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何对待东西文化与新旧思想,是中国要实现近代转型不得不解决的问题。五四时期,在思考中国文化出路的问题上,东西文化与新旧思想时常纠缠交结在一起,由此引起了思想界调和与激进文化观的相互论争。以陈独秀为代表的激进论者认为,东西文明之间是优劣之别,是新旧之差,"断然不能相容",要迎新则必舍旧。而以杜亚泉为代表的调和论者则认为,新旧"不过一程度问题",可以调和。激进论和调和论各有利弊缺失,但都是一代知识分子为实现近代文化转型的努力,功绩不可抹煞。  相似文献   

2.
尽快进入“角色”,适应教育教学工作,并非当代青年教师特有的问题。但是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这个问题显得更为尖锐和复杂。第一,他们身处新旧教育体制、新旧教育观念的交替消长之中,学校为他们提供的行为规范并非全部合理(如不讲效率的“稳”,不负责任的“唯上”)。而他们的个人需要也并非全部不合理,其中不少是顺应时代要求的(如重视工作的有效性和强烈的竞争意识)。  相似文献   

3.
一直以来,文学以其“陌生化”的语言修辞和映照世界、透视人性的情感力度建造人类的精神家园。同时,文学也被人类社会三次重要的媒介革命影响和塑造,从纸媒文学到影视文学,再到网络文学,文学媒介的变革导致了新媒介文学的诞生,也导致了文学在反抗和生成的演化过程中调和了新旧媒介文学之间的冲突,并加快了它们的融合。  相似文献   

4.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新旧课程的矛盾也愈来愈凸显出来。那么,新旧课程的根本区别在哪里呢?应该说,新课程的整合性与旧课程的分化性形成了新旧课程的分水岭,彼此难于相融,即其根本区别所在。就语文课程而言,新课程的整合性是其根本的特征。三个维度的整合是其课程规划的主要内容,这就与旧课程的所谓“双基”有着本质的不同。新旧课程的“质”的不同,决定新旧课程的教学策略也判然各异。那么,语文新课程的教学策略是什么呢?我以为,研究语文新课程的教学策略,首先要明确和掌握以下六个理论要点。(一)语文课程的整合决定语文…  相似文献   

5.
“五味调和”是中国人最基本的饮食理念。早在周代,人们就已经懂得利用五味进行饮食调味。直到今天.中国人的饮食调味还是离不开这五种味道,可见“五味调和”理念对中国人的饮食观影响之深。“五味调和”形成的根源是中国古人创造的阴阳五行系统模型,古人依据阴阳五行及五行间的相互联系创造了饮食五味,而五味也因其与五行的对应关系具有了在中国文化中的普遍意义。“五味调和”在中国哲学、美学、文化领域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本文将从“五味调和”的理论渊源、审美价值与文化张力入手,探讨“五味调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6.
重评“五四”前后的“东西文化论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五四”前后,以杜亚泉、梁漱溟为代表的东方化派和以陈独秀、胡适为代表的新化派围绕东西化问题展开过一场大的争论。争论的主要问题有三:一是东西化差异的性质,新化派认为是“古今之别”,而东方化派认为是“中外之异”;二是新旧化的关系,新化派主张“弃旧图新”,而东方化派主张“新旧杂揉”;三是中国化的出路,新化派主张“化取代”,而东方化派主张“中西调和”。从学理上分析,新化派和东方化派的主张都是正确与错误并存。分开来看,它们构成悖论,合而视之,则又互为补充,形成辩证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杜亚泉的文化思想--兼评杜、陈文化论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杜亚泉是“五四”时期“东方化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其思想主张在当时产生过较大影响。在东西化对比上,他提出化“动静说”;在新化建设方面,他主张新旧调和,用中国固有明统整西方物质明,有合理的一面,也有保守的一面。杜陈化论争,拉开了东西化问题论争的序幕,这次论争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上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调和论是清末民初调适性现代化思潮的基本理论;民初调和思潮以杜亚泉、章士钊、李大钊、蔡元培等为思想代表,其思想熔儒家中庸思想与英伦自由主义于一炉,在现代化与文化革新问题上,主张融合中西新旧与温和渐进改革;调和思潮有别于激进主义与保守主义之最深刻的特质,在于其理性而多元的中庸精神,它超越了欧化与国粹的对立,以其兼容新旧的中和性与循序渐进的稳健性,成为启蒙时代另一种独具价值的思想传统  相似文献   

9.
调和论是章士钊在《甲寅》时 期(1914~1927)的哲学思想。它分为调和立国论和新旧杂糅调和论两部分。调和立国论主张 中国各派政治力量互相容纳,互相尊重,遵循西方政党政治的规范和道德,是一种自由主义 的政治观;新旧杂糅调和论主张在文化创新时要注意文化继承,鼓吹维护和保留中国固有文 化,反对新文化运动破旧立新的文化大革新,是一种保守主义的文化观。  相似文献   

10.
调和论是章士钊在《甲寅》时期(1914-1927)的哲学思想。它分为调和立国论和新旧杂糅调和论两部分。调和立国论主张中国各派政治力量互相容纳,互相尊重,遵循西方政党政治的规范和道德,是一种自由主义的政治观;新旧杂糅调和论主张在文化创新时要注意文化继承,鼓吹维护和保留中国固有文化,反对新文化运动破旧立新的文化大革新,是一种保守主义的文化观。  相似文献   

11.
新批评派的有机形式观由“独立自足性”、“有机整体性”和“对立调和性”等概念组成。从渊源上讲,它是对传统的有机形式论及其所包含的对立调和思想的再度申说和改写。从哲学美学上所讲的想象力的对立调和到艺术创作中想象力的对立调和,再到艺术接受中心理情感的对立调和,最后到文本结构方面的对立调和,新批评将作品变成了一个独立自足的、具有对立调和意义结构的有机整体,同时也将传统美学和文论中丰富的“有机形式”论思想简单化了。  相似文献   

12.
<正>【活动背景】中班的一次郊游活动,我们带领幼儿参观了附近公园的荷花池,幼儿对荷花、莲蓬的色彩和形态特别感兴趣,滔滔不绝地讨论着,且回来后主动运用水粉、彩铅、油画棒等材料进行相关美术创作。大班新学期开学,我们再带幼儿来到荷花池时,他们一声惊叹:“荷花不见了,莲藕也不见了,荷花池的颜色都变了。”有个女孩说:“还是很美啊。”其他人跟着讨论起来,“这个有点褐色又有点黑的颜色也好看”“莲蓬倒下来的样子好像在弯腰”“我的水粉颜料也有这种颜色”……幼儿的观察和讨论是他们新旧经验的碰撞,也引发了新的探究兴趣和愿望。于是我们借助幼儿的观察经验,选用吹画水墨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引导幼儿对比之前的色彩和形态,体会秋日莲蓬的灰暗色彩、植株形态以及枯萎、残缺的美感,丰富幼儿的美术表现方式,提高其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13.
阅读是获取知识最为有效的途径。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语文阅读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着眼于学生的明天,使他们学会学习,培养他们获取新知、更新旧知的能力,以适应“终身学习”的未来社会。  相似文献   

14.
《章士钊全集》中有两篇未收的《新思潮与调和》,一者刊于《东方杂志》第17卷第2号(1920年1月25日发行)“时论介绍”栏,系1919年12月底在广州师范学校发表的演讲,一者刊于《新闻报》民国八年国庆增刊第一张之(二)的“论著”栏。刊于《东方杂志》的《新思潮与调和》对于章士钊研究者并不陌生,而刊于《新闻报》的一篇却鲜为人知,目前其全文尚未公布于世,并未引起学界足够的重视。但是,笔者认为无论是在当年新旧调和的论争中,还是在章士钊个人的思想上,还是探讨后来章士钊与新文化阵营的争论,这篇文章都值得我们关注。本文即是对刊于《新闻报》上的《新思潮与调和》的点校与分析。  相似文献   

15.
(上接本刊2005年第1期)艾思奇“两论”的发表不仅进一步将“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的这场学术上的论争,强化为政治问题,而且向世人宣示杨献珍就是他们锁定的攻击目标。1965年5月20日艾思奇在《人民日报)发表的《不容许用矛盾调和论和阶级调和论来偷换革命辩证法》一文.就是明白无误地把矛头指向杨献珍等人的标志。  相似文献   

16.
高小慧 《天中学刊》2002,17(4):29-31
刘勰的文学思想基本上是儒家的,但也融和了诸家观点。在“心物关系”上,刘勰运用了“擘肌分理”的方法,折衷调和了儒家“感物而动”的文艺观、佛家“心生万物”的理论和玄学强调创作主体的能动性的理论,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心物关系论。  相似文献   

17.
现代本科职业教育的创设为调和博雅教育与职业教育的“二元”争论提供了新的视角,在重视“专业”的同时,兼顾了“博雅”。本科职业教育的博雅取向为融通“好”与“有用”独辟蹊径,也打破了职业教育“操手教育”的狭隘认知。其现实路径可从溯本清源的观念消解、制度建构的层次设计、重塑理念的培养模式、实践落地的课程设置四方面入手来实现本科职业教育的博雅取向,以此培养完整和完善的人。  相似文献   

18.
翻开《图解新公司法》一书.以上这些疑惑都迎刃而解。该书用讲故事的方式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告诉大家新公司法的变化,并配以新旧法条对比分析和生动的漫画.既通俗直白.又简单适用。此外.书末附录“新旧公司法关联条文比较”以图表的形式把新旧法条的区别做了全面系统的归纳.非常实用。有了这本书,没有系统学习过法律的普通读者,也能“18小时轻松掌握新公司法”!  相似文献   

19.
“调和分割”又称“调和共轭”,它是交比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特例,也是贯串《高等几何》课程的一个重要概念。几何上研究反演,复变函数里研究保圆变换,偏微分方程中研究球的格林函数等等,都有“调和共轭”的应用,而这些应用又都来源于“调和共轭”在《高等几何》中的应用种种,所以,了解“调和共轭”在《高等几何》中的种种应用。将为研究其它数学分支带来极其积极的意义。 一、调和分割的定义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传统道德中,先哲们很早就提出并探讨了“和”以及与之相关联的诸如“中和”、“合和”、“协和”等一些重要概念。所谓“和”,包含有协调、和谐、适中、调和之意,在内涵上最接近于我们今天所说的“和谐”一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