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天虹 《考试周刊》2007,(1):123-124
黑夜行路常常迷路,有了路灯,似乎有了踏实感,不仅看清了脚下之路而且还有了行路方向,似乎不再像迷途的羔羊。经历高中政治新课改,常常问路在何方?让人感到黑夜行路,茫然无助无方向!经过多次行动性研究,发现“综合探究活动”是课改之路,而点亮“课改”之灯的人居然是我们的学生,  相似文献   

2.
在小学作文教学中,人们常常肯定“创”而否定“仿”,似乎“创”总是好的,“仿”总是不好的。这可能是因为时下主流方向是提倡“创新”,有这样的一个氛围;还可能是因为“仿”出了问题。(其实“创”也出了不少问题)。  相似文献   

3.
推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各地学校和广大教师表现出了难能可贵的积极性,涌现出许多先进的课改经验。然而,在轰轰烈烈的课改热潮中,也有不少学校和教师偏离了课改的初衷,将课改变成了包装学校门庭的外衣,甚至成了商业盈利的噱头。于是,五花八门的“理念、思想、模式、现象”你方唱罢我登场,各领风骚一阵子,似乎不喊一些口号,不生编硬造一些概念,就是没有教育思想,就是没有进行教育改革,使一些学校和教师在喧嚣声中迷失了方向。教育是科学,首先是因为它自身具有极强的规律性。违背规律,搞标新立异的所谓“创新”,就是对科学的漠  相似文献   

4.
死活之谓,本是生物世界的两种现象,然而人们往往取其比喻义,广泛使用这两个字眼,有过很多议论。论及教学,常常使人想到中国旧科举制度使得读书人所走的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的“死“路。死记硬背,死搬硬套,死知识,死功夫……这些带“死”的术语也常常被用来描述某些教学现象。“死”似乎成了  相似文献   

5.
现在教育界出现频率最高的词大概要算“应试教育”和“课改”了,“应试教育”如过街老鼠,“课改”如众星捧月,两者似乎有你无我,走向了对立。  相似文献   

6.
《今日教育》2011,(9):50-51
9月,新学期开学。教师又要走上讲台,开始新的教学生活。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已经进行了十年。回望十年课改之路。各界关注最多的莫过于课程理念和教学方式方法的变革。或者直白地说,就是教师到底要如何“上课”。课改提倡的是教师少讲。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很多学校也把“限讲”作为课改的一个基本环节,而习惯了“以讲为主”的教师们似乎直到现在还没有理顺其中的关系。从“满堂灌”到“满堂问”。“越来越不知道怎么上课了”成为很多教师的共惑。  相似文献   

7.
“课改”之路是开拓创新走出来的,披荆斩棘的“三板斧”是:大兴学习、科研之风;反思求新;激励名师脱颖而出,带动“大面积”丰收。  相似文献   

8.
课改的浪潮席卷着中华大地,一个个课改实验校、示范校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实验教师和改革领导者,他们如弄潮儿般引领着课改前进的方向。河北省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第六小学的全体教师,在改革的热潮中也不甘落后,积极探索适合学校发展的课改之路。当学校在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道路上蹒跚前行时,机缘巧合,结识了李希贵老师新学校研究行动中的重点实验项目~“语文主题学习”实验,一个让语文课堂变成孩子们乐学、  相似文献   

9.
成功的人似乎永远有成功,而失败的人似乎也常常在失败。这是什么原因呢?没有别的,“习惯”两个字在起作用。  相似文献   

10.
新一轮课程改革,伴随着时代的脚步正在向纵深挺进,课改中教师教学行为发生了很大变化,学生学习方式也在向“自主、合作、探究”转变。反思走过的课改之路,虽然课改取得了一定成绩,但透过课改之花看课改,笔者仍然有疑惑:看似花团锦簇的课改是否做到了“华而实”?新课改构建的课堂教学是否有效呢?本文用“四问”方式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教育要以人为本”。 从教十多年,接受培训数十场,聆听名家之言众多,几乎没有一位专家没提到过这句话。 话中的“人”是谁?课改十多年来,普遍的答案是——“学生”。教育要“以生为本”,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解读文本、设计课堂”,“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说得多了,听得多了,这些话似乎成为了“真理”。果真如此吗?  相似文献   

12.
上学时,便喜欢听讲座。甚至多年以后每忆及往事,便心潮难平,总是被那时的场景所感染,为教授们的博学多识侃侃而谈所折服……工作伊始,适逢课改。经常听到这样的话:“都课改了,还像原来那样上课?”“瞧这节课多棒,老师讲了连3分钟都没有。”……听后不禁茫然而又哑然。进行课改难道就是“革”掉过去的一切吗?难道一节课老师什么都不讲就算是好课了吗?……朋友们,冷静的思考并检讨一下我们的行为吧。新一轮课程改革扑面而来的时候,于是,我们便有了想当然否定前几轮课改的理由,过去的一切似乎都变得那么狰狞而又面目可憎,非得一棍子打死,否则便…  相似文献   

13.
杨清华 《辅导员》2009,(9):29-29
新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对语文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是,经历了一段时间,课改开始阶段的轰轰烈烈似乎已经过去,农村学校课堂上开始出现了一些与课改要求不和谐的音符:一些陈旧过时的教学方法、资料、教案等又重新登堂人室,一些老师不是下工夫去研究课改背景下教学方法、方式的改变,而是有意或无意地找老路子模仿。笔者不禁想问,农村语文课改,“回潮”了?  相似文献   

14.
一、当前阅读积累存在的问题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通过大量阅读来增加语文积累,确实是语文学习的一条有效途径。自课改以来,“积累”一词出现的频率特别高,语文教学似乎确实走上了一条“重阅读、重积累”之路;但细究一下,却发现我们所说的“积累”,仍然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5.
当前,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改革正如火如荼。教学案例,作为课改的“靶子”,成为推进课改的手段之一。从教育教学角度看,一节课中有成功的方面,也有不足的方面。对照新课改要求,只有时时总结教育教学成功的地方,不断反思教育教学中的缺陷,才能扬长避短,把新课改落到实处。从这个层面上讲,我们看到成功的案例之时也应该看到有“瑕疵”的案例,这两种案例都是可贵的,都能给教育教学以启发,使广大教师从中汲取营养健康成长。可我们看到的案例,都是如何落实了课改理念,课改似乎已经到位。我真真切切地想问一声:“案例,你好吗?”教育教学案例…  相似文献   

16.
山东大学中文系编注的《杜甫诗选》,江苏人民出版社发行的陈美林、金启华编的《杜甫诗选析》,还有《唐诗鉴赏词典》,对《兵车行》“尘埃不见咸阳桥”一句似乎都作了不恰当的解释。虽然有的说是车马,有的说是兵士和送别的亲人行路扬起的尘埃,但都认为杜甫写行军时扬起的尘埃遮天蔽日,连横跨渭水的咸阳桥都不见了。真是这样吗?我看各位没有从诗的语言结构来正确理解诗意,似乎只是凭自己的设想来理解杜甫。我下面提出一种看法欢迎大家讨论。“尘埃不见,言出师之盛。”杜诗仇注本也收录了钱谦益这一笺注,可见两人有同样的理解。被截取而加以注解…  相似文献   

17.
“戴着镣铐跳舞”是一些人对所谓“现有评价体系严重阻碍了新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的形象描述。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中,这是一种很流行的观点,认为教学评价是“镣铐”,是跳好新课程改革之“舞”的最大阻力,是应突破的瓶颈,是应服从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对此,我认为,这些观点粗看似乎有道理,细究未必符合事实。因为束缚基础教育改革之“舞”的“镣铐”是发展问题,而不是评价问题。教学评价只有在新课程改革中自我完善,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发挥好检验监督功能,才能和课改形成良性互动关系,才能使课改之“舞”跳出无穷的魅力。  相似文献   

18.
“高考不改,高中新课程难行。”“不搞高中‘考改’,就不要奢谈高中‘课改’!”类似这样的话,在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进程中常常能够听到。尽管前人总是教育我们“不问收获、但问耕耘”,但还是有不少人觉得,只有这样的“末端思考”和“终端估量”,才是“切合实际”和“对学生负责”的。在课改过程中,这样的声音始终存在,特别是当课改面对难题、面临抉择、需要攻坚的时候,它们还会变得“高亢”起来,甚至于形成了声势不小的“合唱”。  相似文献   

19.
岳金春 《今日教育》2007,(10S):39-39
生成是新课标倡导的理念。叶澜教授指出:“课堂就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新一轮的课改中.老师们对“生成”是倍加珍爱.课堂也常常因生成而精彩.但有些教师却被生成牵着鼻子.不仅课堂失控了.“生成”最终也沦为“无成”.真是令人叹息。[编者按]  相似文献   

20.
目前,许多农村中学语文学科的“课改”实验进展缓慢,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较为明显有四种障碍因素。一是有人还在唱“还不是那么一套”的调子。一部分中老年教师已经经历了三次以上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他们看来,每一次课程改革都没有对传统的教育有多大的触动,就是叫了许多年的素质教育也还未取得突破性进展,人们举起左手叫素质教育,举起右手则把应试教育喊得震天响。于是,他们就似乎有理由认为新一轮的“课改”也“还不是那么一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