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数字是人类语言文化的一个特殊领域。本文运用文化对比分析的方法阐释了数字“七”在东西方文化中的文化内涵,挖掘其惊人的文化共性与个性,并在此基础上探讨汉语数字“七”的英译方法。  相似文献   

2.
数字语言的运用是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从日本文化和日语语言学的角度,以日语中的数字"七"为研究对象,从与东西方文化的关系、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以及在文学作品和成语谚语中的体现四个方面进行归纳和分析,发现"七"是深受日本人喜爱的神秘又吉祥的数字,探讨日本独特的数字语言及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3.
数字九在东西方文化中有着各自的特球意叉.由于受东西方文化传统、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影响.数字九的用法和意叉存在着东西方的差异.但也存在着共性,同时数字九的翻译也要根据东西方文化特点结合东西方文化的共性与个性进行。  相似文献   

4.
英国民俗学家马林诺夫斯基说过:"语言深深根植于社会生活之中,不了解语言的社会文化背景就无法理解这种语言的确切含义"。英语民族有其独特的社会生活环境,思维模式,宗教信仰和民族心理,这些文化差异,反映在商标上,需要我们多加比较、注意。 东西方都有用数字当商标的命名方式,如Seven-Ups(七喜),三九胃泰,但这并不表明东西方对数字有相同的喜好。我们比较熟悉的是西方人忌讳十三,因为十三同耶酥的十三门徒中  相似文献   

5.
东西方数字"三"的文化对比分析及其翻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数字是人类语言文化的一个特殊领域.本文在对比分析数字“三”在东西方文化中的文化内涵基础上,挖掘出其惊人的文化共性与个性,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汉语数字“三”的英译方法.  相似文献   

6.
数字是语言学中的一个特殊的领域,它们有着极其丰富的外延和内涵.由于受文化传统、宗教信仰、语言崇拜、地理环境等方面的影响,东西方的数字的神化和文化内涵存在着差异 ,但也存在着共性,有着共同的规律.分析中西社会中基本数字的文化内涵,可以减少翻译误区.  相似文献   

7.
数字在不同的民族和文化中有着各自独特的文化内涵,比如英汉习语中数字"三"文化含义的异同,就反映出东西方民俗文化内涵的差别,了解中西方的数字文化内涵,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英汉数字习语,促进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8.
因各自处于不同的社会背景和发展历程,东西方文化始终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性,而这种差异性一直是国内体操教学的重点研究内容.本文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性入手,重点分析了如何从东西方文化差异的角度看待体操教学国内文化,并对这种差异性给文化体操教学带来的影响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杨萍 《考试周刊》2007,(6):50-52
英汉数字和数字词语的表达蕴含的意义极其丰富。文章针对英汉两种文化中数字隐喻意义的异同进行对比,并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希望从数字隐喻的跨文化研究中窥探东西方人在数字表达形成中的认知过程。  相似文献   

10.
东西方数字文化观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东西方各自不同的文化传统、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逐渐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数字文化观,对于不同或相同的数字,有不同的崇尚或禁忌习俗。对东西方数字文化观的对比和探源,深刻剖析东西方人们对数字的崇尚和禁忌习俗产生的原因,对于外语学习者的语言学习和理解,对于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高校课堂中"有效教学"与"有效学习"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前提是教师进行"有效教学","有效教学"的最终目的又是实现学生的"有效学习"。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阐释了"有效教学"和"有效学习"的纯然联系,凝练了民族地区高校课堂中"有效教学"与"有效学习"在主体性、地域性和时代性三方面的价值取向与价值行为,从宏观、中观和微观角度,提出了民族地区高校教学相长的价值实现路径,即统筹区域发展,促进公共教育资源均衡优化配置;加强校际协同,构建高校教育文化交流生态链;形成和完善教育培训与质量监控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2.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是大学教学创新发展绕不过去的壁垒,大学课堂向何处去?这是21世纪大学创新发展必须回答的时代难题和攻坚战。本文对工业文明土壤中产生的传统课堂进行了深刻剖析,对当代大学改革前沿涌现的课程创新、课堂创新之典型个案进行了深层次评介,揭示了当今世界范围内传统课堂向高效学堂转型的历史潮流和大趋势。作者基于对信息时代大学学习方式创新的长期实践和理论研究成果,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与教育智慧,融会东西方大学精神,吸纳当代非线性科学理念与方法论,提出了"太极学堂"这一新理念,主张在网络课程与现实课程、学习主体与学习环境的双向建构、"太极运转"中,使中国大学的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太极学堂"以"诚信"为本,以信息技术和学习科学为两大杠杆,以促进学习方式变革为目标,是信息时代大学课程与教学创新的孵化器,从中可生长出大学的优秀课程、优秀教师、优秀学生。本文介绍了"太极学堂"工程设计的思路及其在南京大学本科教学创新中的初步探索,提出了"变消费式学习为生产式、创造式学习"的构想,提出了"化整为零"的大学学习评价和网络课程开发之新思路,提出了"零存整取"的高校"学分银行"新模式,形成了21世纪大学课堂教学创新发展的一种整体战略。  相似文献   

13.
“做中学”、“从做中学”、“教学做合一”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做中学”科学教育实验是当前我国科学教育改革的一个亮点,与杜威的“从做中学”和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虽有相似之处,但它们的内涵、背景、目标和出发点、理论基础和实施方式都有差异,其意义不仅在于通过“做中学”影响儿童的行为和思维方式,而且会有助于全社会科学文化建设和民族素质提高。  相似文献   

14.
段宁 《滨州学院学报》2010,26(4):107-110
项目驱动学习模式是一种体现建构主义理论、实用主义教育理论、自主学习理论、合作学习理论和语言习得理论的学习方式。探讨了该模式在"英语寝室"中的活动流程,旨在用该模式优化"英语寝室"活动。实践证明,该模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创造性,培养其合作精神的和自主学习能力,强化其语言综合技能,提升其文化意识。  相似文献   

15.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至今日,已经形成众多的教育理论与人才培养模式。这些理论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教育效果,目前仍在接受着实际工作岗位的验证。其中对"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等教学模式的探讨,在各个层次均有研究。在多年的高职路桥及相关专业教学过程中,我们感到路桥及相关专业的培养目标一定要围绕路桥施工岗位需要制定,而实现培养目标的方法与手段,必须与相关工作岗位的具体工作项目相适应。路桥及相关专业的"工学交替"实践教学模式,正是在岗位相对确定的情况下,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很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耿海霞 《钦州学院学报》2009,24(4):105-107,117
村上春树的作品具有世界性因素和民族性因素,表现为对外来文化主要是西方文化的借鉴和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海边的卡夫卡>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将这些因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这说明一个作家只有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外来文化中符合自己的东西并使之民族化,才能得到世人的认可.  相似文献   

17.
"粮油仓储工艺与设备"是一门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粮油储藏方向的主干核心专业课程.顺应教育改革的发展,这门课程也开始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从传统学习方式的"被动性、依赖性、统一性、虚拟性、认同性"向现代学习方式的"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与问题性"进行转变.针对目前粮油仓储工艺与设备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将从"粮油仓储工艺与设备"这门课程的特色、教学内容及组织实施、课程教学方法、课程成绩评定方式及课程评价方式等多个方面阐述本门课程的一些改革措施研究.  相似文献   

18.
根据高职高专院校新闻专业现状,以岗位需求为导向,采取学中做,做中学,学做合一,学做交替的方法,可以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新闻专业的职业能力。  相似文献   

19.
张之洞之所谓中学者,于政治乃君主专制,于人伦乃三纲五常;其所谓西学者,唯西艺、西政(技法)而已。“先以中学固其根底,然后择西学可补吾缺者用之,西政之可启吾疾者取之。”盖张氏之“中体西用者”,于学术人心固“独尊儒术”之变种也。张氏喋喋焉倡“保国、保教、保种”之巧言,终本不外保清廷、保专制、保独裁,达忠君之志者。“中体西用”之说,蓄数代陋儒曲士之旨趣,钩沉两千余年之痼疾,故其流播悠远,渍染深邃,暗流潜溪,墨浸环宇,固民治不进之厉阶,必去之而后民权民主能自安者也。  相似文献   

20.
从ESL和EFL的区别反证"听说领先"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最近几年,“听说领先、读写跟上”原则似乎成了我国英语教学的指导性原则。笔认为这一教学原则既不客观,也不科学。如果再不予以纠正,会对我国的英语教学产生误导性影响。本从ESL和EFL的区别驳斥了“听说领先、读写跟上”原则在中国,并从我国实情出发,根据外语教学的客观规律和英语专家们的经验之谈进一步论证了我国的英语教学应始终以读写为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