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菲华新文学是在中国新文学的影响下形成和发展,并逐步走向本土化.这是同中国新文学所哺育的文学工作者的支持分不开的,中国抗日的作家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菲华文学本土化的转向.同时,当地华侨文艺青年对于推动菲华文学本土化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六十年代,台湾新文学现代主义思潮传入菲华文坛后,促使菲华文学有了新的变化.七十年代,一批土生土长的青年作者在菲华文坛上崛起,他们的努力尝试和富有特色的创作,展示了菲华文学本土化的可喜现象和广阔前景.另外,在两者的互动中,菲华文学的发展也给中国新文学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20世纪中国文学是一个整体。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都是传统与反传统、民族性与世界性、政治与文学三对基本矛盾中不断生成和增长现代性新质。20世纪中国文学正可看做是走向现代化的艰难历程。  相似文献   

3.
华文文学在表达与传播华人文化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当前学术界对华文文学的命名却有多种,这种名称的多样性正好反映出了华文文学命名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导致这一学科至今仍处于不稳定的状态中。本文主要首先梳理了华文文学的命名历程,并对其进行了再定义。在此基础上,理清了华文文学的主体发展脉络。旨在为华文文学学科的稳定发展提供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4.
莫言以故乡"山东高密东北乡"为原型的小说,超越了一般意义的乡土文学,进入世界文学体系,创建了属于他自己的"文字的世界共和国"。肉体残酷暴力与"倒错性欲"的结合是福克纳小说的一种重要母题,再现这一母题的是一种隐喻性的心理语言。莫言更多的是对导致这种变态心理的文化语境的批判,由此使他的小说成为第三世界寓言的重要例证。莫言创造出一种以"地方世系"为核心的叙事模式,但与福克纳不同,莫言对意识流与神话的叙说却明显地带有齐鲁神话的特点。通过对这三个方面的分析,看出莫言创造了本土化的叙事话语,通过一种魔幻性叙事的语言,莫言成为通向"世界文学史"的桥梁。  相似文献   

5.
文学精神是影响文学存在与发展的一种十分重要的内在根据。文学史的演变表明,文学精神大致包括理想精神、拯救精神与批判精神三种基本的价值向度,它是文学具有人文价值意向的显著标志。同文化的演变一样,文学精神也始终处在重构与发展的历史过程之中。分析20世纪中、西方文学精神的变化,以及可资借鉴与利用的文化价值资源,应强调文学要发展,必须努力维护和重铸一种新型的文学精神。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 ,文学教学偏离了文学的本位 ,失去了文学应有的魅力。文学的教学必须依靠文学的手段 :灌注文学情感 ,生成文学意象 ,运用文学语言和文学手法。  相似文献   

7.
发生于本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以及运动结束后所留下的各种“后遗症”,直接促成了新时期大文学格局中知青文学现象的产生。从知青文学第一篇作品到九十年代,知青文学经历了由传统意义上的知青文学向后知青文学的演变。本文着重从主题这一角度来论述演变的过程,并分别对知青文学尤其是后知青文学的特征、表现、作家作品以及概念本身做了一次适当的界定,有助于推动知青文学研究走向深入。  相似文献   

8.
文学经典的价值维度中,文学精神始终是最重要的一环,而悲剧精神及其衍生的批判精神构成了五四后中国文学精神的某种核心。悲剧精神的深化,表明了中国现代文学经典达到的高度。如将战后海峡两岸文学纳入五六十年代中国文学的整体研究视野之中,可清楚看出:正是文学的悲剧精神、批判精神在解决文学与政治、传统与现代的紧张性对峙矛盾中,延续了“五四”后中国文学典律构建的命脉,而它的失落也造成了经典性的萎缩。  相似文献   

9.
翻译文学、外国文学与中国文学均是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文学瑰宝,尽管这三类文学的分类与语言有所不同,但是这三类文学对人们发挥的作用却是相同的,为人们的文化、教育事业提供良好的资源与教育理论依据。对于翻译文学来说,如果一味地以翻译者的国籍为依据对译本的国籍进行判定,则还是没能将中国文学的二元对立的传统观念摆脱掉。若承认了翻译文学国籍的双重性,则也跳不出二元论的圈子。翻译文学的独特性决定了翻译文学的地位,在我国学术界呈现出翻译文学、外国文学与中国文学三足鼎立的多元姿态。  相似文献   

10.
11.
作者主持写作的《东南亚华文文学史》一书,在撰写过程中遇到了许多问题.例如东南亚华文文学史的概念、特征、历程、分期、主潮等,论文中对这些问题阐述了看法,以期对撰史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文学从上古文学发展到中古文学 ,出现多方面的转型。一是由奠定原型到确立范型 ,中古是各种文学范型的确立期 ;二是从象征型到古典型 ,中古文学追求的是隐秀相兼的理想风格 ;三是从多极分立到多元一体 ,中古文学呈现的是多元一体的格局 ;四是由自发到自觉 ,中古是文学自觉期 ,这种自觉反复出现 ,体现在诸多方面。  相似文献   

13.
文学教育是指培育、养成文学现象与文学主体的教育思想理念、教育实践活动。它对于文学主体的成长、文学现象的形成、文学风格潮流的发展有重要推动作用。柳宗元是中唐著名的文学家、文学教育家。作为一名文学教育的受教者,中唐时期良好的文学教育机制及其环境促进着他文学素养的养成与文学创作的成熟。作为一名施教者,柳宗元的文学教育思想与实践培育着中唐文学创作者的成长,推动了中唐诗文创作的发展,对于中唐若干文学现象的形成演变有积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我国绝大多数高等院校文学专业文学课课程的设置是极不合理、极不科学的.这种状况严重地影响了教学效率的提高,也极大地阻碍了学生文学能力的发展.优化文学课课程结构,根本改变文学课课程设置的不合理、不科学状况,已经成为了一种刻不容缓的事情.可行的具体途径有三:在原有各门文学课课程之外,增设文学学科理论课程;在原有每门文学课程中增补学科理论的内容;作品选读课与写作课相结合,将写作训练融入到各作品选读课之中.  相似文献   

15.
中国早期翻译文学的发展分为两个阶段 :近代晚清时期和现代五四以后到建国前。它对中国文学在思想、语言、艺术形式上产生了影响。  相似文献   

16.
文学产业化在今天与其说是一种提法,不如说是一种现实。文学产业化的出现是我们从生产实践的角度考察文学艺术,把文学艺术创作看作一种生产形态,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的必然结果,是文学在社会"场域"中的生存选择,是文化资本与经济资本有效融合的途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文学产业化是文学在多元化背景下的一种生存实现,是文学的一种新的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17.
骆明主要从文学的基本属性和东南亚华文文学的特性两个层面上认识和把握东南亚华文文学的本质特征,他综合地、系统地考察东南亚华文文学的发生与流变,针对当前东南亚华文文学面临的困难,着重就东南亚华文文学发展的动力问题、东南亚华文文学自身的建设问题以及东南亚华文文学走向世界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8.
文学作品正成为全世界、全社会共享的一种文化资源。海外华文文学和中国文学一样共同推进中国文化的进程 ,而且它正蕴育着新的扛鼎之作 ,与中国文学相映成趣 ,共同构筑着“大中华文学”的格局。华文文学要走向世界要找到自己创新的坐标才有益于这个格局的重组。  相似文献   

19.
现代主义文学产生的根源有:社会历史;思想理论;文学自身的发展.它的基本特征是:中心内容表现社会危机和人的异化;创作精神主张表现主观现实和内心世界,是表现论而非反映论.它最主要的流派是象征主义文学和未来主义文学.现代主义文学有一定的认识价值;在艺术表现上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同时也存在局限性.  相似文献   

20.
学消费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的一种新观念。在化市场形成的条件下,读的地位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不再象过去计划经济时代那样被当作小孩和弱智对待,被剥夺了选择权和阅读权,而是被尊为“上帝”。学消费必然大大促进学的繁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