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提高教师学习有效性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带着“问题”学一部科学发展史,就是对大千世界奥秘的探索与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的解答的历史。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始于他苹果树下的遐想:“为什么苹果从树上掉下,并不飞到天上去?”中国现代思想的启蒙大师胡适在1932年6月为北大毕业生开的三味“隐身药方”中,第一味就是“问题丹”,他说:“问题是知识学问的老祖宗;古往今来一切知识的产生与积累,都是因为要解答问题。”“试想伽利略和牛顿有多少藏书?有多少仪器?他们只不过是有问题而已。有了问题后他们自会造出仪器来解答他们的问题。没有问题的人们,关在图书馆里也不会用书,锁在实验室里…  相似文献   

2.
古语云 :“学起于思 ,思起于疑。”“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质疑”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在生物教学中 ,它更是培养学生洞察能力 ,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起点。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 :“我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 ,我只不过是喜欢寻根问底地追究问题罢了。”这句话道破了科学创造获得成功的前提是 :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好奇心理以及锲而不舍的探索精神。胡适曾说过 :“问题是知识学问的老祖宗 ,古往今来一切知识的产生与积聚 ,都是因为要解答问题。”试想伽里略和牛顿有多少藏书 ?有多少仪器 ?他们不过是有问题而已 ,有了问题以后他们自会造…  相似文献   

3.
在英语学习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处理好两种关系:“多与少”的关系以及“精与泛”的关系。首先就是“多与少”的关系。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学生经常会问到的一个问题就是:“我怎么才能学好英语呢?”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人可能会给出不同的答案,但是对我而言,学生要想学好英语,首先要做的事就是解决好“多与少”的关系。在我们国家有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一些非英语专业的本科生、硕士生甚至博士生,尽管已经学了许多年英语,却仍然不能自如地应用英语。这是为什么呢?为什么他们在学了这么长时间的英语,学了几年、甚至十几年之后…  相似文献   

4.
1.抓住知识的衔接点。构建主义认为新旧知识的衔接点、生长点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学生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内,充分发挥知识的迁移作用构建开放的新旧衔接,并通过学生自主探索来理解、掌握新知。例如在“几倍求和、几倍求差”的应用题教学中,教师出示“学校有60只排球,小足球是排球的3倍后,要求学生提出问题。大多数学生根据条件,提出了“学校有小足球多少只?”“排球和小足球一共有多少只?”“小足球比排球多多少只?”等问题,新知识(提出后两个问题一并解答…  相似文献   

5.
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材编排的一大特点,就是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余地,设置了形式多样的思考性问题。本文以第六册第四单元“应用题”例2为例,谈谈对改进教学方法的探索。题目:三年级同学去参观农业展览。把90人平均分成2队,每队平均分成3组,每组有多少人?教材在给出第一种解法后,提出:“还有别的解答方法吗?”接着给出了第二种解法,如何处理这一问题呢?现简介三种方法:门)教师象征性地提出:“还有别的解答方法吗?”然后便直接指出此例还有第二种解法.并指着题中的条件“平均分成2队,每队平均分成3组”问:“要求每组有多少…  相似文献   

6.
1998年全国初中物理知识竞赛试题第“五”、“七”题,参考解答中的解题思想、方法,笔者有不同的观点,本人认为原解值得商讨. 现将第(五)、(七)题原题内容及参考解答摘录如下: (五)小华在假期探望外祖母,他乘坐火车时发现,每经过铁轨接头处,车身都要振动一次,他还发现,火车进山洞前的一瞬间要鸣笛一次,小华恰好坐车尾,从听到笛声到车尾出洞,小华共数出84次车身振动,所用的时间1分45秒,若车身长175 m,每节铁轨长12.5m,山洞的长度是多少?当时火车的速度是多少?(设火车一直匀速直线行驶,声音在空…  相似文献   

7.
曾经因为能够在课堂教学中,针对课堂学习中的每一个环节和问题,让学生在我的牵引下,达到了符合要求的答案而沾沾自喜;也曾经在教育中能够让学生言听计从而欢欣鼓舞,并自以为这就是所谓的“循循善诱”。为了让学生“少走弯路”,有许多认真负责的老师在备课时,对学生可能产生的问题早予以详尽的准备,定出“标准”来,步步相接,环环相扣,力求“讲深讲透”。老师十分注重有条不紊地诱导推理、演算和精确的解答,“越俎代庖”地为学生将知识“咀嚼”好,像喂饭一样地喂给他们,学生惟一要做的就是顺着老师的思路“吞下”知识。学生跟着…  相似文献   

8.
在一次教学沙龙研讨活动中,一位教师提出学生在完成“100千克黄豆可以榨油39千克,平均每千克黄豆榨油多少千克?榨1千克油要多少千克黄豆?”这类问题时错误率较高,有的学生不管怎么强调总是出错,在教学中该如何处理?此言一出,顿时引起所有在场教师的共鸣。大家纷纷就这一现象发表自己的见解:许多教师介绍了自己在教学中处理这类题的方法:加强学生对算理的理解;榨出的油算出来一定要比黄豆少;对一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可以采用强化训练:看到“每千克黄豆”时黄豆的数量就是除数……然而,一位教师介绍说针对该题采用了大量的强化训练,努力使本班学生个个能正确解答,但是最终测试时还是有几个学生出错了。  相似文献   

9.
开心一刻     
皇后的自称老师:“小青,皇帝的自称是什么?”小青:“是寡人。”他站起来毫不犹豫地回答。老师:“那么皇后呢?”小青:“皇后,是,皇后……”他想了好久,突然,灵机一动,回答道:“皇后的自称是寡妇。”直接数学课,教师在指导学生解答应用题。师:“学校买粉笔用了60元,每盒粉笔2元,学校买了多少盒粉笔?”生:“30盒。”师:“这30盒粉笔是怎样来的呢?”(想引导学生列式)生:(大声地)“买来的!”自习课甲:你们班里有多少人上自习课?乙:加上老师一共31人。甲:就是说,老师不在时是30人了?乙:不,老师不在…  相似文献   

10.
4.从孩子的学习实际出发。 什么是学习的实际呢?就是自己要知道孩子应该学习哪些知识和能力;在这个月的学习计划中要接受和“消化”多少知识;要着重培养孩子的哪些能力,包括了解孩子拥有的时间多少,孩子能有多少确实可用的学习时间,常规学习时间可以安排多少,自由学习时间可以安排多少;知道孩子在学习上哪方面欠缺;孩子在学习上欠的“债”有哪些。  相似文献   

11.
这是一道思维拓展题.因为蕾堂课的内容是“两数相差多少的实际问题”.所以图片上的问题很快就解答出来了。我继续提问:“根据这幅图上的教量,你还能提出怎样的问题呢?”全班学生都把小手高高地举了起来,学生袁心怡说:“一只篮球比一只皮球贵多少元?”并说出正确的算式和答案.我表扬了她,奖了一颗智慧星给她以示鼓励。其他学生更起劲了.纷纷要求举手发言。学生杨致逸说:“一只篮球比一只排球责多少元?”我肯定了他们的发言。  相似文献   

12.
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知识掌握情况,采用“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一题多用”等方法,有目的、有重点地设计基本训练,有助于学生开拓思路,活跃思维,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下面就此谈一谈我的几台做法。一、一场多变“一题多变”就是对基本题添补或变换条件、问题,或者改变它的叙述方式,然后进行解答、分析、比较等的统习。1、条件不变,问题变。如“小朋友拍皮球。小红拍38下,小军拍的是小红的3培少6下,小军拍了多少下?”一题,可先将问题改为“小军比小红多拍几下?”“小红比小军少拍几下…  相似文献   

13.
余秀丰 《学子》2004,(12):39-39
背诵课文是语文教学的教学手段,是学生掌握知识,积累知识的法宝。有一则外国谚语说得好:“能背诵多少书籍,就能获得多少知识”。但不少学生一提背书就“头疼“,对背书产生畏惧心理。那么,教师应如何树立学生背书的信心,解除他们背书的畏惧心理呢?笔者认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示范背诵是提高学生兴趣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一、问题的提出 习题巩固是学习的基本方法,但在大部分学生心中,完成作业就是完成任务,常有学生存在“做好作业就是学习好了”的意识和行为;也有学生一拿到题目,马上“一挥而就”迅速做好解答.调查发现,很多学生只会做一题而不能举一反三.著名数学教学家G·波利亚在《怎样解题》这样写道:“通过回顾完成的解答,通过重新考虑与重新检查这个结果和得出这一结果的路子,学生可以巩固他们的知识和发展他们的解题能力.”这段话直观体现了解题后再思考的教学价值.[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杰出的科学家牛顿,曾提出过一个耐人寻味的“牛吃草”数学问题:“一堆草可供10头牛吃3天,能供6头牛吃几天?”这道题当然很简单,同学们一看就可算出来。但是,如果将“一堆草”换成“一片正在生长的草地”,问题就不那么简单了。因为草的数量在不断变化,像这类总的数量在不断均匀变化的数学问题,就是数学应用题中的“牛吃草”问题。怎样求解“牛吃草”问题呢?解答这类题型的关键是什么呢?简单来说,就是要我们想方设法从变量中寻找到不变的量。草地上原有的草是不变的,新长出的草虽然总量在变化,但因为是匀速生长,所以每天新…  相似文献   

16.
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数学家华罗庚曾经倡导学生“要学会自学”,他指出:“任何一个人如果养成自修的习惯,都是终身受用不尽的。”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长期的重要目标。那么,什么是数学自学能力呢?数学自学能力是在具有一定的数学基础与技能的前提下,通过自学数学教材等发展起来的一种独立获取数学知识、技能的能力;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生自己阅读数学课本或有关的参考书、资料。深入理解和领会其精神实质,解答相应的练习或问题等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笔者在培养学生数学自学能力方面做了如下探索:  相似文献   

17.
有些应用题的设计比较灵活,看上去解题方法很“曲折”,其实只要找到恰当的方法,做起来十分简单。在解答这类应用题时,一定要深入理解题意,结合实际,排除干扰,找到解答的关键,形成完整、简便的解题思路再进行解答。[例1]王奶奶喂养的一只母鸡,每天能产1个蛋。她现在有20个鸡蛋,如果她每天吃2个,最多可连续吃多少天?分析:当同学们看到此题时,马上有同学举手回答说:“15天”。我问:“你是怎样想的?”他说:“20个鸡蛋每天吃2个可吃10天,10天又产10个鸡蛋,又可吃5天,所以可吃15天。”有的同学说:“不…  相似文献   

18.
(本册在学习两步计算应用题的基础上,开始学习解答比较容易的三步计算应用题,使应用题教学开始实现第二次“飞跃”(一步到两步是第一次飞跃)。在教学中,应加强对比,促进知识的内化。) 一、复习铺垫,导入新课 1.说出求下列问题需要知道哪些条件及数量关系式:①三年级一共有多少人?②三年级平均每班有多少人?③三年级和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2.出示准备题: ①新镇小学三年级有160人,四年级有114人,三年级和四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师:小结板书:160+114=274(人),[三年级的人数]+[四年级的人数]=…  相似文献   

19.
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学知”与“学做”总是密不可分的,学习完新知识以后,往往必须通过“学做”去验证.可是在这个“做”的过程中,往往伴随着许多的问题,而我们经常听到:学生反映在“学知”时看似已经掌握的知识,但到自己解题时,总感到困难重重,元从人手;有时,在考完试或者讲解完一道题后,常常看到学生拍脑袋:“唉,这么简单!我怎么就想不到呢?”事实上,有不少问题的解答,学生发生困难,并不是因为这些问题的解答太难或是其知识面上的缺失,而是在解题中缺乏自信心、不怕失败、百折不挠的心理品质.这种心理品质的缺失,  相似文献   

20.
他是一个内向胆小且学习基础薄弱的男孩。与他相处了大半学期,我从未见过他举手发言。问其缘由,他怯怯地说:“我怕说错了同学笑话我。”我问:“别的同学不也有说错的吗?有没有人笑话他们呢?”他羞涩地笑笑,沉默不语。“以后要大胆地举手发言哦!”他点点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