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孔融名列“建安七子”之首 ,存诗可信的仅两首。其中《离合作郡姓名字诗》是他政治态度和思想变化的言志之作 ,历来却被误导为文字游戏而忽视。从研究孔融生平经历的文献价值和诗体发展的文学价值方面解读《离合诗》 ,以期引起对孔融及其诗作的重新认识和评价。  相似文献   

2.
一日,孔家有客来访,孔母端梨而出,小孔融挑了一个最大的给了客人。小小年纪有如此觉悟,实在可嘉。但余以为孔融此举乃必然中之必然,现将理由陈述如下:1.小孔融听爸爸说这位客人就是他期末考试的监考老师。2.小孔融拿起大梨刚想吃,突然发现梨中有一条小虫在向他打招呼。3.小孔融平时喜欢看报,报上说越是大的水果越有可能被喷了生长激素或者农药。4.小孔融听电视上说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大鸭梨。小孔融偏偏是个送礼爱好者。5.来客是一位公司老板,想来试探一下应聘者小孔融。这类文章我小孔融看得多了。“小样,打个领带我就不认识你了?”6.…  相似文献   

3.
通过一系列的考证可知:孔融的“亲子无亲论”等并不意味着对儒教的背叛,它乃是孔融在汉末世风日下、儒家精神沦丧的特定历史条件下,为矫正世俗的险诈之风而对儒家思想任真尚诚一面的特别强调。孔融之死乃是曹操的蓄意迫害,他的“罪名”乃是曹系势力故意罗织的。  相似文献   

4.
孔融很喜礁吃梨,可面对父亲的朋友带来的一盘有大有小的梨时,孔融却拿了一个小梨.别人问他为什么拿一个小梨,孔融说:“大人吃大的,小人吃小的.”孔融的回答是他美好心灵的真实表白,是他合情合理谦让的表现。可是,有不少孩子的家长和幼儿园的教师,不善于从孩子的心理实际出发,往往对孩子进行为谦让而谦让的教育,  相似文献   

5.
“孔融让梨”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孔融4岁时,全家人吃梨,父亲让孔融先拿,孔融拿了个最小的梨,他上让哥哥,下让弟弟,父亲夸孔融  相似文献   

6.
孔烛让苹果     
孔烛,历史上无记载,生卒年不详,名字是在一个古代监狱遗址里发现的,刻在一支残破的竹简上,下注有:孔融之兄。 话说东汉末年有一个姓孔的人家,不算富裕,可和睦相处,其乐融融,所以在四子出生后,便取名为孔融。没过几年,孔融便不负众望,成为“天下第一个让梨的人”,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孔融威名远震,达官贵人们皆登门造访,一睹这位“神童孝子”之风采。久而久之,孔家家境愈发殷实,小孔融也被富贵冲得有些愚钝。 这一日,孔老爷端了一盘苹果在桌上让孩子们拿。傻乎乎的孔融拿了那个最红最大的苹果,孔烛看到那个鲜红欲滴的大苹果,手捏得“咯咯”响…  相似文献   

7.
孔融《临终诗》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丕《典论·论文》在评论“今之文人”时,第一位即为“鲁国孔融文举”。孔融为曹操所冤杀;作为儿子的曹丕,却无所顾忌地推崇他,可谓有胆识。诚如后人所说,“丕好贤知文,十倍于操”。 孔融(公元153—208)有《临终诗》传世。明·胡应麟《诗薮》云:“北海(孔融)不长于诗”,其诗“存者皆不工”。这种说法也许有道理。譬如孔融的《离合作郡姓名字诗》,  相似文献   

8.
论孔融     
<正> 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了: “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玚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斯七乎者……”因而有所谓“建安七子”之称。其实,孔融的年辈最高,比曹操还大两岁。他在《与曹操论盛孝章书》中说“五十之年,忽焉已至,公为始满,融又过二”,可以证明·而且他不象其他六人那样都是曹氏的幕僚和邺下文人集团的成员。胡应麟说:“文举自是汉臣,与王、刘年辈迥绝,列之邺下,其义未安。”曹丕之所以把孔融  相似文献   

9.
孔融让梨的故事家喻户晓:孔融的父亲拿一些梨给孩子们吃,让孔融先挑,孔融却挑了一个最小的。父亲问他为什么拿最小的,孔融回答,自己最小,所以应该吃小的,大的给哥哥吃。这故事被用作儿童教育的好教材,成为千古美谈,它美就美在孔融小小年纪便有如此谦让风格。  相似文献   

10.
孔融(153——208)字文举,为“建安七子”之一。相传他是“孔子二十世孙”(《后汉书·孔融传》。以下引文未注出处者均引自此)。孔融七世祖孔霸,做过汉元帝的老师,官至侍中。他的父亲孔佃曾任太山都尉。孔融虽然十岁时就死了父亲,但他童年时所受的教育,对其后来的成长,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孔融让梨的故事传颂千古。孔融十岁时跟随父亲到了洛阳。太中大夫陈韪闻其盛名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孔融说:“想君小时,必当了了。”从这段对话不难看出孔融的机敏、睿智。看来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文化水平往往可从他的说话用词、语调口气中反映出来。幼儿时期是口语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提高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英语口头禅     
中国历史上有一位著名的神童,名叫孔融(公元153年-208年)。有一次,他参加宴会,坐在一群长者当中。由于他小有名气,顿时成为众人焦点。然而其中一位长辈毫不客气地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孔融旋即回答:“想君小时定必了了。”孔融的这句应答功防兼顾,使他在两千年来以急智留名青史。  相似文献   

13.
留在我儿时记忆中印象最为深刻的古代故事.大概就是“孔融让梨”了。那个谦和,礼让的孔融一直影响着我,多少年都未曾改变过他的样子。直到……我看到了这篇文章,才了解到了孔融的另一面。  相似文献   

14.
孔融很喜欢吃梨,可面对父亲的朋友带来的一盘有大有小的梨时,孔融却捡了一只小梨。别人问他为什么捡一只小梨,孔融说:“大人吃大的;小人吃小的。”孔融的回答是他美好心灵的真实表白,是他合情合理谦让的表现。 可是,有不少家长和老师,不善于从孩子的实际出发,往往对孩子进行为谦让而谦让的教育。这不仅失去谦让的教育意义,而且会在孩子个性的心灵里埋下虚伪的种子。比如,学校分点心,老师表扬了吃碎饼干的孩子,于是先拿饼干的孩子纷纷拿碎饼干,有的孩子为能得到老师的表扬,甚至故意把饼干弄碎。 教育应该培养健全的人格,而不…  相似文献   

15.
泰述 《现代家教》2000,(12):52-53
东汉末,出了一名大名鼎鼎的“神童”,他就是著名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的孔子第20代孙孔融。孔融(150—208年),其父孔宙官至泰山都尉。孔融在汉献帝时,曾任北海相,因此后世把它称之为孔北海。  相似文献   

16.
孔融的故事     
《少年读者》2008,(9):42-43
孔融十岁时,父亲带着他去京城见见世面。这京城里有位姓李的大官很有学问,小孔融很想拜见这位大人,可是爸爸说他跟李府非亲非故,恐怕拜见不成。孔融想了想,对爸爸说:“我有个办法让李大人接见我。”  相似文献   

17.
孔融10岁时,父亲带他到京城去见世面。京城里有位姓李的大官很有学问,小孔融很想拜见一下这位大人。可是父亲说他跟李府非亲非故,恐怕拜见不成。孔融想了想,对父亲说:“我有个办法能让李大人接见我。”孔融到了李府门口,就让管家去向李大人通报,说自己是他的亲戚。于是,管家传话让孔融进大厅。孔融进了李府大厅,不慌不忙往前排的红木椅上一坐,由于人小,他坐在椅子上两脚都是悬空的。李大人朝孔融上下打量了一番,心中有些疑惑。他问:“小客官,你跟李家到底是什么亲呢?”小孔融不慌不忙地答道:“孔家和李家可亲着哩。我家的老祖宗孔子,曾经向…  相似文献   

18.
<正>东汉末年的文学家孔融(153—208),小时候非常有礼貌,而且聪颖(yǐnɡ)过人。他六岁让梨的故事早已家喻户晓,被后人传为美谈,但孔融巧分梨的故事恐怕很少有人知道。一天吃完午饭,孔融便自觉到书房去读书写字了。这时老管家进房传话说:"小主人,在外地的伯伯、叔叔、婶婶和六个堂兄妹都来了,夫人叫你到前庭去见见他们。"孔融高兴极了,说实在的,伯伯、叔叔长年在外地做官,孔融长到六岁还没见过他们,特别是六个堂  相似文献   

19.
小题大做     
“未必”与“必当”《世说新语》中记载有这样一则故事:建安七子之一的孔融从小就聪明过人,能言善辩,答对敏捷。一次,孔融到当时享有盛名的李元礼家作客,谈吐让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来晚了,听了别人对孔融的称赞,不以为然地说:“小时了了(聪明之意),大未必佳。”孔融当即反击道:“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陈韪听了,十分尴尬,面红耳赤,无以为对。  相似文献   

20.
为人师     
“孔融会拿大梨吃,因为他是哥哥……” “孔融会拿大梨吃,因为小梨吃不饱……” 可能没有人会想到,这些句子竟是我们班学生关于“孔融让梨”中“假如孔融是哥哥,他会拿什么样的梨吃”这一问题的答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