国封建文化的通称。笔者试就三者的内涵、外延及其产生,发展和影响进行分析和论述,理清学派递代与思想禅源,以就正于大方。  相似文献   

19.
儒家民本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政治思想文化的主流,以君主民从的既定关系为前提,讨论设君之道与治民之道,其最终取向是通过规范君主对民的政治行为实现国泰、君尊、民安.它主要包含两方面的意义其一,人民的利益是国家和社会的价值主体,其二,君主权力只有得到人民的拥护才能巩固.表现在政治方面是重民意,在经济方面是重民生,在思想方面是重教化.儒家民本思想对中国古代政治学说和君主政治的实际运作具有深刻的影响,构成中国传统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在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儒家民本思想仍然具有可资借鉴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乐记》、《乐论》是中国传统儒家音乐思想的代表作。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礼乐教化”的认识上,这两本书无疑具有经典意义的。儒家音乐美学由孔子发端。他极为重视音乐的人文精神和政治伦理功能,提出了“事君”、“事父”和“尽善尽美”的音乐美学思想。孔子奠定的儒家音乐美学思想后经公孙尼(公元前五世纪)作《乐记》、荀子作《乐论》而形成极完整成熟的儒家音乐思想体系。儒家的音乐美学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