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9 毫秒
1.
2 0世纪 30年代 ,中国现代派小说曾兴盛一时 ,其转瞬即逝却给人留下了许多值得探究、思索的余味 ,透视复杂的聚合力量的共同作用 ,揭示这一文学思潮涨落的原因仍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关于苏联30年代大清洗的原因,国内外学者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探讨。但往往陷入某种误区,即把大清洗的原因归结于斯大林的个人品质。仅仅将30年代的大清洗归结为斯大林个人品质所致是不客观的。30年代大清洗不但与苏联20年代的党内斗争、30年代新反对派的挑战密不可分,而且还必须将其与30年代苏联所处的国际环境联系起来综合考察。造成苏联30年代大清洗的原因是深层次的、多侧面、多视角的。  相似文献   

3.
20世纪30年代"小品文热"的文化学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0年代初中期小品文期刊的繁荣以及林语堂所鼓动起幽默闲适小品文的热潮,是30年代上海文化工业起步和兴盛的结果。围绕小品文热而产生的种种争论辩驳,则凸显出现代作家对商业化文化机制或顺从或警觉或抵抗的心理。借助文化学的视角将有助于我们对30年代小品文现象的发生与变化过程进行重新阐释。  相似文献   

4.
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中国社会浩荡复杂的历史背景,文坛“为人生”的文学思潮以及宏大叙事的内在召唤,同时还有作家自身素质的具备、外来文学的滋养等种种条件下,从希腊悲剧发展而来的三部曲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坛应运而生并趋时而盛.  相似文献   

5.
余华的创作在20世纪90年代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即通常人们把它称之为向民间和现实主义的“回归”。研究其创作变化的原因以及变化后的特征和向度。  相似文献   

6.
20世纪30年代小品文论争围绕"闲适话语"展开。对于与鲁迅论争的问题,以往的研究中大多做出了这样的结论:鲁迅的观点是正确的,30年代的小品文论争也大抵如此。文章就论争的焦点"闲适"话语进行客观地呈现,以期指出30年代的小品文论争中的"闲适话语"在中国现代文学建构中的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7.
20世纪30年代和60年代,因得特殊的社会文化生态的催化,出现了散文创作和理论批评互动共荣的“散文年”。就理论批评而言,30年代关于小品文的争论,形成了小品文理论的某种框架;60年代的“笔谈散文”,其对散文“多样化”和“诗化”的倡导,在非常年代拓宽散文的表现空间、矫正散文非艺术化的偏向,别有意义。  相似文献   

8.
代地理研究是殷商历史研究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20世纪30年代,郭沫若在王国维研究的基础上创立了甲骨卜辞"计日干支与地名系联法"和"同版卜辞地名系联法"以及"异版卜辞地名系联法".其后董作宾、陈梦家、李学勤、丁山、郑杰祥等以及日本学者岛邦男、松丸道雄等为商代地理考证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史上,国民党曾在20世纪30年代对革命根据地先后进行了五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前四次反“围剿”红军取得了巨大胜利,然而第五次反“围剿”却以失利而告结束。关于失利的原因,各种版本历史教材着重强调中国共产党内王明“左”倾机会主义泛滥和排斥以毛泽东为首的正确军事路线所致。但是如果我们将着眼点转到国民党方面来,那么不难看到正是30年代以来国民党所采取的各项措施,促使了蒋介石政权在军事上的胜利。笔者认为这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相似文献   

10.
有关美国教育财政充足的讨论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末出现的财政充足诉讼案,在法院、政策制定者和学者中间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从此,教育财政的焦点由公平开始转向充足。美国有关教育财政充足的研究已经走过了近20年的发展历程,本文对教育财政充足的兴起原因、定义以及测算方法进行了简要评述。  相似文献   

11.
孔子论"学"     
孔子乃是儒家鼻祖 ,一生建树 ,功盖万世。《论语》中“学”字出现过 6 6次 ,没有一次如今天所谓“学习”之意 ,名词乃是“学说” ,动词则是“学做”、“习得”之义。由此出发 ,方能领会孔子之真正精神 ,把握《论语》之精髓  相似文献   

12.
魏晋时期的注释语料众多,可惜大多已失传。现依梁皇侃《论语义疏》所引,例释部分词语。  相似文献   

13.
《论语》之“论”作“伦理”解、圆通解、“选择”解、“讨论编次”解、“编纂”解都是不对的,而应作“议”解。《说文解字》释“论”为“议”。《论语》、《孔子家语》、《孔子家语后序》和《汉书.艺文志》中的“论”也应释为“议”。《论语》之“论”的动作实施者肯定是孔子,而不是此书之编者。与《论语》同时代的其它著作中也出现了许多作“议”解的“论”字。“语”具有“言说”和“辩论”之义。《论语》书名之义就是:孔子的议论、评论之辞及其与弟子的言说、辩论之辞。  相似文献   

14.
《中国传奇·碾玉观音》是林语堂根据《京本通俗小说》中同名话本小说改编而成。原作主要叙写封建社会中处于社会底层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重编之后,林语堂改变了原作的主题,故事的戏剧性转移到新的矛盾上,即艺术与爱情、人生之关系。《碾玉观音》的改编在《中国传奇》中较有代表性,探讨此篇的改编艺术有助于对《中国传奇》整部作品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5.
戏曲《牡丹亭》和长篇小说《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两部里程碑式的情爱作品,文章主要对作品主题和内容体现的爱情观及杜丽娘与柳梦梅、林黛玉与贾宝玉体现的爱情理想略作分析。  相似文献   

16.
介词“关于”最早出现于宋代,首先是动词“关”和介词“于”词汇化为动词“关于”,然后失去独立作谓语的功能虚化为介词。  相似文献   

17.
《红楼梦》“第一公案”反思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薛宝钗和林黛玉孰优孰劣的问题,历来纠缠不清,以至于被列为《红楼梦》“九大公案”中的第一公案。从文学创作的角度看,曹雪芹是有意识地使两美“两峰相峙、双水分流”。从实际效果上看,人们却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受人们的身份、年龄、地位、学养等的影响,这种见仁见智,基本上属于个人。但是受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的影响,这种见仁见智,却折射出时代的精神和风貌。固执地褒一贬一,都带有偏颇的成份。两美兼得,才是新世纪人文精神的指归。  相似文献   

18.
In the January 1956 issue of Zhongguo yuwen [Chinese Language], my essay "Lun Makesizhuyi lilun yu Zhongguo wenzi gaige jiben wenti" [Marxist Theory and the Basic Problems in the Reform of Chinese Writing] was published in the form of a criticism; and at the same time, the editors of the journal brought together eighteen comrades to discuss my proposal. According to the editors' statement, they did so "in the hope that the discussion would clarify satisfactorily certain incorrect opinions about writing reform."  相似文献   

19.
"焉"字在古书训诂中解作"于是"或"于+宾";古籍异文中"焉"与"于是"相当;"焉"与"于是"对文、互文;焉字在语法意义上与"之"或相当于"之"的代词完全不同,而同于"于+宾";此外,古汉语中的一些动词,既有及物动词的用法,又有不及物动词的用法,后面加"之"或加"焉"词义不同;从以上五个方面可以得出结论"焉"可以做兼词,兼介词"于"和代词"是"之用.  相似文献   

20.
爱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每个时代的爱情都有其时代的意义.<红楼梦>中上演了一幕幕人生悲剧,其中尤以宝黛之恋为主线,引发了人们对爱情这一永恒主题的不断探讨与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