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歌德的《浮士德》从开始到完成历时近60年。《浮士德》对于歌德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它忠实记录了歌德的精神追求;另一方面,创作《浮士德》又一次次将歌德从精神危机中拯救出来。它是歌德一生智慧的总结,又成就了歌德这位伟大诗人。  相似文献   

2.
歌德所提出的"世界文学"这一概念历来有多种解释.它要么与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经典作品联系在一起;要么与以一种自恃的主流文学来一统天下的中心主义联系在一起;要么与人类文学演变的历史上所必然出现的结果联系在一起.本文结合<歌德谈话录>的具体语境,指出歌德的"世界文学"这一概念所具有的三种所指内涵,进而说明歌德的"世界文学"这一概念所张扬的既是一种理想,更是歌德本人践行的一种"生活样态".  相似文献   

3.
文学对于真善美境界的追求 文学创作是作家对于人生与自然的深刻的审美观照,是一种在精神生产中创造审美价值的审美活动,真实而深刻地传达创造思想,把对社会人生的感受与体验加以升华,是一种以人为本以情为核心的审美流程。作家以自己的心灵熔冶生活并艺术地传播给世界,实现着“用特殊手法执行的特殊的认识功能。”文学作为人类高级精神活动的创造物,它始终不渝地对真、善、美境界进行执着的追求。 文学艺术的真实源于生活的真实,但又高于生活的真实,这个传统的命题有着永恒的准确度。文学家应当感谢生活的赐予,因为生活是艺术思维的母体。歌德说他的全部  相似文献   

4.
林语堂的闲适散文表现了他的“闲适之乐”,即追求个体精神的逍遥自适和个人生活的雅致舒适。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歌德创作《浮士德》的过程及歌德的生活经历入手,探究分析了该小说主人公浮士德的精神发展史并指出浮士德的精神发展史反映了歌德的精神发展史。  相似文献   

6.
晚明江南,园林作为一种承载人生追求的综合体,存在于文人生活之中。嘉兴词人作品对园林的抒写,反映了晚明文人特定的人生追求,即返归自然的居所追求,陶然隐趣的精神追求以及诗酒书琴的行乐追求。  相似文献   

7.
经典文本《浮士德》的研究者们往往把视线抬得过高,着重于主人公上天入地表现出的永不餍足的追求精神,但实际上浮士德的理想精神必须建筑在理想肉身的基础之上。文本中,这一理想肉身的两个最重要侧面便是年轻性和实在性。然而,由于人肉身的自然有限性与人无限的理性智慧存在着不可调和的冲突,结果便导致了肉身无可挽回的悲剧性毁灭。文章所揭示的正是歌德在《浮士德》里小心翼翼隐藏在精神背后的身体图景。  相似文献   

8.
本文阐释了宗白华美学的个性特色即飘逸自由的感受。"散步"是宗白华美学研究方法的写照,也是其学术思想的风格,这一特点造就了宗白华独特的气质。同时,在人生理想及其美学追求上,宗白华又以歌德为模范,体现了歌德式生命永恒追求的运动创造精神。  相似文献   

9.
崇尚自然,崇拜天才,推崇民族意识,渴求冲破精神和物质束缚,疾呼反抗,要求自由,这些精神充溢在狂飚突进作家的作品中,而歌德在此期间创作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就是狂飚突进运动精神体现得最为充分、影响最为广泛的一部代表性作品,与歌德的大多数作品一样,这部《少年维特之烦恼》是他本人爱情生活的一次折光。歌德回到法兰克福不久,就得知自己的朋友耶鲁撒冷在魏茨拉因恋友人之妻无望而借凯特涅的手枪自杀的消息。相同的感情,相同的遭遇,在歌德的内心激起了创作的冲动,他手不释笔,四周之内就完成了这部书信体的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这部小…  相似文献   

10.
在欧洲几千年的文学史中,竖立着四座丰碑:古希腊的《荷马史诗》、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戏剧、以及歌德的《浮士德》。尽管"浮士德"的传说在欧洲流传已久,然而到了歌德这里,浮士德的形象却有了不同以往的生命价值,他是歌德所属时代的精神体现。在歌德的《浮士德》中蕴含着一个困惑着几代人的疑惑,即"浮士德难题":怎样使个人欲望的自由发展同接受社会和个人道德所必须的控制和约束协调一致起来——怎样谋取个人幸福而不出卖灵魂。  相似文献   

11.
生态批评所倡导的一个重要原则是:人类应该减少自己的物质欲求.人类的自我拯救之路是"勇敢的承担起人类的生态责任或使命,追求尽可能简单化的物质生活和无限丰富的精神生活,重返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类自身的和谐".海明威早期的短篇小说<士兵之家>(<在我们的时代里>1925)中刻画了主人公克莱勃斯战后回乡的生活.因为残酷的战争不仅造成了自然生态危机,同时在物质和精神世界对克莱勃斯不断摧残,使他逐渐陷入孤独、苦闷、恐惧中,丧失了信仰,最终走向了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社会生态危机和精神生态危机的异化道路.  相似文献   

12.
生活总是指示、启迪着学生成长的路向、样式和真谛。“生活德育”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尊重儿童道德发展的内在需要,引导儿童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生活,用自己的心灵体验生活,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生活,用自己的情感热爱生活,促进儿童个体与周围的自然、社会的内在整合,能动地发展自己的情感、态度、品德、知识和能力,从而为营造明丽的内心生活,建构坚实、丰富、光明的精神世界奠定基础。“生活德育”越来越成为学校德育的价值追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告诉我们,主客体之间的意义建构需要在特定的学习情境中进行。“生活德育”情境强调指向学生所拥有并…  相似文献   

13.
《庄子》和《瓦尔登湖》是庄子和梭罗的代表作品。试图从他们的生活和作品中研究庄子和梭罗人生观的内在一致性。他们都热爱自然,都“自愿贫穷”,崇尚精神的独立与自由,他们都把生活的重心放在精神上。他们都要求回归自然本真,崇尚天人合一;他们都反对人为物欲。他们在追求简单,自由,独立的生活上面具有一致性。他们的人生观指引着我们人类如何面对人生的困境,追求有意义的生活,他们的思想对于认识人与自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都有深刻的启发。  相似文献   

14.
歌德早在洋务运动时期就已经传入中国。纵观百年来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歌德都产生过程度不同的影响。近现代历史的时代因素和社会思想变革对于歌德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有着巨大的影响。本文所关注的正是歌德在中国的传播与接受。中国学者与古人相联系来看待、认识歌德及其浮士德精神,指出了歌德及其作品中蕴含的一种人生积极奋斗精神。在对歌德及其浮士德的研究接受中,中国学者对歌德及其浮士德精神的阐释中也蕴含了有别于传统的新的声音。  相似文献   

15.
王雅 《文学教育(上)》2010,(13):112-113
浮士德在五个阶段的追求过程中表现出了鲜明的现代知识分子的精神特质——自我否定,勇于实践。这种源于现代知识分子的理性批判精神。因此,浮士德是具备了现代知识分子的典型。歌德借浮士德形象为我们诠释了什么是现代知识分子、以及现代知识分子应该追求什么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6.
庄子承认外在形貌的自然之美,更追求内在精神的澹然无极之美,与自然合一、与道合一的天地大美是庄子所追求的最高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17.
世界文豪歌德的组诗《中德四季晨昏杂咏》中对中国诗歌的借鉴,语言形式上简洁明了,风格修辞上采用比兴的手法,思想意趣上表现为对中国士大夫隐逸自然与永恒之道的追求。18世纪中国文化流行欧洲的背景与歌德市民阶级的身份,是其接受异质文化的基础。在这种时代与文化背景下,歌德组诗中对中国的描绘只是东方主义下对沉默“他者”的同情的想象。  相似文献   

18.
《浮士德》是歌德倾毕生心血所完成的史诗性的巨著。它取材于16世纪德国有关江湖术士约翰·乔治·浮士德的民间传说。歌德上大学时,就萌生了创作《浮士德》的想法,历经辗转,直到1831年,即歌德逝世的前一年,终告完成。  相似文献   

19.
逸的精神是中国传统的哲学精神,逸品是中国书画艺术的最高审美范畴。在魏晋时期,逸的精神表现得最为充分,它是个体的超逸精神,遗世独立,不随波逐流,完全自由豁达的精神境界,以自然为尚、以简为尚,最终达到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宇宙诗境。逸品作为书画品评的标准最早出现在李嗣真的《书后品》中,之后历代的书画家对其有过不少的评论,时代不同,逸品的地位和意义也有所差别,但逸的基本精神是没有变的,那就是崇尚自然,提倡个体的超逸精神,反对成法的束缚。历史发展到今天,逸的精神和表现形式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但它依然是书画家们的最高精神追求。  相似文献   

20.
陶渊明嗜酒,写酒,他用酒表达了自己对于生命自由的追求。这使得他的饮酒诗在不同的阶段有了不同的特点。而且,陶渊明的饮酒诗又与李白、李贺等人的饮酒诗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们是把酒作为情感宣泄的催化剂,而陶渊明是把酒看做自然生活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从而促成了其真正隐士精神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