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在传统与现代交织的20世纪前期的欧洲文坛上,斯蒂芬*茨威格这位"以德语的创作赢得了不让于英、法语作品的广泛声誉"(托马斯*曼语)的奥地利籍犹太作家,以天才的笔触,打开了人类心灵的门牖,描绘了一幅幅"人的精神受难图",一张张"形象化的心电图",表现了笔下人物畸变的精神世界.他巧妙地借鉴与运用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把对人的心灵的探索与开掘作为自己审美观照和艺术表现的主要对象.  相似文献   

2.
沈从文的小说主要的是写到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充满原始习俗的乡间人生,二是现代文明下的都市人生;他把人类病态精神看作都市文明对人性的扭曲。在他的都市题材小说中,他通过城乡对立视角中的人生体验来审视"乡下人"眼光中的现代都市人生。明显地流露出作为"乡下人"的自我主体所特有的对都市人生活方式和人生价值的强烈否定意识。展示形形色色的所谓城市精英的丑陋人性,他怀着对理想人性的执着追求痛斥这种人性的沉沦,并试图在现实与理想对比中揭示这种现象所产生的根源,体现了人类不可泯灭的对精神世界的终极追求。  相似文献   

3.
表现人性是沈从文小说创作的中心。他在小说中讴歌优美、健康、自然的人性,表达对美好人性的向往与追求,同时也体现了对边民扭曲变形人性的忧患以及对都市现代"文明人"人性沦丧的批判。作者有意让这几种人性形成对比,以"乡下人"的眼光来歌颂人性的美好,批判人性丑恶。  相似文献   

4.
沈从文先生的湘西小说,塑造的人物没有扭捏造作之态,处处彰显着真真实实的人性。他们活的胆大包天,痛快淋漓;原始生命力强劲剽悍,无拘无束。同时,作者把乡民的生活放在美丽的自然环境中去拓展,即使被扭曲的灵魂里也显现出诸如爱情、友谊、勇敢、勤劳等情感和道德美的光芒,辉耀出质朴的人性美、人情美的理想生命形态。这一切,表现了沈从文对人性理想的执著追求。  相似文献   

5.
苗族现代作家沈从文塑造了形形色色的女性形象,从这些女性形象的生活状态及对待生活的态度入手,对她们作谱系梳理,可分为纯朴的湘西少女、顽强善良的女性形象、被生活所迫的妓女形象、挣扎与反叛的女性形象、"堕落"的女性形象。这些女性形象是各种人性的"面影",透过众多女性形象的文化意蕴,映照出沈从文忧国忧民的思想,他带着忧思探寻理想的生命形态,力图重塑民族灵魂,振兴民族发展。  相似文献   

6.
林虹 《语文知识》2007,(4):30-31
沈从文小说的自然主义倾向主要表现在反对伦理道德对文学的拘囿、注重挖掘人的自然属性、展示恣肆放纵的生命形态以及毫发毕现的细节描摹等方面。这一倾向既有郁达夫小说的影响,更取决于作家所受湘西文化的濡染及其独特的人性理想,并非作家刻意追求。  相似文献   

7.
杨曙 《现代语文》2006,(4):90-92
自远古明发展至今,在人世间的万物之中,人最难了解的还是自己,当人类在用伦理和明控制自己的时候,有很多丑恶的心理仍然存在于心灵深处。但在适当时候,它又会暴露出来残害人类。伊格尔顿说:“精神分析批评可做的并不仅仅是追索生殖器官的象征:它可以使我们对学原的实际构成有某些了解,而且还可以揭示那种构成的某些意义。”精神分析是一种动力论和动机论,西方有的学认为,马克思提出了社会动力论,弗洛伊德提出了本能动力论。精神分析批评在恋母(父)情节批评、本能批评、无意识批评、压抑性批评、白日梦批评上都展示出这种动力。  相似文献   

8.
沈从文的军旅小说为世人展现了一个神奇浪漫的湘西军人世界,在这里有关好的人性,有欢乐的童年,也有血腥的死亡。呈现了其对湘西军旅生活的独特审视和对特殊生存环境下的精神反映。  相似文献   

9.
高晖 《考试周刊》2010,(49):22-23
沈从文的小说是沈从文文学成就的重要代表,沈从文在他构筑的湘西世界里,给读者呈现的是人性与大自然和谐的美景。本文阐述了沈从文多篇小说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0.
新时期中国小说通过吸收精神分析资源,对文革和十七年文学进行了现代性反思,但由于历史语境和传统注重现实关怀的思维方式的惯性,在80年代,以对现代性的呼唤为主。到了90年代,中国一定程度地实现了现代化的意识形态,但由于主流意识形态的物质化引导,小说对现代性的反思没有得到充分展开。归纳新时期小说的美学现代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悲剧性、阶段性和反复性。  相似文献   

11.
沈从以给他留下深刻烙印的湘西作为背景,在他的小说中营造了一个诗意朦胧的湘西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充满了对爱、美和生命的赞颂。他从自己熟悉的生活领域里汲取了创作的灵感,选取对自己影响较大的事物作为题材,追求语言上的简洁、含蓄、平实、朴素,以超常的恒心和毅力进行创作,并本着经济、妥帖、恰当的标准进行修改。从而构成了他小说的特色:清新、自然、朦胧、诗意。  相似文献   

12.
沈从文是中国现代文学中一位很“复杂”的作家,这与他极富魅力的孤独感有关。沈从文孤独感的生成源于他青少年时代所接受的奇特的人生教育以及民族文化传统。由孤独外化出的怀疑与否定精神左右了他一生的命运。  相似文献   

13.
沈从文"特别"的经历,形成他独特的思想和气质。因此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作家们都热心政治作品的意识形态色彩愈来愈浓时,他却回避政治和权力干预,倚仗自然神灵,专注于"人性"的研究和描写。从审视民族、地域文化出发,自觉地充当现代中国文化的批判者,为此,他在作品中建构了城乡对峙的整体结构来批判现代文明在进入中国的初始阶段所显露的全部丑陋之处。作品的背后隐伏着作者很深的悲剧感。当今社会,存在有物欲横流的一面。在那里,灵魂扭曲,道德沦丧,人性泯灭。在此情况下,研究沈从文的"人性"确实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14.
沈石溪是中国动物小说的重要开拓者之一。纵观沈石溪十余年动物小说创作,大致经历了一个篇幅上的由短到长、审美观念上由朦胧到自觉、创作手法上由粗糙到细腻的循序渐进的变化过程。他的动物小说以动物为本位,在对动物角色的选择上,有一种"强者情结"。沈石溪善于描写悲剧,同时,沈石溪的动物小说具有强烈的现代意识,这大大增加了作品的思想厚度和冲击力度。  相似文献   

15.
“生命”作为沈从文湘西小说的艺术维度之一,是解读沈从文湘西小说的突破口。“湘西生命”的精神内核是“人与自然相契”,是沈从文孜孜追求的理想的生命“常性”。这种精神浸透到了它的生命形态、命运观念、处世精神之中。具体而言,“自然性爱”、“未凿童心”、“血性强力”是湘西生命的自然形态;“死亡”与“爱情”相邻体现了湘西生命的自然抉择;在“守势”与“超脱”处世姿态中生命的“自足”、“澄静”.展现了湘西生命的人生情怀。  相似文献   

16.
不同寻常的人生际遇造就了沈从文根深蒂固的边缘心态。其独特之处在于它的双重性,即从沈从文的文学创作及其心态中可以看到,他不仅一直处于都市的边缘,而且也逐渐滑向了湘西的边缘。而与这一心态同步共生的各个时期的文学观也因此具有了相对于五四以来主流文学的鲜明的边缘性,从而带给了中国现代文学新的质素。  相似文献   

17.
从沈从文的《一封未曾付邮的信》到《边城》看其文体的变迁:从不守章法到“明净澄澈、完全成熟”的独特魅力的文体。内容的变化:从《边城》中这个寄托爱、安宁和温暖的湘西艺术世界到“现代文明”的冲击后这个湘西世界的消失。  相似文献   

18.
“希腊神庙”是沈从文理想的栖息之所,在“边缘身份”意识的导向下,沈从文完成了对“湘西生命”的展现和对“希腊神庙”建构的思考。在现代文明的渗透和自身缺陷的“共谋”下,诗化的湘西生命由“常”到“变”,沈从文开启了现代之思:重造经典,对理想的民族人格进行冥想。他把目光投向了湘西自然的生命形态。这种寻找生命之根的意识是对“现代民族国家”建构的一种想像方式。  相似文献   

19.
沈从文的文学批评是一种形式批评,立足回到文学自身.对"文字"的批评,是他形式批评的一个重要尺度.他所说的"文字"实际上是一种书面语言.他认为文字创造应该完全;"文字"运用与言语运用可以实行转化,提出以口语造"意境";"文字"与言语转化的中介就是作者的深切体验和技巧的运用.  相似文献   

20.
乔伊斯的《尤利希斯》和《芬内根的苏醒》是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影响而创作出来的文学作品。其主要影响是:意识、前意识、无意识(潜意识);梦的解释和泛性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