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韩南教授     
韩南(Patrick anan)教授是我在哈佛大学的同事.也是美国汉学界我最敬仰的学者。他的本行是古典小说.而我的专业是现代文学.本来该是“隔行如隔山”.然而我和他的学术关系却特别密切.最近这两年在哈佛.甚至每隔一两个礼拜必聚会一次。共进午餐.我藉此也向他请教学问。去年(2002年)秋季,我开了一门晚清翻译小说的研究生讨论课。他竞主动前来旁听.于是我邀他主持几场讨论:从林琴南的《茶花女》到《茄茵小传》,从《昕夕闲谈》到福尔摩斯,他如数家珍.而且逐字逐句地推敲对照.使我这个粗枝大叶见林不见树的“学者”不胜汗颜.  相似文献   

2.
情牵两岸     
文剑 《新闻天地》2005,(6):12-14
18岁那年,王德举告别新婚不久的妻子,后来流落到台湾。凄风苦雨中,听闻亲人已逝.眼见回乡无望,他在台湾岛上重新组成家庭:1985年,当他独自再回故乡时.方知分离近40年的发妻仍在守候着他,他毅然选择留了下来。  相似文献   

3.
李家宝     
李家宝是只白面白腹灰狸背的吊睛小猫.之所以有名有姓,是因为他来自妹妹的好朋友李家,家宝是妹妹给取的名儿.由于身份别于街头流浪到家里的野猫狗.便都连名带姓叫唤他。  相似文献   

4.
胡荧 《新闻天地》2011,(11):32-33
从风华正茂到花甲之年.从赵日可更名为申长城.在漫长的39年里,他履行承诺守护着一段亲情。 在老母亲失去独子承受着剜心之痛时.是他挺身而出.承接着一个家的责任:当老人家生病住院时.是他在病床前衣不解带地照顾:当老人家提出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时.他又义不容辞地陪同母亲前往……9月9日.在接受本刊记者的采访时,他表示:现在他最大的心愿就是能让老母亲安享晚年。  相似文献   

5.
刘元文 《新闻世界》2007,(12):33-34
在他公司的墙上,挂着一幅新华社记者送给他的黑白照片.拍的是一位国家领导人出访俄罗斯时,其他国家领导人到机场送行。这张照片曾登在《人民日报》头版。照片里.站在这些国家领导人身后戴着墨镜的那个人.就是他——  相似文献   

6.
《新闻世界》2005,(2):18-20
李鹏退休后.虽然很少受到外界关注.但生活仍然充实,他曾经到湖北三峡和浙江杭州等地,在杭州还巧遇正在度假的香港特首董建华,李鹏显然对三峡情有独钟.据日本媒体报道,2004年10月下旬.李鹏与前来访问的日本前众院议长绵贯民辅会谈时表示,他“正在写回忆录。卸任后终于有时间做自己的事了,”他计划以日记的形式分成几本完成。  相似文献   

7.
方永(化名)绰号叫“小孩”,四岁上小学一年级.十五岁就从安徽考入了北京一所高校.同班同学一般要比他大三到四岁。大学毕业后,方水曾经在北京一个营销顾问公司做市场调查.包吃住,一个月1000多块钱的工资.他只干了几个月就辞职了,预备全心考研。不巧考研前吃药过敏.没能参加考试,不得不回到了安徽家乡的小县城。不过他没回家住.而是问父母要钱,租了一个两百块钱的房子,母亲经常过去给他做饭。  相似文献   

8.
“文革”中入伍后,他在部队做炊事员。一次,一位在广播室做广播员的同学没有稿子.就对他说:你的作文分数最高,帮我写个新闻吧。他很爽快地答应了.也很认真地写出了稿子。这篇稿子播出来之后.团里的政治宣传股长就伺,这篇稿子的作者是谁呀?人家告诉他,是三连一个炊事员。宣传股长很惊讶,就跑到炊事班跟他说:你不要当炊事员了,今天晚上就打背包到团里,给我写文章去。就这样,他这一辈子跟新闻结下了缘。现在.他在解放军报社任副总编辑.高级记者,  相似文献   

9.
《新闻天地》2010,(7):29-35
董浩云是“世界七大船王”之一,他完全是靠自己的能力和兴趣起家的。他从40年代踏入航运界.到1982年4月15日去世.一手创立的“东方海外”航运事业.已在国际航运界占有重要地位.他拥有一支强大的船队.共有150多艘巨轮.总吨位超过1100万吨。几十年来,董浩云在开创中国民营航运业.建立家族航运业王国的艰辛过程中.在世界上名声显赫。  相似文献   

10.
本刊讯从事新闻报道ZO年的大连人民广播电台记者王水海如今成为被报道的对象。“优秀新闻工作者王永海事迹报告会”5月14日在中共辽宁省委党校礼堂举行。在报告会上,人们深深为他的敬业精神所感染。王永海1968年到大连人民广播电台当记者,写的新闻报道数量多.质量好。从1984年到1996年,共发稿6000多篇。他分工跑建设战线,及时地把改革和建设的信息传递给受众。1984年,他住在大连开发区的简易房里.发了20多篇反映开发区创办动报道;1987年,由于他深入大连市第一座城市立交桥建设工地采访.报道成绩优异。被桥梁建设者记了一功。他没…  相似文献   

11.
寻国兵 《出版参考》2006,(10):28-29
1969年7月.鲁冠球带领6名农民,集资4000元,接手宁围公社农机厂。之后的30年.他呕心沥血.把事业搞大、搞大、再搞大,从铁匠铺到万向节厂.再到万向节总厂.最后到万向集团.企业易名10次.最终成为全国乡镇企业第一家、国家一级企业、国家520户重点企业和国务院120家试点企业集团之一。2001年,企业实现营业收入86.36亿元,利润7.06亿元.出口创汇1.78亿美元.  相似文献   

12.
电视节目主持人是栏目的门面人物,是电视节目能否赢得观众的重要因素。他们直接与观众见面,进行交流,传递信息.观众是如何看待主持人的?主持人在他们心目中的形象如何?从观众对主持人的褒贬,可见一斑.1.主持人应以平常心出现在观众面前.节目主持人的定位,现在理论界众说纷法,但不管争论如何激烈,主持人是新闻工作者,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他小到代表着他所主持的节目,大到代表着电视台,甚至是党或政府.所以主持人是一个公众形象,因此,必须很好地注意主持节目时的形象定位.可是,有的主持人没有注意到这一点,而是自传“…  相似文献   

13.
弯腰的尊严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一个挪威青年来到巴黎.报考巴黎音乐学院,但没有考取。身无分文的他,只好到街头卖唱。其实,他并不“唱”,只是拉起提琴。一曲又一曲动听的曲调,吸引了许多行人驻足聆听。曲终,人们纷纷往琴盒里放钱。  相似文献   

14.
去年4月,我采访某旅旅长常泽春时,思想受到震撼。常旅长是从基层一级级干上来的指挥员,10年前我认识他时他是营长,长得黑黑的,粗壮高大,化程度不高.典型的基层带兵人。当时没有发现他有什么过人之处。10年后再见他,却让我刮目相看。他随身不离的包里有三样东西: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录音笔。到哪儿开会他都把笔记本打开,别人讲话时,有价值就记在电脑里,让他讲话时.电脑里各种需要用的信息和资料,供他使用调遣。  相似文献   

15.
余玮 《新闻世界》2008,(3):38-38
从一名自学成才的赤脚医生,到血液病治疗研究领域响当当的专家。再到中科院当年最年轻的院士.2007年6月29日,陈竺又作为第一个无党派人士当选为国家卫生部部长。他和他的妻子可谓一对事业型夫妇。  相似文献   

16.
有这样一个故事:讲的是有个手艺闻名四乡的木匠师傅.为将自己的手艺传给后人.从不带徒的他准备收徒传艺。干手艺需每天走村串巷,到不同的人家谋活计.看不同主人的脸色挣饭吃。这天。他带着第一个徒弟来到一户人家做手艺.主人非常客气,每餐好酒好莱招待.结果这个徒弟把不住自己而贪杯.误工又误活.师傅没几天便辞了他,接着.木匠师傅又收了第二个徒弟。  相似文献   

17.
冯根胜 《新闻记者》2006,(11):40-41
浙江金华日报社曾遇到过这样一件事:来自湖北省孝感市一个名叫詹望林的中年人.到报社投诉说,他拿了一件西服去金华国贸宾馆洗农部干洗。两天后取衣服时,发现冼好的西服上有一条5厘米的刀割口子。据詹说.他送洗的衣服是日本旧西装,价值1700元。他为赔偿问题多次与宾馆交涉.但对方总说查查看,至今没给个说法。  相似文献   

18.
记者是令人羡慕的字眼,他在许多人的眼里是光彩荣耀的.甚至是神圣的。大到高端访问,小到老百姓的故事.无处不展现记者的身影、笔墨和风采。记者这个职业对许多人来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相似文献   

19.
刘心武 《档案天地》2009,(8):59-61,47
2009年3月29日.我的私人助手鄂力接到手机短信.是周汝昌老前辈的儿子周建发送给他的,鄂力立即抄录到纸上,第二天送来给我看。  相似文献   

20.
60年前,1945年7月,黄炎培等7位国民参政员应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的邀请到延安考察参观。几天的参观考察.黄炎培看到延安的干部和群众关系融洽,人们气色红润,精神振作.一片祥和景象。他亲身感受到的延安浓浓的民主和平等的气氛,使他感触良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