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德习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道德习惯是指在一定社会中,经过长期的民族传统和文化的熏染而形成的特定的道德风尚,是一种约定俗成的对社会中的群体和个人具有约束力的行为方式,我们也称之为道德习俗、道德常规或群体道德习惯;所谓狭义的道德习惯也可称之为个体道德习惯。是指社会道德习俗的个体化.是个体在道德实践中经过反复持久的练习而形成的稳固的心理定势和道德行为方式。”本文主要从狭义的道德习惯出发,探讨初中生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问题。  相似文献   

2.
礼仪道德是由意识、行为和习惯所形成的系统。礼仪道德意识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对礼仪道德的认识及情感、信念,礼仪道德行为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践行礼仪道德的行为,礼仪道德习惯是指在礼仪道德意识和礼仪道德行为成为共同意识和个体行为的基础上所形成的秩序。三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了礼仪道德的有机结构。  相似文献   

3.
习俗作为世代沿袭逐渐积累起来的社会生活文化事象,反映了某一群体共同拥有的行为模式与价值观念。习俗与道德具有同源性,它具有天然的道德特性,与儿童道德成长有着密切联系。习俗在其形成、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中不断通过伦理道德精神熏陶、群体情感浸润以及行为规范约束,促进个体道德认知发展、道德情感丰润与道德行为习惯养成。同时,人们也要认识到,习俗不同于道德,良俗才具有育人价值。学校需要引导儿童对习俗进行理性审思,辨风正俗,充分挖掘习俗性道德资源,依托日常教学与开发特色习俗课程,围绕传统文化开展习俗德育活动,引导儿童广泛参与社会习俗活动,构建习俗育人体系来促进儿童道德成长。  相似文献   

4.
石杰 《中学理科》2007,(8):101-102
一、目前初中生品德的现状 初中生品德发展的关键期和他们依据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是密不可分的.初中生的品德包括他们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习惯等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心理成分.其中,道德行为是品德的客观内容和外部表现.当道德行为在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道德习惯时,就表现为初中生的品德.[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锐眼 灼见     
《人民教育》2020,(5):9-9
道德冲突是指个体或群体因道德情感或道德行为的不一致而产生的矛盾。这些矛盾是个体内部产生的观点碰撞、情感冲突,也包括外显行为实践的差异……适当的道德冲突情境有助于儿童明确道德概念、增强道德判断和道德抉择能力。  相似文献   

6.
"道德银行"是储蓄学生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银行。参照银行储蓄运作的形式,学生在学校、社会和家庭中所显现出的良好道德行为习惯,将被奖励兑换为一定的道德币,存入到各自的"道德银行"账户;如发现有不良的道德行为习惯,将从自己的账户中扣减一定的道德币。其目的意义在于通过这一活动进一步彰显学校德育工作的实践性、真实性、人本性以及对学生的发展性评价,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相似文献   

7.
陈宣 《教学与管理》2012,(18):68-69
一、道德人格概述所谓道德人格是伦理学视野下的人格,是指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个体基于一定的生理和心理素质,在一定的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行为倾向和生活态度。道德人格是个体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习惯等五要  相似文献   

8.
鲍国利  郭鸣 《教书育人》2001,(14):35-36
个体道德和制度道德是根据机制的运作方式不同而区分得到的体系。个体道德依附于社会个体,是指依靠道德良心使一定规范转化为个体实际行为的道德运行机制,即依靠思想教育、社会舆论和文明氛围等途径,提高个体道德素质,从而形成个体道德行为的道德运行机制。和制度道德相比,个体道德在依靠力量、评价方式以及最终行为等方面具有自身的特点。就体育教学的三个任务看,进行思想品质教育是体育教学的任务之一。如何在体育教学中进行良好的道德教育是体育工作者必须研究的问题。一、个体道德在体育课中的作用由于社会生活的多样性、复杂性,…  相似文献   

9.
道德行为习惯是一个人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有利或有害于他人的社会行为 ,是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外在表现。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品德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 ,它一经形成 ,可以成为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 ;道德行为习惯会使人在新情境中产生道德行为的迁移。所以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玉不琢 ,不成器。人不学 ,不成才。”这些思想人人都明白 ,它强调的是后天教育的重要性。荀子在《劝学》中说 :干国、越国、夷族、貉族的人 ,刚生下来的时候 ,他们的啼哭声音都是一样的 ,等他们长大后 ,其风俗习惯却各不相同 ,是什…  相似文献   

10.
杜允 《教学与管理》2012,(33):41-42
从众心理指的是个体在群体压力下,在知觉、判断、信仰及行为方面表现出与群体中大多数人一致的一种心理倾向。道德发展中的从众心理就是指人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的形成和发展与社会或群体的主流模式保持一致的心理倾向[1]。学生对教师以及对学校规范的接受是一种服从,是他  相似文献   

11.
道德情感是在道德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与一定的道德评价相联系的。心理科学研究表明,学生道德品质形成的一般过程是:道德认解——道德情感——道德信念——道德行为——道德习惯——道德品质,道德情感的形成是学生道德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2.
个体品德心理发展大致经过三个阶段,即自我中心阶段、规则遵从阶段和自律实现阶段.根据品德心理发展不同阶段的特征,采用"训练-教育-交往"模式促成个体实现道德生成.个体通过训练形成道德行为习惯,借助教育固着道德信念,运用交往使道德观念走向实践,实现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最终成为有德性之人.  相似文献   

13.
结构化方式道德教学论的本体论基础考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结构化方式道德教学论以创建生动活泼而又富有成效的道德教学为主旨,主张德教学应该以培养个体自主地选择自己的生活和行动方式之基准的道德性而非具体的道德行为习惯为目标;而培养道德性,只要在道德教学中以真实的人性为基础,培养学生的价值意识即可。并且认为,如此即可培养出本人能够接受、社会也能够承认的判断基准和行动基准。道德实践也正是从这里自发地产生。  相似文献   

14.
个体品德心理发展大致经过三个阶段,自我中心阶段、规则遵从阶段和自律的实现阶段。根据品德心理发展不同阶段的特征,采用训练一教育一交往模式促成个体实现道德生成。个体通过训练形成道德行为习惯,借助教育固着道德信念,运用交往使道德观念走向实践,实现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最终成为有德性之人。  相似文献   

15.
一、培养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重要意义所谓"习惯",是指一个人在后天养成的一种自动化的动作行为倾向。习惯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在生活中形成并逐渐稳固下来的。道德行为习惯是一个人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有利或有害于他人的社会行为,是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外在表现。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是品德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它一经形成,可以成为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道德行为习惯会  相似文献   

16.
正职业道德是工作中协调个体、群体与社会的职业行为准则和规范系统。它是在特定职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往往表现为某一职业特有的道德传统和道德习惯,表现为从事某一职业的人们所特有的道德心理和道德品质。对教师而言,职业道德是在从事教育过程中形成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的总和。它的目标指向与个体的职业效率和职业成就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品德是指一个人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是一定社会的道德规范在个人思想和行动中的表现。品德,就其心理结构来说,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等几方面;就其本质来说,是处理人们利益关系问题时的表现,人们之间的利益关系只有在人际交往中才能产生和表现出来。所以,个体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也离不开人际交往。所谓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借助于言语或非言语手段而实现的相互沟通、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它既包括人与人之间信息的沟通和物质产品的交换,也包括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情感联系。儿…  相似文献   

18.
学生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学生在知情意行的发展征程中持之以恒,不断前行。道德发展需要长跑,学生的道德习惯只能在道德长跑中提升与养成。笔者以为,借鉴体育领域长跑运动的竞赛方式,施行道德长跑。以道德长跑规程的制定进一步构建层次分明的德育目标和内容体系,以学生道德长跑的过程彰显学生道德目标达成的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19.
道德信条是某一群体或某个人在某一方面信守的道德准则,分为群体道德信条和个体道德信条,是主要依靠道德主体的自律来实践的一种特殊道德规范。道德个体基于一般道德规范或群体道德信条经过道德认知、道德情感体验等环节选择并确立了个体道德信条。道德信条实践精神在道德主体完全而充分的体现,需要道德主体把道德信条内化为德性,并在一定社会伦理氛围和利益得失比较的考验中始终坚持与德性相一致的德行。  相似文献   

20.
论道德的超功利与功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任何社会道德和个体道德都是功利道德。道德的超功利性仅是指道德行为动机超乎个体外在私利的壁垒,不包括社会公利及个人精神利益。人们的道德行为动机可以是超功利的,但我们并不能由此推导出道德的本性是超功利的。道德在现实生活中存在有两种类型:道德主体必须超越个人的外在私利,遵循无偿奉献原则;道德主体的动机有合理的个人利益欲求,遵循正当利益原则。当前,出现的道德与市场经济“互斥论”的观点,理论根据之一,就是认为道德本性是超功利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