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从CR法案透视贸易技术壁垒的新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加入WTO后,国际市场对中国的开放程度增加,中国产品在国外市场的占有率在稳步增长。从贸易壁垒的发展轨迹来看,由于WTO强调关税的减让和无差别原则,各个国家和地区纷纷减少关税壁垒,转而采用技术壁垒作为限制产品进入本国市场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2.
宋翰雪  贺琳 《科教文汇》2010,(29):72-73
"社会契约论"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社会契约论"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重大的阶段。本文试从各不同时期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入手,回顾"社会契约论"的演变过程及原因,以及契约论的现代影响。  相似文献   

3.
<正> 案例一 电视连续剧《大清药王》中有这样的故事:老员工赵先生违反了同仁堂的老规矩,少东家当着众人的面批评赵先生。赵先生暂时休假在家,同仁堂的竞争对手松寿堂以双倍高薪聘请,东家亲自上门;带来酒肉和前三个月的薪水……然而,赵先生在少东家的  相似文献   

4.
5.
本文致力于讨论心理契约角度下对青年教师职业发展的影响,在国内外文献回顾的基础上,通过青年教师的特点和困境分析,从心理契约角度、从高职院校和青年教师角度出发,探讨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发展的现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诸彦含 《科技创业月刊》2007,20(11):137-137,144
企业制度经历了从古典、现代到后现代的发展演变进程,人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在这一演进过程中也逐渐从物质资本中分离出来,并经历了从"资本雇佣劳动"到"劳动占有资本"的转变过程。从人力资本的产权特性出发,探讨了在企业中如何有效地构建激励性契约。  相似文献   

7.
刘嘉毅  田银华 《软科学》2012,26(5):112-117
以显性、隐性契约为主线,建立起家族企业契约治理三环模型,基于不同显性契约与隐性契约治理强度组合构建出家族企业契约治理方格图,并演绎出九种契约治理模式;企业选用何种模式是对企业系统、家族系统与宏观环境系统诸多影响因素理性思辨后的"相机抉择",为此特绘制出一幅家族企业契约治理模式选择的逻辑导向图。研究发现,在当前中国宏观环境下,家族契约治理强度与企业成长阶段呈现倒"U"型关系;基于不同激励效果,关系契约治理强度分化为"Y"型演变路径;文化契约治理表现出二元性;组织契约与市场契约治理强度呈现单调递增性;由于隐性与显性契约各组成部分在企业成长中的力量变迁,契约治理模式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但企业成长中的契约治理模式依然遵循一定的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8.
会计契约论是最近有关会计本质的最新的理论。本文从会计契约论的角度对影响企业会计政策选择的诸多因素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9.
不同的组织有其不同类型的组织文化,而不同的组织文化对其员工心理契约有不同的影响。本文通过双S立体文化模型——即在以社交性和团结性分类基础上分成四类,即网络型、利欲型、离散型、共享型,来探讨它们在正面和负面两种状态下对员工心理契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李文 《百科知识》2001,(9):56-57
加拿大位于北美洲的北部,有着辽阔的国土和众多的民族,面积990多万平方千米,是世界第二领土大国。但就其人口而论,只有2000多万,列世界第30位左右。加拿大是世界上民族最多的国家之一,包括100多个民族成分,40多种宗教信仰。  相似文献   

11.
村域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价格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顺畅亟需科学、系统的流转价格评估体系。以农用地价值构成为理念,借助于土地使用权评估的基本方法,用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权属特性进行修正,构建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价格模型,并以沁阳市西万村为典型村域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价格应该包括经济价格、社会价格和修正价格。价格模型的应用,应甄别理论价格和实际流转费用的区分,农用地流转后经营项目没有转变,流转价格为经济价格和社会保障价格之和。农用地流转后经营项目发生转变,比如耕地改种经济作物,流转价格则是经济价格、社会价格与修正价格三者的总和。收益分配格局存在复杂性,流转收益应在国家、村集体经济组织、流出方、流入方和管理者之间合理、公平分配。  相似文献   

12.
甘杨 《科技创业月刊》2008,21(6):107-109
农村土地以承包经营的形式,赋予了农民在一定范围内使用和经营土地的自主权,但现行的农村土地立法制度和土地的传统功能不允许一般的农村土地使用权自由抵押,土地失去了其作为生产资料的经济价值。探讨了永佃权改造我国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土地征收对承包权的影响与补偿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刘灵辉  陈银蓉  成楠 《资源科学》2011,33(2):315-321
承包权是农民依法享有的承包集体土地的资格,是农民享有的一项民事权利。土地征收并不必然导致失地农民丧失集体成员身份,因此失地农民仍享有下轮集体发包土地时承包土地的资格。现行征地制度没有明确失地农民下轮参与承包集体土地的资格,也没有规定征地导致失地农民丧失承包权情况下的补偿措施,这不利于失地农民土地权利的维护,也不利于农村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本文通过建立土地征收面积(L/)与下轮集体成员人均承包地面积(S)之间的关系模型(L/-S关系函数),分析不同征地规模对失地农民承包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土地征收对失地农民承包权的影响与征地面积以及集体原耕地数量存在着密切关系,只有征地面积超过一定限度或者集体耕地压力指数本来就大于1时,失地农民丧失下轮承包集体土地的权利,否则,失地农民并不丧失承包土地的资格。根据研究结论,本文建议征地造成失地农民承包权丧失时,应对失地农民的承包权进行补偿,并将承包权与失地农民的年龄、法定承包年限等联系起来,利用年产值倍数法建立起了承包权的补偿模型.  相似文献   

14.
融资契约是现代财务契约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债务契约和股权契约.关于融资契约与剩余控制权的研究,现有许多文献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债务契约结构和股权契约结构内部剩余控制权配置情况的分析.研究表明,在债务契约和股权契约并存时,二者具有互补性,剩余控制权具有相机配置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以深市210家国有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运用典型相关分析对国有上市公司剩余控制权、剩余索取权的配置状况与企业成长绩效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传统国有上市公司中,剩余控制权、剩余索取权与成长绩效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但相关性并不十分显著,执行董事比例与企业成长绩效负相关,相对而言影响传统企业成长绩效的主要因素是剩余控制权;国有高新技术上市公司中,总经理与董事长交叉任职、管理层持股比例与企业成长绩效高度正相关,影响高新技术企业成长绩效的主要因素是剩余索取权.因此,国有传统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改革的重点在于优化董事会结构,适度减少董事会中执行董事的比例;国有高新技术上市公司治理结构改革的重点在于适当扩大企业经营者参与剩余索取权分享的比例,建立健全股权与股票期权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6.
承包商的投标报价是能否中标的关键因素,而招标文件中的工程量清单是投标报价的重要依椐,因此清单的完整与准确性极其重要。通过对当前清单编制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的分析,提出施工投标单位应在投标报价时首先对工程量清单进行分析,重点关注清单内容的完整性、工程量计算及项目特征描述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7.
田春苗 《科技创业月刊》2007,20(12):157-159
劳动关系是基本的社会关系,而劳动合同是劳动关系的载体。1995年1月1日施行的《劳动法》以法律形式正式确立了劳动合同制度。十几年过去了,国内与国际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单纯依靠《劳动法》规制劳动合同关系已显得力不从心,迫切需要制定一部专门规范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合同制度的《劳动合同法》,现《劳动合同法》已表决通过。着重探讨了《劳动法》与《劳动合同法》对劳动合同的订立与解除的不同规定。  相似文献   

18.
数字版权管理技术在强化版权人和数字内容提供商利益保护的同时,威胁和侵蚀了数字商品消费者享有的知情权、安全权、隐私权、公平交易权及合理使用权等基本权利.因此,应从技术创新和法律完善两个层面构建数字版权管理技术运行下的数字商品消费者权益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   

19.
《软科学》2014,(7)
基于20042011年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结合投资者保护机制研究终极股东控制下的过度投资问题,结果发现,两权分离度与过度投资显著正相关,终极股东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分离引发过度投资问题。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当终极股东持有较多的现金流权时,可起到投资者利益保护的作用;同时,投资者法律保护也可抑制两权分离导致的过度投资,而这一作用在国有上市公司中表现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20.
The dynamics of technology development along the technological trajectories of the Green Revolution and the Gene Revolution could be explicated by the social morphologies of modernization and globalization. The Green Revolution was shaped by the exigencies of modernization, while the Gene Revolution is being shaped by the imperatives of neo-liberal economic globalization. Innovation, development, and diffusion of technologies followed different trajectories in these two realms because of being part of different innovation systems. Considerations of private gain and profit in the form of high returns to shareholders of agro-biotech corporations of global reach, largely, determine the dynamics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the Gene Revolution. Technology transfer and local adaptive work in the Green Revolution was carried out in the international public domain with the objective of developing research capacity in post-colonial Third World agriculture to increase food production to avert hunger-led political insurrection during the Cold War. Differentiating these two trajectories is important not only due to the normative implications inherent in comparing the impacts of these two “revolutions”, but also due to the important lessons we learn about how different contexts of innovation in the same technology cluster could evolve into contrasting research policy regim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