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挚友     
我馆从1982年开始订阅(《图书馆杂志》。当时,我对《图书馆杂志》并不了解,只作为一般专业参考杂志与其他杂志一起订阅。经过连续数期的阅读,发觉很不错,印象便日益深刻,感情也年年倍增。我感到,《图书馆杂志》有这么几个特点:  相似文献   

2.
追思挚友     
胡星原与世长辞了。他走得如此匆遽,简直令人难以置信。星原和我,都是党的新闻战线的兵丁。我们在一条壕堑共同战斗过,我亲眼看到过这位无畏的战士如何奋勇冲锋。当这六十二岁的老兵安息的日子,我首先想起的,是他二十五六岁时的往事。那是1946年,他担任上海《联合晚报》驻南京特派记者,我在上海《文汇报》,担负的也是这种职务。起先,我们只是泛泛之交。我对他真正有所了解,是在“下关事件”发生的时候。  相似文献   

3.
编辑的挚友     
本刊自前身《编创之友》于1981年创办以来,至今已历经十载春秋。按照人们在社会生活当中逢十往往要庆贺一番的习惯,我们组织了这次"我与《编辑之友》"征文活动。本期之后,我们还将选登部分来稿。征文犹如会友。在众多的朋友当中,有前辈也有同侪,有故旧也有新交,除了从事编辑工作的同仁外,还有其他行业的人士,真可谓旧雨新朋,济济一堂。在热烈而恳切的言谈中,我们既听到了谆谆嘱托与殷殷期望,也得到了批评建议与鼓励鞭策,它为本刊这第一个10年的到来增添了丰富绚丽的色彩。 "胜友如云"、"高朋满座"是本刊不断发展的基础。愿各位作者朋友和读者朋友能够一如既往地关注和支持这一既是我们的、也是我们大家共同的事业。  相似文献   

4.
紧紧依傍的挚友李向晨有一次合作,便会有一份感悟;当出版界与广播界真正默契联手时,那么《小说连播》节目将会源远流长,生命不息……一部优秀的厚重的长书,无论其内涵多么丰富,其色彩多么斑斓,也只能是平面的无声无息的存在。如若给它插上连播艺术的翅膀,那它就会...  相似文献   

5.
《档案与建设》自创刊以来.始终是我们必读的档案专业期刊,我们与《档案与建设》从陌生到熟悉.从相识到相知,从拥有到珍惜。它是我们档案工作者了解档案工作动态的窗口.传递档案信息的载体,交流档案工作经验的园地。它使我们从中受益匪浅。获知良多.是我们离不开的良师益友。  相似文献   

6.
正一说起齐白石的"朋友圈",除了礼聘齐白石当教授的林风眠,陈师曾也是齐白石生命中的"贵人"。陈师曾对齐白石的知遇之恩,除齐白石《自述》之外,张次溪笔录的《白石老人自传》(人民美术出版社1962年10月)和张次溪著《齐白石的一生》(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年8月)、林浩基著《彩色的生命:艺术大师齐白石传》(中国青年出版社1987年9月)以及胡佩衡等著《齐白石画法与欣赏》(人民美术出版社1959年)几部书都有明确的记载。1917年,齐白石第二次到北京避匪患,在琉璃厂南纸店卖画、印  相似文献   

7.
那是个秋风萧忍的日子,我正在落榜的泪水中 苦闷、惆怅……结识了《新闻爱好者》。那才1、素的语言,那精湛的教海,我沉醉了—用力地吮吸看。当我失去信心的时候,她鼓起我再采再写的勇气 同自卑、怯懦告别;当退稿一篇篇飞回时,她中肯地剖析差距, 才旨明目标。散播着墨香的颗颗铅字,终于组成了妍丽的花朵。献给我的挚友@张英俊~~  相似文献   

8.
吕纪同志长我七岁。我俩1948年夏在济南初识,1949年4月随大军渡江进入南京,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新闻出版处一起工作。他以军代表身份接管国民党留下的国防部印刷厂、邮电印刷厂等处,后任南京新华书店首任经理。同年秋,他调出版总署,我转来上海。    相似文献   

9.
母亲和挚友     
令人高兴的是,《新闻知识》在一个令人兴奋和跃马改革的大气候中迎来了自己的百期大庆。回首那段“左”的干扰猖獗、右的影响兼有的不平凡的日子,《新闻知识》百期经历的是一条不平坦的途径,就此而言,百期之喜,尤为可贺、可庆! 杂志的出版和发展固然离不开作者的支持,然而作者也离不开杂志的信任、理解和扶植。如果把杂志比作作品甚至作者的母亲,我以为是没有夸张的成分的。百期之中,《新闻知识》发表过我的不少文章。这些文章,就其质量而言,并非上乘之作,但应该说都是我对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总是很亲切地称荣毅仁为"荣老板"。这称呼里,饱含了邓小平对荣毅仁的赞许和欣赏。  相似文献   

11.
邹韬奋(1895——1944)是我国现代有影响的新闻工作者之一。重视读者来信,研究读者需要,是韬奋重要的新闻思想。他认为新闻工作者要用敏锐的眼光、深切的注意和诚挚的同情,研究一般读者所需要的是怎样的精神食粮。一是报刊的文章要短小,文字要精炼,“要使两三千字短文所包含的精义,敌得过别人的两三万字的作品”。二是报刊文字应“明显畅达”,用流利  相似文献   

12.
正白蕉,何许人也?他是被大书法家沙孟海先生誉为"三百年来能为此者廖廖数人也"的通诗文、精书法、能写兰的中国现代书法家。在上世纪40年代,他与徐悲鸿、邓散木被称为"艺坛三杰"。白蕉生于1907年,逝于1969年,斯是憾事。惜平生已晚,无缘见上白蕉一面。然我十分有幸地认识了白蕉夫人金学仪。说来也有意思,1995年的一个春日,我与上师大美术教师李平闲聊,偶尔谈及他丢失藏有  相似文献   

13.
哭潘怡如 (1944年3月) 投笔从戎为自由,帝王军阀是君仇. 逐层显现回天力,次第清除匝地忧. 姜桂性成弥老辣,云霞交契愈轻柔. 平生我愧为知己,未把英雄史迹留.  相似文献   

14.
学徒工读书遭人讥1891年11月27日,毕云程出生在江南古镇海盐县澉浦镇。原籍安徽,祖上是鲍郎盐场盐官。毕家住在澉浦南小街一所很有气魄的大院里,正厅上高悬“凝馨堂”匾额,俨然书香门第、大户人家。毕家先人曾增订《六书通》,使《六书通》成为完璧。此书成为后人研究六书的主要参考书。毕云程十四岁时,家道中落,经人介绍到上海申昌棉布号当学徒。毕云程勤奋好学,转眼三年学徒满师转为伙计(店员,又称先生),并一度代理帐房(会计,或称帐房先生),但他并不感到高兴。原来,他很想继续念书,却遭到老板及其他人的讥讽。有一次老板冷冷地对他说:“这…  相似文献   

15.
《今传媒》1997,(11)
报纸期刊勿忘挚友文/星海一我是从通讯员的台阶上跻身到了新闻队伍中的。因为有了这种艰难跋涉的历程,使我对这个平凡的通讯员颇有感情,以至形成情结……现在,每当我面对着一篇篇通讯员的来稿,提醒自己要慎重处理好每一篇稿件;当我接待了一位又一位来访的通讯员,让...  相似文献   

16.
马季同志是我事业上的挚友,我与他相识合作长达40多年,这期间,我们共同经历了许多难忘的事情。  相似文献   

17.
程春是我第一个见到的北京广告公司的未来领导,因为1979年我从日本回到中国时,北广还没有正式成立,当时还叫做北京广告公司筹委会,程春作为主要代表接待了我们一行,也开启了电通与北广,日本与中国的广告合作。程春作为中国广告界首次到电通培训的两个人之一,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批真正  相似文献   

18.
上大学时,学的是建筑,有志于盖高楼大厦。工作几经更迭,担任了一个大型机械制造企业的厂长后,又习惯于马达轰鸣,忙碌于生产经营。对于新闻,确属门外。但是,我对新闻有一种很深的或者说是特殊的感情。之所以如此,有个人爱好的因素,但更重要的是,我觉得新闻和现代化的大生产有着共同的节奏、密切的联系,是现代化企业的挚友。众所周知,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坚  相似文献   

19.
一九四六年二月,我到南阳《前锋报》编辑部工作,从此开始了报人生涯。时光易逝,转眼之间已是四十年了。往事是短暂的,记忆则是恒久的。四十年前一位未曾见过面的挚友的情谊,至今仍然深刻地留在我的记忆里。《前锋报》创刊于一九四二年元旦,被迫停刊于一九四七年十一月十七日。它是李静之社长苦心经营的一家民办进步报纸,办报的宗旨是“仗义执言,为民前锋”。发行量最高时达到一万来份,主要发行在豫西南、鄂北和陕南地区,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因此,它得到我们党和进步人士的关注和支持,也屡遭国民党反动派的种种迫害。  相似文献   

20.
穆虹 《声屏世界》2011,(5):64+63
和默闻相识是一个偶然。那大约是2004年的秋天,一位看起来很简单,很朴素的年轻人。在天津的外滩风尚咖啡厅,我们一群人严肃地审核了他的身份、背景、动机和阴谋,最后终审判决:这个人可以试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