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荷塘月色》是一篇传统篇目,不知有多少老师教过,有多少学生学过,有多少人对其中描写荷塘月色的句子能倒背如流。以前也教过两次《荷塘月色》,基本上是按照通常的方法,先引导学生学习4、5段写荷塘的部分,细细地分析写荷塘的优美语句,让学生背诵,然后再结合时代背景,让学生理解文眼“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的含义。课上完了,学生对文中流露出的朦  相似文献   

2.
离愁别怨压莺莺诗有诗眼,文有文眼。戏则有戏眼。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一诗,“春风又绿江南岸”句中的“绿”字是诗眼;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文,“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文眼;《长亭送别》一折,“别怨”二字则是戏眼。  相似文献   

3.
又见炊烟     
王黎冰 《高中生》2010,(12):54-54
读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得知他是在“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的月夜踱步来到荷塘,看到月色映照下那满塘婀娜的荷叶,才写了这篇美文。我不敢与这位散文大师并论,但“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的情愫倒有几分相同。  相似文献   

4.
文眼与教眼     
文有文眼,教有教眼。文眼能够透露主题思想的内涵,教眼应当揭示教学目的和重点。试举数例:如《荷塘月色》文章的起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它微露了主题思想的内涵,是本文的文眼。  相似文献   

5.
关于《荷塘月色》一文的文眼,一般的观点认为是“这儿天心里颇不宁静”。对此,我想谈谈自己的看法。 文眼是最能体现文章中心的那句话,也是最能反映怍者情感的那句话。《荷塘月色》一文中流露出的情感,是“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而“心里颇不宁静”是不是反映这种情感的,说里面也含有哀愁尚可;说它有喜悦,则显然讲不通。 那么,将哪句话作为文眼更好呢?我以为应当是“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相似文献   

6.
李军 《学语文》2012,(1):24-25
一位老师教郁达夫的散文《故都的秋》后,学生居然认为朱自清和郁达夫是一对孪生兄弟。学生的理由是:《荷塘月色》有文眼“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照应全篇,《故都的秋》也有文眼“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统领全文:两篇文章结构上都是首尾照应,写景都是调动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多种感觉来表达,写法上都是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修辞上都善用精彩的比喻……  相似文献   

7.
中学语文教参上一般把"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认定为《荷塘月色》的文眼,把"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认定为文章行文的感情基调。其实这里要搞清楚"文眼"和"切入点"、"哀愁"与"闲愁"的概念和关系。  相似文献   

8.
《荷塘月色》是朱自清先生192 7年在清华大学任教时写的一篇写景抒情的优美散文 ,它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高超的写作技巧著称 ,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产生过较大的影响。《荷塘月色》属于抒情散文 ,读抒情散文必须善于把握作品的抒情基调和抒情线索。《荷塘月色》一文的抒情基调 ,教参一般释为“淡淡的喜悦夹杂淡淡的哀愁。”重读几回之后 ,我发现 ,《荷塘月色》一文里 ,根本看不出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来 ,只见作者的“哀愁” ,而且是“浓浓的哀愁”。何以见得呢 ?作品开始写“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这是作品抒情线索的缘起。由于心里颇不宁静 ,…  相似文献   

9.
有的同学问我:“怎样才能读懂一篇现代文?”我的想法是: 一、从全篇着眼从全篇着眼,就要在阅读的过程中,注意抓住文章的“文眼”,联系全文来领会,就定然易于读懂了。这里所谓“文眼”,说得通俗一点,就是文章里体现文旨的词句,抓住它就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全文。比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开头一句话:“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这“心里颇不宁静”,不就是作品的“文眼”么?为什么“心里颇不宁静”?原因是作者不满于当时的社会现实,幻想超脱现实,又不可能,因而思想上矛盾重重。而整个作品所表达的,也正是这样的思想感情。所以抓住这一句,对理解全文起着关键的作用。“文眼”是我们阅读文章时必须紧  相似文献   

10.
“别致”不是《威尼斯》的总文眼浙江温岭中学管彦斌教学参考书上把"别致"作为《威尼斯)的总文眼,但我觉得它不具备做本文总文眼的条件。所谓总文眼,在全文中一定要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像朱自清的另一篇文章《荷塘月色)开头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中的"...  相似文献   

11.
对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一文中“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有的归于政治因素,有的归于日常家庭生活的因素,这都是源于读者对《荷塘月色》写作背景的看法不同所致。如果客观地分析其写作背景,那么“颇不宁静”的原因应该归于作者面对的复杂社会现实和特殊的家庭现状。  相似文献   

12.
很多文章都有文眼.如郁达夫《故都的秋》中“北国的秋,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朱自清《荷塘月色》中“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都属文眼,抓住了它们,就等于切准了脉,把握住了文章的灵魂,理解文章就容易了很多. 但有的文章文眼是不那么容易被发现的,如果教师能准确地把这种带有一定隐蔽性的文眼找出来,无疑就找到了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的突破口,教学往往有事半功倍之效.《后赤壁赋》就是一篇这样的文章.  相似文献   

13.
关于来自清先生《荷塘月色》开篇提及的“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历来说法较多。有的认为“当年(即1927年)中国时局动荡,黑暗笼罩着全中国”,“心里有除不去的阴影”,幻想超脱“当时白色恐怖的严酷现实”而不得超  相似文献   

14.
笔者在教授朱自清先生的经典之作《荷塘月色》时,读到封先勇先生写的《智者的孤独——对〈荷塘月色〉主题的再思考》一文,认为这篇文章对朱自清“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的成因分析视角独特,  相似文献   

15.
最近讲授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我不禁连连吃惊。一切都似乎是偶然的,当我对文章的第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抛出第一问题“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他颇不宁静呢”时,我原先的预想是,学生经过预习,也查阅了若干课外参考资料,会异口同声的回答我说“由于政治的原因”,我也准备就顺水推舟地将这个简单的问答一下了结(老实讲,还想介绍  相似文献   

16.
杨惠莲 《语文知识》2003,(11):39-40
《荷塘月色》开篇之言“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也是众多学者争论的焦点。《高中语文第一册教师教学用书》中采用钱理群的文章指出:“……将朱自清的‘不平静’仅仅归于‘蒋介石叛变革命’的‘黑暗’现实,却是不全面的。近年学术界在考察这一时期朱自清的心路历程时,于《一封信》之外,又  相似文献   

17.
朱自清“散文二篇”的“文眼”早有定论(如全国职高教材教参),即《绿》的文眼是开头一句:“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荷塘月色》(以下简称《荷》)的文眼也是开头一句:“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新版全日制普高试验本第三册《教师教学用书》第124页也说:“一般都认为,这句是‘文眼’。”这样的“定论”总是让人感到“颇不舒服”,细究才发现定论欠当。理由如下:查遍《词典》和《辞海》,并无“文眼”词条:但根据“文眼”的母源词“眼”、“诗眼”等,我们就可大致确定“文眼”的概念。1999年版《辞…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中、高考考查阅读的比重非常大,所以阅读教学受到普遍重视,许多老师都在寻求高效的阅读方法。笔者在教学中积累了几种阅读方法,现整理成文。点眼题有题眼,文有文眼。所谓眼者,即在一组文字或一篇文章中的最紧要的语言,对提示主题思想有着重要的意义。清代刘熙载说:“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此即文眼之说。现在我们阅读文章,如果确实有明显的文眼,能“揭全文之旨”,则不妨用“点眼”之法。例如,朱自清《荷塘月色》文眼为“心里颇不宁静”,它把全文贯穿起来,从而构成了这样的思想感情的线索:作者心里颇不宁静,想借…  相似文献   

19.
经典文本常读常新,也常教常新。《荷塘月色》的文眼"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历来像一个谜,吸引无数读者一探谜底。旧版教材的删改与新版教材的恢复也给教学带来了广阔的探究空间。新课标的颁布为整本书阅读和思辨性阅读指明了道路,也给经典文本在发展学生思维方面带来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一、片言居要 《荷塘月色》开篇写道:“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是怎么样不宁静的呢?作者继续写道:“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一个“忽然”,活灵活现地写出了作者“颇不宁静”的心理状态。“忽然想起”什么、而又“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的叙写,正好是“心里颇不宁静”的使然,也正好是“心理颇不宁静”的注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