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隐隐何甸甸]隐隐、甸甸,都是车声。何,何等。这是人教版高三《语文》(试验修订本)《孔雀东南飞》一诗中的注释。既然“甸甸”是象声词,那么“何”怎能注为副词“何等”?副词能修饰象声词吗?实在是令人莫名其妙。把“何”解为“何等”也不切合语境。“隐隐何甸甸”这句诗紧承“出门登车去,涕落百余行。府吏马在前,新妇车在后”几句,而“何等”意为“用感叹的语气表示不同寻常”(见《现代汉语词典》),它在诗中只会起到表现车声很响的作用,造成热烈欢快的气氛,这显然与上文描写的焦仲卿和刘兰芝泪别的情景不协调。  相似文献   

2.
王实甫《西厢记》中有一段广为传诵的曲词:“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一般认为“碧云天,黄花地”是由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脱化而来。王实甫为什么要把“黄叶地”改为“黄花地”呢?仅仅是为了避免抄袭之嫌吗?笔认为并非如此。  相似文献   

3.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颈联:“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有学生认为从全诗的基调来看,若把“丛菊”改写成“残菊”似乎更符合当时的背景与作者的心情。  相似文献   

4.
对杜甫《春望》一诗中的名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有的教科书或唐诗赏析的文章多从语法学的角度阐释它,认为由于诗歌语言在语法结构上有其独特性,故这两句诗应是省略了主语,“溅泪”“惊心”的主体应是作者而不应是花鸟(参见蔡仪主编《文学溉论》);也有的从社会学的“反映论”角度认为,诗人  相似文献   

5.
“恰恰”辨     
《古诗三首》之一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六年制小语课本第10册第3课)是一首意味隽永的诗篇。其中“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是典型的工对。“恰恰”一词,教材和教参书训为“黄莺的叫声”,值得商榷。对“恰恰”的词义理解是有分歧。查阅新版和旧版《辞海》的诠释便不一样。旧版《辞海》释为“适逢其时之谓”;而新版《辞海》却注为“形容声音的和谐”,现在的诸多选本也是这样解释的。笔者考究,觉得还是旧版《辞海》的诠释合乎诗情,理由如下:一是从历来对“恰恰”的用法看。古典诗歌里用“恰恰”来形容莺声或一般鸟声是…  相似文献   

6.
清代的毛奇龄有一首题为《览镜词》的诗:“渐觉铅华尽,谁为憔悴新?与余同下泪,只有镜中人。”老实说,这首诗题材未免陈旧了些,那思妇仍旧是古典的思妇,是从《诗经》中走来的洗却铅华、顾影自怜的思  相似文献   

7.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是《红楼梦》卷首交代《石头记》的缘起后,作者含着血和泪题写的一首意味深长的诗句。从《红楼梦》问世以来,围绕着“谁解其中味”,一直进行着激烈的斗争。这个斗争从来就不单纯是一个学术问题,而是阶级斗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一个反映。一九七二年八月,白骨精江青,同某外国女“作家”关于《红楼梦》的谈话,一九七六年八、九  相似文献   

8.
文非 《语文知识》2001,(6):18-19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之六有句: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其中的“恰恰”一词,马茂元《唐诗选》、新版《辞海》都解为状鸟鸣声的象声词。但对鸟鸣声的解释,前人早有疑议。清翁方纲《石洲诗话》卷一:“杜诗‘自在娇莺恰恰啼’,今解‘恰恰’为鸣声矣。然王绩诗:  相似文献   

9.
晋瑶  朱红群 《红领巾》2009,(1):I0004-I0005
“该死的时尚.让我心在痛。泪在流……”这是我从《该死的温柔》这首歌中借鉴而来的。就是因为该死的时尚.害得我吃了一根苦苦的“棒棒糖”、一顿无味的“笋子炒肉”。我恨死它了。  相似文献   

10.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这位泪满青衫的司马就是诗人白居易,他在《琵琶行》里,描写他听了琵琶女的演奏,很受感动,又听了她叙说身世,感到“同是天涯沦落人”,就情不自禁地倾诉了自己谪居浔阳的凄苦,请她再弹一曲。琵琶女促弦重弹,调极凄清,满座掩泣。诗人更是辛酸,泪水把青衫都沾湿了。为什么一曲琵琶,一段自叙能引起诗人的如此感伤呢?这就是文艺欣赏中常说的“共鸣”。产生共鸣的条件之一就是欣赏者与欣赏对象所  相似文献   

11.
《为了忘却的记念》课后思考题 ,要求学生举出课文中的有关语句来印证和理解“惯于长夜过春时”这首七律诗的一些内容。其中该诗颔联“梦里依稀慈母泪 ,城头变幻大王旗”中的“慈母泪” ,教学参考书认为是和文中“不几天 ,即听得外面纷纷传我被捕 ,或是被杀了”“连母亲在北京也急得生病了”相照应。如果单从这两句来印证理解的话 ,“慈母泪”显然是指作者母亲因担忧作者当时的险恶处境而落泪 ,这样理解固然是有道理的。因为鲁迅 1 93 1年 4月 2日在《致李秉中》信中对此有一段说明 :“上月中旬 ,此间捕青年数十人 ,其中之一是我学生 (或云…  相似文献   

12.
男儿有泪不轻弹,不到伤心处不落泪。《背影》中作者通过不同的时间、地点、环境、心态,四次写到“我”的“泪”,四次写到父亲的“背影”,使文章产生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一、悲伤的泪眼中见一个坚强的父亲第一次写“我”落泪是在文章的第2段。“我”奔丧回家,“到徐州见到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到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这“泪”是悲伤的泪。眼见父亲失业、祖母去世,家境惨淡,不觉悲从中来。这“泪”为文章渲染了暗淡的气氛,悲凉的环境,“父  相似文献   

13.
屈原在《天问》这首诗的开头,就大大地写了一个“曰”字:“曰:遂古之初,谁传道之?……”这开头的“曰”字,是什么意思?王逸在《楚辞章句》中,对这个“曰”字没有注释。按照训诂惯例,凡是第一次出现的字,都应该注释。那末王逸为什么不注释这个“曰”字呢? 一种可能是:王逸看到的《天问》原本开头就没有这个“曰”字,所以他不注释。就是说,现在《天问》开头的这个  相似文献   

14.
初中语文课本中杜甫七绝诗《江畔独步寻花》之六:“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最后一句中“恰恰”二字,历来注家纷争,分歧颇多。概括起来,大致有四:其一以宋代朱翌为代表。他在《猗觉寮杂记》中依《广韵》将“恰恰”训释为“用心”,“恰恰啼”便是“用心啼”。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注云“恰恰啼,犹言着意啼”,  相似文献   

15.
师:北宋大诗人苏轼说过:“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在这篇文章中,李密是怎样陈说他尽孝道的呢?  相似文献   

16.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应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我认为,语文老师通过语文课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尤为重要。我是这样利用语文课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的。第一,通过阅读教学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情感上的,陶初中课本上,有很多优秀的文章,每一篇都能挖掘出积极、向上的思想内容对学生进行情感上的,陶。如,学到布封的《莺》这课,在讨论了莺的特点之后,我提出一个问题“:既然莺这么可爱,作者为什么要写莺不好看的外表,这是否影响人们对它的喜爱呢?”学…  相似文献   

17.
一、珍珠何在《泪珠与珍珠》中泪珠是具体的实实在在的事物,它在文中的作用显而易见。文章从头至尾,引了许多名言和诗句,所有这些无不与泪有关;然后直接写了几种眼泪。所以标题中有泪自然是在情理之中的。但文章中却只有一次写到珍珠,即牡蛎分泌液体形成了珍珠。但稍加思索就会发现这儿的“珍珠”肯定不是标题中“珍珠”。那么标题中的“珍珠”究竟何在呢。文章结尾说基督徒因耶稣滴血而死而感激得涕泪交流,又说这是最最纯洁真挚的。是呀,这样的泪是何其纯洁何其真挚又何其珍贵  相似文献   

18.
九义教材小语第十册第三课有杜甫诗《江畔独步寻花》,其中一句是“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恰恰”,教材下注黄莺的叫声,笔者略呈异议,与同行们探讨。  相似文献   

19.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说:“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陈情表》一直被当作一篇情感类文章来教,但阅读《陈情表》如果从“智”入手,体悟的空间会更宽,教学《陈情表》如果从“智”入手,教学流程会更顺畅。  相似文献   

20.
鲁迅在《拿来主义》一文中讲“拿来主义”之前先谈“送去主义”。关于“送去主义”牵涉到的一些内容,教科书作了几条注释,教参以及别的一些材料则解释“送去主义”为卖国媚外的行径。对“送去主义”的问题究竟应作何认识?很值得探讨。一、鲁迅先生在写《拿来主义》一文时提到所谓“送去主义”,无疑是应用了作者在几天以前所写的《谁在没落?》一文中的材料。所以《谁在没落?》一文作为《拿来主义》的背景材料,我们有必要作比较全面的了解。这篇文章引了1934年5月28日《大晚报》的一条新闻,作者辛辣地讽刺了《大晚报》这条新闻的撰写者所表现出来的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