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我国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回归生活”成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也是课程改革各门课程共同追求的目标。道德教育课程作为一门做人教育的课程,其课程改革也开始“回归生活”,“过有意义的生活”成为了道德教育课程的终极追求。而与思想品德课程改革相适应的道德评价,也应该秉承“回归生活”的理念,做到在生活中评价学生,以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  相似文献   

2.
张华 《早期教育》2006,(11):I0006-I0006
在课程改革中,儿童是目的。抑或手段?这是任何课程改革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 任何课程改革,必须从儿童的生存状态和发展出发,并为了改善儿童的生存状态和发展,才是道德的。因为课程终究是儿童的课程,只有当课程改革植根于儿童的需要的时候。才能确立其道德基础。  相似文献   

3.
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已经轰轰烈烈地走过了几个年头,但在各种评价取向中尚缺少一种指向个人的道德价值审议的视角,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们未能真正重视课程改革的重要利益主体(教师和学生)的个体需要与感受。因此,需要对课程改革进行道德价值审议,以真正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相似文献   

4.
“生活教育”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基本理念之一。品德教育回归生活,回归社会,回归自然,回归自我,已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5.
尹少淳 《教育文汇》2004,(10):14-16
教育部2001年6月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中多处提到了知识和学科的问题.但总体的改革趋势是降低知识的难度和适当淡化学科本位,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相似文献   

6.
人们期待已久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已于去年秋季在全国34个实验区展开,这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出重头戏。因为课程不仅是规划每一个儿童成长的“蓝图”,更是每一所学校、每一个学区日常运作的纲领,在基础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其实验的成败直接关系着整个基础教育改革的成败。也由于20多年教育改革实验证明,课程问题是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瓶颈”,是自下而上的改革实验的“禁区”,今天终于可以一展身手,人们对它寄予厚望是不难理解的,对它有所担忧也在情  相似文献   

7.
面对价值变迁和价值多元化给教育带来的挑战,德国学校德育课程改革以培养学生基于知识的道德判断能力为主要关切,其中以世俗化的道德课为专门德育课程.“道德课”是柏林于2006年开设的一门中学必修课,它以道德知识为基础、以世界观中立的理性反思为主导,培养学生的道德反思能力.该课程可以作为一种基于知识的、能力导向的道德教育的现实...  相似文献   

8.
从义利观透析市场经济与道德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义”,表示一定的社会伦理道德规范,“利”,则主要指人们自身的物质利益。中国传统哲学“重义轻利”的价值观忽视了个体正当的物质欲求,市场经济召唤着新型的“义利并重”的价值观。文章从义、利结合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市场经济也是道德经济,并进一步挖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道德建设的内涵。  相似文献   

9.
谈起道德,一般人都会认为这是政治课的专利。其实,语文教学过程中的道德引领对于一个人的影响才是终生的。我们知道,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德育,“德者,学之先也”。当前正在推进的课程改革也十分明确地突出了德育的主导地位,在这种形势下,以道德引领学生,整体提高语文课堂的育人能力,让语文教学过程和德育过程保持“同一”,更好地适应新形式下的教学工作,已经成了语文教师无法回避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10.
核心素养必将引领课程改革,以至整个教育改革。这样的引领首先是对课程改革、教育改革的召唤,是对校长和教师的召唤,召唤我们关注、研究并积极行动,实施这一主题。面对核心素养,我们应有的态度就是对召唤和挑战作出积极的应答。  相似文献   

11.
语综合实践课是课程改革春风骀荡中摇曳着万紫千红的花朵。“语”“综合”“实践”包含了太多太多有待认知、有待探讨、有待商榷、有待开拓之处。综合性。实践性,自立性,开放性,生成性,这本身就是谜一样的未知。她以难以言传的魅力在召唤着我们语教师走进新课程。成为课程的建设。  相似文献   

12.
严留芬 《山东教育》2003,(23):24-25
随着基础教育的改革实践与发展,“给孩子终身有益的东西”这一教育理念在教育界已形成共识,那么哪些东西对孩子来说是有益的?有益的东西又应以什么形式给孩子?这就涉及到了如何把握课程改革、如何选择教育资源、如何实施教学计划等问题。近年来,我们梁丰幼儿园教研组围绕上述几个问题作了积极的探索,努力让每一位老师以最好的方式给孩子最好的东西。  相似文献   

13.
师德建设面临的现实挑战、国家一系列教育政策的推动以及教师教育课程改革自身的要求推动着人们关注教师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的道德伦理价值。现今大多数教师教育课程改革面临着道德经验不足、改革的道德正当性缺失、改革的领导模式封闭、改革中带有“绩效表现色彩”的形式化和功利化趋势等问题。关注教育课程改革的道德诉求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加强民主决策,凝聚价值共识,警惕改革阻挠及风险,恪守道德领导。  相似文献   

14.
如今的课程改革能否扎实有效地挺进纵深,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有没有真功夫。教师的真功夫是什么?教师的真功夫就是要有真正的学问。即宏赡的知识、丰厚的文化底蕴,而不是一种外在的、表面的“技法”之类的东西。可以说,丰厚的文化底蕴才是育人的“根”,没有丰厚的文化底蕴的教师,是很难生发出教育的激情、智慧、艺术及其创造的。  相似文献   

15.
我国道德危机的主要原因是由法制不健全引起的,因此,道德重建应从法制建设着手。 道德上的一致性是个人、社会对自身存在意义的一种反省的结果,道德的强与搦反映了一个社会中的个人或社会对自身存在的认识程度的深与浅。道德是个人一贯性发展的保障,它使社会的发展不至于迷失方向,通过法律对道德的基本存在条件进行保障,正是道德重建的最基本要求。法律是个“实然”的范畴,如果实然的东西不存在,“应然”就会失去基础。社会秩序若处于失控状态,“应然” 规则的存在和效力的合理性就成问题。因此,我国的法律建设的发展不但是为了推动和保障我的市场经济改革,也对思想道德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我国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对法治的要求更为迫切,它成了物质、精神二方面共同发展的总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高小胖  飞刀 《成长》2005,(1):80-80
因为年幼偶尔的一次让梨而名扬了千年的孔融老先生,说过大致如下的一段话:“母亲和儿子的关系,如同瓶和瓶内的东西,只要把瓶内的东西倒出来,母亲和儿子的关系便算完了,所以如果天下大荒的时候,儿子有点食物,倘若父母是不好的,也可以别人。”这在当时社会,可“大逆不道”得很。后来魏晋名士的狂放潇洒更折煞你我,从“刘伶屋中裸形”到“荀粲以色为德”,无一不是“越名教而任自然”。  相似文献   

17.
道德的课程改革与民主的课程领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课程是儿童的课程。世界百年课程改革的经验证明,道德的课程改革不仅为儿童所欢迎,而且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工具化的课程改革则最终为儿童及其老师所抵制。我国57年来的课程改革主要是工具化的。当前正在进行的第八次课程改革第一次确立了"为了每位学生发展"的课程哲学,因而是道德的。道德的课程改革呼唤民主的课程领导。我国课程改革的顺利进行需要克服种种被工具化的现象。  相似文献   

18.
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包括各学科课程标准如期颁布了(除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我们还在紧张研制中之外)。几年来各方通力合作探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部理想、信念以及为此付出的千辛万苦终于要进入教育活动的现场了(尽管还只是实验区)。  相似文献   

19.
曾有记者问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他沉思片刻回答:“幼儿园。”他解释说:“幼儿园教会我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事情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就是这些。”可见,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将会受益终身。  相似文献   

20.
贯彻新课程目标要求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学生应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统一地获得进步,这显然极大地深化了课程目标的意蕴。但目前课程改革实践中出现了或可能出现一些与之偏离的现象,比如肢解课程目标的统一要求、“无理由”的“求知”企求等等,而课程中的“人”与知识的关系偏颇则是导致这些现象的深层原因。因此,让人回归到课程的中心地位,课程内容在考虑知识的同时还考虑并凸现蕴涵其中的能感动和激励学生的人性因素,才能体现新课程目标精神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