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中国是世界上的文明古国之一。我是杭州人,出国前毕业于浙江大学,在世界银行工作了几十年,曾为祖国的教育事业作过一些贡献。故乡,对于一个远离家乡的游子来说,既神圣又陶醉,魂牵梦系,尤其身在异国,浓浓的乡愁难以排遣。我离开祖国已超过了一个甲子,感谢《文化交流》编辑部数十年如一日,寄来杂志,给我送来极大的温暖。《文化交流》是我和祖国、家乡联系的精神纽带。每到时间,我就盼望着《文化交流》杂志的到来,拿到后欣喜万分,欢喜这本精美杂志的还有我身边  相似文献   

2.
东北亚经济一体化为该地区各国之间文化交流与合作带来了生机,并提出了新的课题。而现代社会经济与文化合作离不开外宣媒体的强力支持。东北亚各国历史文化既有相同、相联系的地方,但是也存在巨大差异。伴随经济一体化,对文化交流的需求日益增加。在此种背景下,外宣媒体应该发挥自身独特的优势,在促进和推动东北亚地区经济文化交流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正今年是《文化交流》创刊30周年。我在《文化交流》担任英文翻译已有20年。这20年里,《文化交流》从季刊变成双月刊,又变成月刊,每期的页数从40多页扩展到现在的80页。我有幸经历这些变化,感受中外文化交流的不断拓展和深入。我从事翻译工作至今,遇到很多作者、编者、读者,读到无数好文章,翻译工作中有经验,有教训,有辛苦,也颇有趣事,更有成长。所有这些,回想起来,感慨良多。那时我在张贻瑾老师指导下工作。她仔细阅读和批改每篇译稿,为英文行文流畅准确提出很多宝贵意见,手把手  相似文献   

4.
<文化交流>杂志社的编辑几次来电话,请我写一篇关于刘少奇在异国的长孙一文.现把去年夏天在莫斯科采写的文章作了一些补充和修改寄给贵刊.……  相似文献   

5.
致:中国杭州保俶路187号《文化交流》王家扬社长先生和吴尧民主编先生特以此信向你们祝贺《文化交流》1997年第3期的出版。许多年来,我一直是《文化交流》中英文双语杂志的读者。我发现1997年第3期是非常出色的一期。照片相当  相似文献   

6.
中印两国自古以来,一直是相互学习,彼此交流。几十年来,季先生对此作了大量细致认真的研究,他上承前代之余绪,下开一世之新风,独辟蹊径,发前人之未发,有不少很有历史价值的著作问世,其影响巨大。他还身体力行,做了很多有关中印文化交流的实事,他不愧为中印文化交流的使者。  相似文献   

7.
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一直是《文化交流》的一名忠实读者。十余年间,这本刊物在我面前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我通过它了解到古老中国的巨大进步,了解到中国与世界人民日益发展的友谊。说来也巧,今年是《文化交流》创办20周年,也是我所在的德国亚琛市与浙江省宁波市结为姐妹城市2  相似文献   

8.
随着经济发展,国家间经济、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在文化交流过程中,由于中西方国家、阶级层次、种族和社会性质不同,出现了文化认同形态上的差异。而民族文学创作的文化认同形态,不仅是一个民族内部文化时间积累的结果,还是世界不同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结果。本文以英美文学为参照,分析因民族信仰、国家体制、社会文化和文化发展历程的不同,造成的中西民族文学创作差异,阐述不同民族文学创作文化认同形态对民族文学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正2015年8月,刊登在《文化交流》2014年第3期头条的《绽放在宁波的国际"红牡丹"》一文,获浙江省第十六届对外传播新闻报道"金鸽奖",佳音传来,让我们回想红牡丹书画国际交流社与《文化交流》一同走过的中外文化交流岁月往事。国际友人从《文化交流》中找到了在中国的精神家园"红牡丹"创建于2012年10月,落户宁波的大学园区(鄞州区)图书馆,是一个向外籍人士传播中国书画艺术及宁波地方文化的社会公益组织,也是"宁波国际交流示范基地"。  相似文献   

10.
正我集的《中国与世界》专题邮集,伴有一段令人难忘的经历,就是与《文化交流》杂志对上了号,并结了缘。这首先因为我遇到了一位知音—时任《文化交流》杂志总编的吴尧民。他知道我的专题具有一定的世界视野,在对外传播友谊、传播中华文明、推进各国之间文化交流等方面,可以为刊物提供一些必要的稿件。这样就有我在《文化交流》话"交流"的话题,并由此与刊物有了十年翰墨情。编者巧用邮文贺万国邮联我的第一篇文字稿—《从外国  相似文献   

11.
正我与《文化交流》结缘,是在台北一位朋友家。本对文化极有兴趣的我,《文化交流》的靓丽封面,让我眼前为之一亮!它图文并茂,中英双语,发行至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具有国际影响力,呈现出恢宏气派,张扬着勃勃雄心。它,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很快,《文化交流》成为我的收藏,与《台北画刊》《文化快递》《交流》《两岸经贸》等刊物并列在我台北的书架上。每到月底,它准时寄达。打开它,读着它,我心生喜悦,备感享受!它,成为我了解外部世界的好伙伴。对它,我  相似文献   

12.
北京市从2001年以来,突破以往对外文化交流活动以演出为主要形式的局限,多次在西方主流社会举办全方位介绍北京的文化交流活动,在当地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反响。本文将通过对以往活动的简要回顾,用传播学理论着重分析探讨综艺演出——北京市对外文化交流活动的特殊传播现象, 以期对今后工作能有所借鉴与帮助。  相似文献   

13.
我以甘肃省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副会长的身份,担任中国甘肃文化交流代表团团长,于2000年6月上旬,赴匈牙利绍莫吉州和法国巴黎进行新闻文化考察交流,与法国《欧洲时报》商谈建立了甘肃窗口,并在我驻法使馆的大力  相似文献   

14.
我应故乡《文化交流》杂志之约,再次走进了我曾经来过许多次的陈芳允教授那简朴宁静的屋子。 以前我与陈老是邻居,常到他家里去坐坐。但自从我搬了家之后,六七年来很少有机会见到他。岁月流逝,几乎没有在陈教授身上脸上留下任何痕迹!他还是那样的神采奕奕,红光满面,额上数不出几条皱纹,也不见有任何老年斑,看不出已是年过八旬的长者。尤其是他的言谈,举止,步态,仍然充满着活力。于是我禁不住又一次地问他:到  相似文献   

15.
当我们翻开这一期《文化交流》杂志的时候,2015年已翩然而至。在此,我谨向关心支持《文化交流》杂志的各级领导、各界人士和广大读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并祝大家新年快乐!  相似文献   

16.
剪影     
浙江钟灵毓秀,人杰地灵,不但物质富裕,而且精神富有。近年来,到浙江来经贸洽谈、旅游观光、留学访问、文化交流的各国友人与日俱增。在这个页面里,我们采录的正是外国友人在浙江工作、学习、访问、游览及生活的几个镜头、几种表情,以此来映现多方面的中外文化交流与合作,展示丰富多彩的时代风貌。  相似文献   

17.
“莺啼燕语报新年”,2011年的新年已经来到。值此辞旧年迎新春之际,我谨向热情关心和支持《文化交流》办刊工作的各级领导、各界人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向《文化交流》的广大读者、作者朋友以及《文化交流》的办刊工作者道一声:谢谢!谢谢你们,在过去的一年中,《文化交流》因你们而精彩!  相似文献   

18.
也许是因为不久前我写过一本《曾宓评传》的缘故,《文化交流》杂志于曾宓先生在浙江博物馆举办个人画展并将展出作品捐赠给浙江省博物馆的前一天打电话给我,希望我能够就此写一篇文章。当即与曾先生联系,可是曾先生表示最好不要写。这是因为曾先生一直很低调,不想就此事来一番操作,他是真诚的。之所以还是动笔,一则因为《文化交流》杂志的编辑是我十多年前就很熟悉的老朋友,再则这是文化杂志内容的需要,我不动笔杂志照样也会刊登这方面内容的文章,何况艺术家捐赠作品给博物馆是艺林佳话,在当下这样的环境里是很需要大力弘扬的事情。3月15日,…  相似文献   

19.
《文化交流》2005,(6):11-17
中纪委原常务副书记韩天石信我高兴地拜读了贵刊,内容和文章都很好,图文并茂,印刷精美。过去对西方文化一直提倡“拿来主义”当然是对的,现在却应该提倡和进行“送出主义”,介绍和弘扬中华文化,让外国人更多地、更真实地了解中国,开展国际交流是很有意义的。贵刊当会有更大的发展,越办越好。农业部原部长陈耀邦来信(摘要)《文化交流》杂志内容很好,格调高雅,许多文章给人以激励,以享受,我是很喜欢的。每期《文化交流》寄来我都必读,为此顺表谢意。天津市原政协主席陈冰来电《文化交流》期期都好,这期(2003年第一期)尤其好。封面油画很有生活…  相似文献   

20.
正飞越"草原之路"说起来这是我第二次去巴黎作文化交流访问。不同的是,12年前的巴黎之行我是随团往返,而这次因为临时变故我成了"独行侠"。子夜时分,当宽大的波音客机从东海之滨的上海浦东国际机场昂首起飞后,就一路北上,穿越华北大地,没过几个时辰,就横贯蒙古高原,飞临巴尔喀什湖之上的万米高空。飞行信息不时显示出航线、航速和高度。我忽然意识到:如果除去从浦东北上和沿波罗的海南下首尾两段航程,这条航线基本上就是"草原丝绸之路"的路径和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