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绿色”的外部环境通览全文,每一处均是绿意盎然。先是山因小屋而灵动,小屋因树而有点缀。纯绿色的无花树,围笼着小屋,“为小屋布置了一个美妙的绿的背景”,一棵高过屋顶的大树,细而密的树叶伸展在小屋的上面,小屋在树阴的笼罩之下,显得“含蓄而又有风度”;其次是小屋的领土,因为是在山脊之上,土地面积受到限制,但只要“我”愿意,“足以举目千里,足以俯仰天地,左顾有山外青山,右盼有绿野阡陌”,在这里,心灵散步无忌讳,眼睛旅行可直视;然后是小屋的花园,有形的围墙围住的是凡间普通的自然之花,但“我”的心灵与天空相呼应,让人觉得呼吸…  相似文献   

2.
我想一个人住。真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在领到身份证的那天,出去租一间小屋,一个人住──一个人住一间小屋。小屋离爸妈的家要有一小时的路程,不远不近一小时,他们既不会三天两头来“慰问”我,又能让我在想家的夜晚回去一趟。“一小时”是一段完美的距离。爸妈不需要有小屋的钥匙,他们懂得趁我不在家的时候来一次突击大搜索,这样会让我伤心的;但我还是很乐意看到小屋的门上打着这样一张纸条:婷婷,回家吃顿饭吧,家里人想你!这样源于关爱和信任的亲情是最能让我心动的。因为这份难得的信任,小屋里独住的我会学乖。我会带着漂亮的成…  相似文献   

3.
一、以山映衬小屋的玲珑美文章一起笔便绘出:“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作者堪称是一位丹青高手,先着笔于小屋的依托背景:山多么像美人的一叶柳眉,那么柔和清新,那么妩媚可人。于是缀上了一座小屋———“我的小屋玲珑地立于山脊一个柔和的角度上”。犹如琴弦上跃出的一个动听的音符,广袤的海面上微风皱起的波韵,作家视听互应,色声交感,动静结合地描绘出了小屋的玲珑之美。二、以树映衬小屋的飘逸美作者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方位,借树写屋,托树言情。写树的姿势———“清健或挺拔,苗条或婀娜”;写树的动态———“轻轻…  相似文献   

4.
文章贵在有情。“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方为绝妙佳文。《我的空中楼阁》就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佳作,行文如行云流水,“十分清新,十分自然”,耐人寻味。小屋是“我”的空中楼阁。为了抒发对这空中楼阁独特的情思,文章从不同的角度对小屋进行了细腻的描绘:山如眉黛,小屋是一件艺术品,点缀了山,象风帆,象飞雁,给山带来了“灵动的色彩”,带来了“一点生气,一点情调”;“树点缀了小屋”,大自然的恩赐,为小屋布置了“一个美妙的绿的背景”,一棵大树又“使小屋显得含蓄而有风度”。小屋象鸟蝶“憩于枝头,轻灵而自由”;“领空”虽小,却“足以举目千里,足以俯仰天地”;有围墙的花和无围墙的花把小屋装点成一个绚烂的大花  相似文献   

5.
城市下的蛋     
《小学科学》2011,(3):22-23
有一个叫戴海飞的人。他想在大城市里拥有一间自己的房子,它不妊太大,能遮风进雨就行。于是.他行动起来.用竹子等材料造出一座“蛋形”小屋,作为自己在城市里的家。“蛋形”小屋两米来高,“蛋壳”上有一个椭圆形的小门。  相似文献   

6.
今天,我“大战了一场”。但和我战斗的却不是人,而是可恨的苍蝇。 我放学回到家里,放下书包刚想写作业,忽然听到一阵“嗡嗡”、“嗡嗡”的声音。我竖起耳朵听了听,原来声音是从小屋里发出来的。我蹑手蹑脚地走进小屋,仔细一看,噢,原来是两只可恨的小苍蝇正在屋子里肆意地叫嚣。  相似文献   

7.
人们通常认为,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独立生活的向往,但在我看来,在这里面还隐含着对现代文明将自然与人分离的批判。试想,一间仅有蓝的墙、白的窗,连画也没挂的小屋,何以一到作者的笔下,就那么令人心驰神往呢?就因为作者将小屋放在一个几乎超脱尘世的大自然的背景下,特意让小屋踞于“高高的山坡上”,强调“山路和山坡不便于行车”,远离“人境”。那里没有工业废物,没有名利角逐,没有权势倾轧……而现实生活中这一切又几乎无时无刻不存在,它们招人厌弃,却谁也摆脱不了!这,也许正是作者产生“向往”的根源。因为无论中国…  相似文献   

8.
鱼儿的快乐是一汪清泉,小鸟的快乐是一方蓝天,武汉实验外国语学校小学部队员们的快乐是什么?瞧,是“阳光小屋”里一张张灿烂的笑脸。“阳光小屋”是大队辅导员陈茹老师和孩子们最爱去的地方。在这间30平米的小屋  相似文献   

9.
人类的退化     
“啊——”一阵惊天动地的叫声打破了夜晚的寂静。这叫声是从一座破旧的小屋里传出的。现在已经是半夜三更,然而小屋内却闪烁着一种奇特的绿光,还不断地传出抽泣声,真让人心惊胆战。 在小屋内抽泣的人,正是8岁的男孩汤姆。他曾经是一个俊俏而可爱的男孩,而且还在2500年第三届全市作文比赛中获得过第二名的好成绩。然而。如今的他却成了一个“怪物”:长长的鼻子,大大的耳朵,绿色的身体,  相似文献   

10.
马老师: 您好!我是一名初中生的母亲。 前些日子,我们读初二的14岁的女 儿强行“霸占”了一间闲置的小屋, 并在小屋的门上贴上“告示”:早上 7:00之前父母不得入内;晚上7:30 -10:00家长不许打扰,有事请敲 门。我们对孩子的做法非常不理解, 感到孩子大了不要娘了,真的让人很 伤心。  相似文献   

11.
《我的空中楼阁》以优美的语言、丰厚的意蕴而为人称道 ,其诗化的语言将作者特有的生活情趣和小屋四周的景物完美地融为一体 ,读来让人赏心悦目。诗化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文中众多比喻的巧妙运用 ,其别致、新颖堪称这篇散文的一大亮点。文章除了运用通常的比喻形式外 ,还用到了两种非常别致的比喻方式 ,试分析如下 :一、连环喻 (或称套喻 )山如眉黛 ,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作者在把山比喻成女子描画过的眉毛之后 ,又把山中的“小屋”比喻成“眉梢的痣”。“眉黛”之喻为“痣”之喻作铺垫 ,“痣”之喻又强化了“眉黛”之喻。两个比喻使…  相似文献   

12.
<正>一、活动背景1.活动由来。新学期,幼儿注意到幼儿园的操场上工人们在建造石头小屋,其中一间已经建好了,其他小屋还在建造中。石头小屋的特殊造型引起了他们的好奇,引发了讨论。“这间屋子的门是圆形的。”“你看,它的窗户也是圆的。”“屋顶弯弯的,像彩虹,像滑滑梯。”“它的墙壁上有很多的石头。”“它是小矮人的家”……幼儿在小屋里钻来钻去,七嘴八舌地讨论着,好奇地围观工人的建造过程。  相似文献   

13.
[简析] 本文分两大部分。 (一)第一部分(1~10自然段),写小屋的位置和环境。文章开篇,大笔着墨,作者从山叙起,点出小屋的位置:“立于山脊一个柔和的角度上。”接着用三个比喻构成一组博喻说明“小屋点缀了山”,使山光水色平添异彩,生机勃发。继而着意写点缀小屋的树:写树的静  相似文献   

14.
三兄弟分工     
很久以前,数学王国里有一间不起眼的小屋,小屋里住着三个不起眼的兄弟。老大叫“吨”,老二叫“千克”,小弟叫“克”。他们有一项特殊的本领:不管什么东西,只要用手掂一掂.就能准确地判其重量。  相似文献   

15.
今天,我们去贝尔科技园秋游。阳光明媚,朵朵白云飘在天空,像飞马,像绵羊,姿态各异。到了目的地,我们先荡“旋转秋千”。我想秋千谁没玩过,没什么稀奇的。等我坐上去以后,才尝到旋转秋千的厉害,只觉得头昏目眩,仿佛快从天上掉下来。好不容易下来了,扑通一声,我坐在地上。我随着同学走进“科学小屋”。“科学小屋”里有一间“奇异小屋”。老师说,走进去,你会觉得屋子是倾斜的,会担心房子倒下来。我们半信半疑地走了进去。我一进去,就发现同学小球居然往屋顶跑。杨欢的身子不见了,只能看见一个头。真是奇妙呀!老师告诉我们:这里有特殊的设计,人…  相似文献   

16.
树婆婆新盖了一间小屋。小屋光溜溜地站在那儿,真不好看。“树婆婆,我来帮你装饰一下。”邻居马婆婆送来一车彩色墙砖。“谢谢你,我不要彩色墙砖!”树婆婆拒绝了。  相似文献   

17.
绿叶小屋     
蝈蝈搭了一座绿叶小屋。下雨了,雨点敲打着屋顶,声音真好听。小蟋蟀在雨地里一跳一跳赶路,蝈蝈招手说:“好朋友,来吧,在我的小屋里,你会听到最好的音乐。”小蟋蟀在绿叶小屋里,听着叮咚叮咚的雨声,就想起了妈妈教它怎样弹琴。纺织娘在雨地里淋得索索发抖,蝈蝈招手说:“好朋友,来吧,在我的小屋里,你会听到最喜欢的歌声。”纺织娘在绿叶小屋里,听着哗啦哗啦的雨声,就  相似文献   

18.
小山坡下,有一棵桃树。春天到了,桃树开花了,小兔、小猫、小狗、小鹿、小熊五个好朋友,一起来看桃花。“桃花好美啊,我们在桃树下安家吧?”小兔说。“好啊!”大家都欢呼起来了。小猫说:“我在桃树的东面造间小屋。”小狗说:“我在桃树的西面造间小屋。”小鹿说:“我在桃树的南面造间小屋。”  相似文献   

19.
陈童 《新作文》2011,(9):24-24
今天,我“大战了一场”。但与我战斗的却不是人,而是可恨的苍蝇。 我放学回到家里,刚想放下书包写作业,忽然听到一阵“嗡嗡嗡”的声音。我竖起耳朵听了听,原来声音是从小屋里发出来的。我蹑(niè)手蹑脚地走进小屋,仔细一看,噢,原来是两只可恨的小苍蝇正在屋子里肆(sì)意地叫嚣(xiāo)。  相似文献   

20.
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是一篇奇颖秀逸、情采飞扬、韵致风流的写景散文。作者以其独特的感受、诗一般的语言,把“我的空中楼阁”———这座平平常常、普普通通一幢山上小屋,幻化成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品。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用一幅幅图画来展示自己心爱的小屋,从不同角度、不同时间来点染小屋,描绘出小屋淡雅清丽,美妙多姿的景色,让读者如游画中,倍感艺术的审美力量。当我们欣赏这迷离缥缈的小屋时,却感到那若隐若现、姿态翩然、轻灵而又有“风度”的“空中楼阁”,完全是作者主观化、情绪化的产物,是作为审美主体形象的“再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