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京报》是民国初期北京地区颇具影响力的民办报纸,其主笔邵飘萍被认为是追求新闻独立的报人代表,然而,在实践新闻理想的同时,邵飘萍与政客的密切接触也为时人所诟病。本文拟通过对《京报》被封这一典型事件的分析,彰显报人、舆论与政治互动关系的多个面相。  相似文献   

2.
《京报》是我国报业巨子邵飘萍创办的大型日报,也是民国初年北京最有影响力的报纸,其副刊《妇女周刊》为新崛起的知识女性提供了在综合性主流媒体中传播启蒙思想、发挥创作才能的话语空间,更在宣传妇女解放、反对封建思想的斗争中起到了“鼓”与“呼”的“喉舌”作用。文章对《妇女周刊》的创刊背景、目的及其反映妇女运动、主张废娼、提倡女子教育等主要内容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3.
车翻了     
一位汉子目不识丁,但颇有虚荣心。一天,他拿了一张报纸,做出读报的样子,可惜他把报纸拿倒了。“喂,”一位过路人问他,“报纸上有什么新闻?”那人回答:“又出事了!你瞧,照片上的车子都是轮子朝天。”(选自《少年文摘》)车翻了  相似文献   

4.
1925年11月23日,奉系军阀内部的重要将领郭松龄率精兵七万在滦州班师反奉,声势浩大。30日,通电所部改称“东北国民军”。一路争城夺地,连战皆捷。在巨流河大战中,由于张作霖与日本帝国主义勾结,郭松龄虽亲临前线,“组织了三次最猛烈之激战,终因三面受敌,导至大败。”这次事件前后只有一个月,但对当时的中国政治形势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郭松龄,沈阳人,年幼家贫,1909年到四川,当四川发生保路运动时他加入了同盟会。武  相似文献   

5.
搭上北洋军阀统治末班车的张作霖和他统治的奉系军阀,经历了前后两次结果相反的直奉战争后,走上了权力巅峰。利欲的膨胀,使他将扩张的利爪伸得更远,而日本在奉系军阀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郭松龄反奉使奉系军阀遭受了沉重打击,也致使奉系内部的矛盾冲突、腐败等问题暴露无遗,张作霖的欲望泡沫最终破灭。  相似文献   

6.
报人邵飘萍     
邵飘萍(1884—1926年),浙江金华人。1905年浙江高等学堂毕业。1912年与人合办《汉民日报》,抨击袁世凯专制独裁。1916年任《申报》《、时报》主笔,撰稿反对袁世凯。1918年创办《京报》。1919年5月3日晚,在北大法科礼堂召开的北大等学校的学生代表会上,他报告了山东问题和中国外  相似文献   

7.
英国人是世界上最如饥似渴的报纸读者。他们吃早饭时看报,去公共汽车站的路上看报,上班坐公共汽车时看报,下班后在回家的路上也会专心致志地看晚报。英国有许多全国性和地方性的“晨报”,其中最著名的就是《泰晤士报》。与许多外国人的想法正好相反,它并不是政府办的报纸。通常各家报纸都有自己的政治见解,但不是某个政党的喉舌,只有共产党的《晨星报》是个例外。醒目的粗体题和各式各样的照片是英国报纸的特征。有些报纸,如一板一眼的《每日电讯报》和《泰晤士报》(两者均属“严肃报纸”),只零零星星地登一些照片。但是,那些比…  相似文献   

8.
关于1925年底中共领导人与国民党右派首领谈判的原因,传统观点认为,陈独秀等人鉴于郭松龄倒戈失败,吴佩孚、张作霖联合对付国民军等事件的发生,判定革命正从高潮走向低潮,因而同国民党右派首领谈判,以应对北方形势的恶变。实际上,谈判与郭松龄倒戈失败等事件并无关联,真正的原因是为了防止国民党走向全面分裂。  相似文献   

9.
1918年10月5日,32岁的《申报》特派记者邵飘萍北京独立创办《京报》,这是一份对开四版的日报,没有资本后盾,没有政治后台,更无外国势力撑腰,秉持的仅仅是  相似文献   

10.
高兰是我国抗战时期著名的朗诵诗人。他生长在黑龙江省瑷珲县的一个偏僻山村。母亲是达斡尔族人。他的童年是在艰难的生活中度过的。“九一八”事变时,诗人正在燕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学习,兼任当时北平《京报》副刊《金柝》的主编,他深感国破家亡之痛,写了《李后主译传》,发表在郑振铎主编的《燕京大学年报》创刊号上。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后,他从北  相似文献   

11.
看了贵刊1996年12期《避讳技谈》一文,获益匪浅。任俊荣同志在文中介绍了避讳六种方法。还应当有一种方法讲过去比较好。姑且取名“加‘讳’避讳”。如《范进中举》一文。范进三两步走进屋里来,见中间报帖已经升挂起来,上写道:“捷报资府老爷范讳进高中广东公试第七名亚之。京报连登黄甲。”教材对这个“讳”字注释非常明确:“[讳]原有‘避’的意思。旧时为了对某人表示尊敬,不敢直呼其名,叫做‘避讳’、讳某,意思是某字本应避去的。”可见,文中是在“进”前加“讳”以示避讳。加“讳”避讳@薛朝玉$安徽太和县三堂中学  相似文献   

12.
“一枕黄粱梦”浙江方伯荣“小明,你在看什么呀?”我见小学五年级学生张小明拿了一本刚出版的《人民警察》(1995年第6期),看得津津有味,便问道。他正看得入迷,头也不抬:“阿叔说有一篇恐龙蛋的故事。”他说着指了指照片。我瞥见一篇《恐龙蛋在出境前截获》,...  相似文献   

13.
一次,张作霖应日本人“邀请”出席酒会。大帅威风凛凛,派头十足。在场的日本人大为不快,认为张作霖斗大的字不识一筐,竟敢在皇军面前不可一世,非当众羞辱他一番不可。酒过三巡,一个日本人捧着笔墨、纸张,请张作霖当堂表演书法,实际上是想“逼”他当众出丑。不料张作霖毫不客气,接过笔一挥而就,又旁若无人地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张作霖在纸上写了个斗大的“虎”字,落款为“张作霖手黑”。见了落款,在场的日本人都自鸣得意,而中国人却大惊失色。再看张作霖,却正和他所书的“虎”字一样,正虎视眈眈地注视着日本人的动静。这时秘书凑近他小声说:“…  相似文献   

14.
《莽原》周刊由鲁迅主编作为《京报》的附刊发行,其产生缘由,主要是近代报人邵飘萍的促进作用、渴望获取话语权的青年人围绕在鲁迅周围提供了人才条件和鲁迅对刊物现状的不满。莽原社随着《莽原》周刊的发行而形成,作为一个松散的同人组织,莽原社的解散也在所难免。  相似文献   

15.
十月长假,我跟女友(在上海交通大学读书)回到她家。她爸爸兴高采烈地告诉我们,他订了《上海交通大学学报》,“明年就有报纸看了”,他说。他把学报和报纸混淆了。“学报”是个词,有过接触的人一般不会混淆。但不熟悉学术刊物的人习惯“望文生义”,很自然地把“报”、“刊”分别对应于“报纸”和“刊物”。  相似文献   

16.
何时读经典?     
凑巧,正在看1925年《京报副刊》上征求“青年必读书十部”的文章,就看到了某报上关于“年轻人不读经典”的讨论,这样的讨论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多是批评的,偶有同情的,也只是说现在年轻人太忙了,志不在此。《京报副刊》上的这些文章,是多年前写《徐志摩传》时,在北京图书馆复印的。  相似文献   

17.
一、填空 1.我国原始形态的报纸产生于(唐代)。 2.我国古代原始形态的报纸有(封建官报,非法小报,报房《京报》)三种类型。 3.史书上对封建官报有(邸报、朝报、状报)等称谓。 4.小报产生的时间是(北宋末年),其隐称是(新闻)。 5.小报的发行者是(各地在京的进奏官,中央机关的佐杂人员、经营书肆和印刷业的作坊主)。 6.历史上当权者对小报采取(严厉查禁)的态度。 7.报房《京报》产生于(明朝末年)。 8.报房《京报》从(明末崇祯年间)使用活字印刷。 9.可称为中文近代报刊上的第一条消息的文章是(《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一篇题为(《月食》)  相似文献   

18.
奶嘴铅笔     
课堂上,斑马老师举起一张外国人的大照片。那是一位满头白发、慈眉善目的老人。又有同学认出来了,他是发明家爱迪生。老师又举起一张英文报纸,解释道:“这是一百多年前的《人类快报》复印件,上面有一篇报道,叫做《爱迪生的电灯》。如果没有这篇报道,人们就不会知道这个震惊世界的发明。所以,即使是再伟大的人物,如果只有美妙的构思、惊人...  相似文献   

1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三题邵建新朱永芳“Ade”的妙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写到“我”将不得不离开百草园时,有这样两个句子:“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对于这两句话中的“Ade”,课本只简单解释为:“德语,意思是‘别...  相似文献   

20.
例如教学《月光曲》这课,老师可播放钢琴曲《月光曲》。老师问:“好听吗?”“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曲子吗?是谁谱写的?”学生逐一答后,在屏幕上出现月光曲三个字及打出贝多芬的大幅照片,说:“这就是贝多芬,德国名作曲家。他从小随父接受严格的音乐训练,学会了弹琴及作曲。自28岁起,贝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