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时下.许多国人的厅堂上、书斋里、卧榻前,都挂着一幅郑板桥“难得糊涂”的拓片。究其主旨。无非是将生存的无奈和精神的沮丧,高标成一种修身养性、立命存身的豁达和自嘲,确也堪称为中国特色的一道风景。  相似文献   

2.
倪培森 《初中生》2007,(4):26-27
“难得糊涂”一词是由清朝文学家、书画家郑板桥(公元1693~1765年)首创的。郑板桥名燮,字克柔,号板桥,“扬州八怪”之一,因诗、书、画皆工,人称“三绝”。他于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高中进士后,因无后台背景,又不愿意拍马奉迎上司,在山东范县、潍县做了十几年知县后便辞官回家了,靠卖字画和教书为生。  相似文献   

3.
有一种教育叫“糊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板桥先生有一句名言:“难得糊涂”。之所以流传至今, 是因为它蕴含着深厚的哲理。许多杰出人物都有“糊涂”的时候,正所谓“大智若愚”。陶行知先生当年任育才学校校长时,有个女生数学考试少写了一个小数点,被老师扣了2分。试卷发下来后,她偷偷添上来找老师要分。陶先生虽然从墨迹上看出了问题,但并没有挑明,他满足了孩子加分的愿望,同时在那个小数点上画了一个红圈。孩子领会了老师的意图,惭愧不已,多年后仍难以忘怀。  相似文献   

4.
8月14日 晴 多数人都推崇“难得糊涂”四个字,似乎不参透这几个字,生活得就显得不够豁达,在社会上便不能左右逢源。“难得糊涂”这一词是清代著名画家、文学家郑板桥首先提出来的,有关郑板桥提写“难得糊涂”时的心境,历来有三种说法。  相似文献   

5.
文学家、书画家郑板桥,刻有一枚图章,上面刻的是四个篆字:“难得糊涂”。所谓“难得糊涂”实际上是再清楚不过了。“难得糊涂”这句名言,是他从几十年风吹雨打的个人阅历和无数荣辱成败中总结出来的,蕴含着深厚的育人与处世的哲理。  相似文献   

6.
“扬州八怪”代表人物、以“三绝诗书画”闻名于世的郑板桥,一生留下了大量的诗、词、书、画作品。其横额“难得糊涂”随着书法艺术的流传而播及海内外,但对其本意的理解又各有仁智。  相似文献   

7.
张凯 《教书育人》2006,(8):38-38
一次自习课上,正当同学们埋头写作业,我辅导一名学生解答问题时,突然,有位男同学高喊:“老师!”我抬头一看,是一位学习成绩很不错的男同学。他正举着手。我以为他有不会的题要问,便请他继续说下去,但是没想到他站起来却说出了我意想不到的事情:“老师,她总看我,使我全身不自在。”  相似文献   

8.
糊涂也有乐     
人们常把郑板桥“难得糊涂”的条幅悬挂在醒目的地方,欣赏之余,玩味着自己所理解的含意。[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第一次单元测试的成绩,简直让我大跌眼镜,全校鼎鼎大名的“皮大王”——王强同学奇迹般地得了“优秀”。如果换成其他同学,我都不会有太大疑问,唯有王强,不是我“门缝里将人看扁”,这绝对连可能性也没有。回想王强进入我班两个星期以来的学习,我丝毫没有发觉他有任何进步的“迹象”,一副吊儿琅当的“德性”,上课左顾右盼,心不在焉,甚至连笔都没见他动过,课后作业本更是还投有开过号,这样的学生我算是第一次领教。  相似文献   

10.
对“衣服事件”可以这样处理:把双方代表都叫过来,做以下几步工作:(1)告诉他们,处理问题的结果可能有三种:一种是分清是非,承担责任后,双方都不服,心中气愤难平;第二种是一方高兴了,另一方感到委屈与不平;第三种是双方皆大欢喜,大家互相包容、达成和解。  相似文献   

11.
难得明白     
文雨 《甘肃教育》2011,(18):1-1
自从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提出“难得糊涂”的理念后.不知有多少人将这“四字箴言”贴在墙上,挂在嘴边,经常做着这样的或自诩或自嘲的表白。相信板桥先生具有洞悉幽微的智慧和能力,所以很多时候不得不揣着明白当糊涂.从而活出一种境界。而对于我等众多凡俗之人而言,大多时候处于混沌未开的蒙昧状态.可能“难得明白”才是我们人生最真实的写照。因为我们心智成熟的程度。永远赶不上时代前行的步履。  相似文献   

12.
清代名画家郑板桥有一方闲章,其中的“难得糊涂”四个字,历来为许多人所赏识。从人生哲学中的“难得糊涂”,到“糊涂教学”,这中间似乎没有必然的联系,但如果从辩证的角度看,教师从一些特定的条件、场合和问题出发,适当而有目的地运用“糊涂教学”,会收到预想不到的教学效果。现具体谈谈我的作法:  相似文献   

13.
彭光发 《师道》2009,(12):52-52
清代大画家、文学家郑板桥,被世人尊为“扬州八怪”之首。他所题的“难得糊涂”脍炙人口,至今仍被许多人奉为修身、处事的不二法则。但在教导子女上,郑板桥却一点也不糊涂,可谓教子有道。  相似文献   

14.
牛玉霞 《语文教学之友》2005,(11):48-48,F0003
《楹联丛话》载,郑板桥辞官归田后,一日客人送来一联,出句是:“三绝诗书画。”  相似文献   

15.
苏东坡在《文与可画谷(?)筜偃竹记》中有这样的话:“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所谓“执笔熟视”“成竹于胸”,也就是要求对所描写对象进行仔细观察,将客观事物经过综合提炼、组织和建构,在内心形成一个完整形象,然后“振笔直遂”,完成艺术形象的创造。  相似文献   

16.
邓晓冬 《教师》2012,(19):49-50
郑板桥为“难得糊涂”自注道:“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报也。”我仔细地琢磨这些话,何尝不是我教学生活的生动写照呢!只是心境不同,他是愤世嫉俗,我是春意盎然,享受着“难得糊涂”带来的成功和喜悦。下面我就撷取几朵喜悦之花与大家一起分享。  相似文献   

17.
热爱大自然郑板桥五十二岁得一子,爱子之心,可想而知。然而他说:“爱儿必以其道。”他教育孩子从小热爱大自然,首先让孩子整个身心融入大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经受大自然的熏陶,培养善待大自然的良好心态。孩子断奶不久,郑板桥就毅然把孩子送出县衙,安顿在“千家养女先教曲,十里栽花算种田”的扬州老家,托付勤劳朴实的“郭嫂、饶嫂”管束调教,在自然人和自然物中潜移默化,在人与自然协调的环境中“抽心苗、发奥旨、绘物态、状人情”。爱护小动物孩子喜爱小动物,是童趣童心最真切之情。本来“发系蜻蜓,线缚螃蟹,笼中养鸟”让孩子乐一乐,无可…  相似文献   

18.
《青海教育》2004,(1):96-96
以杰出的书画艺术闻名干世的郑板桥,不但他的诗书画受到世人的普遍喜爱和重视,他的一生亲民思想为人师表的“善良教育”同样是中华善良美德教育的典范。三百多年过去了,郑板桥的唾弃暴力,热爱和平“善良教育”的故事仍然源远流长。  相似文献   

19.
论述元代文人"渊明情结"的特色、形成和表现,指出这种一代文人不约而同的在千年之前的"文明"中,选择同一个对象,并从中"寻求"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灵感",乃是特定时代的独特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20.
《小学生》2014,(Z2):8
编辑部倡议:家风之所以得以传承,就是因为其正确的引导和生生不息的正能量。俗语说:什么样的家庭,就会教育出什么样的孩子。说的正是家风对于一个人的影响。让我们呵护自己家族的家风,传承家风,让一个个家庭的家风汇聚成为社会之风,成为传承中华民族优良品德的火苗和希望。接下来,我们为大家提供了一则特别阅读——《自古文人重“家风”》,相信一定能够带给大家不一样的体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