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补天》的创作理念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鲁迅将青春期的躁动与焦虑作为创造的原始动力赋予了女娲,这种创造性的运用,使《补天》成为挑战中国传统思想的拓荒之舟。  相似文献   

2.
女娲形象充满着语言和思想的张力,具有复杂意蕴。《补天》作为鲁迅《故事新编》中的第一篇,是他首次对传统文化中英雄形象进行重构的尝试。作品中的女娲形象,展现了可爱、善良、牺牲精神,反映了人们对“美好”人性的追求。但是,与她创造出的人类形象相比,作品又鲜明揭示了那些残暴、贪婪与自私的“丑恶”人性。女娲的美好与人性中的丑恶,形成了鲜明对比,蕴含着作者对美好品质的赞美与对丑恶品质的批判。《补天》呈现的矛盾人物形象,恰是鲁迅当时人生经历和心境的体现,折射了当时社会现实,反映了作家对社会和人性的深刻洞察和细心剖示。  相似文献   

3.
鲁迅小说《补天》,将弗洛依德精神分析学说引进创作领域,用以解释“人的创造”,其艺术想象基本上是按“力必多”(本我)的转移、升华进行的。但他写到中途停了笔,由于受到现实主义的冲击,改变了用弗氏学说解释“人的创造”的“原意”,把笔锋转向讽刺“含泪的批评家”,即封建的道学家。鲁迅既以积极浪漫主义方法写出了他“为人生”的见解,又融进了现实主义的色调,使《补天》成了既象又不完全象心  相似文献   

4.
一《补天》原名《不周山》,作者对这篇小说,曾有过这样的说明:“那时的意见,是想从古代和现代都采取题材,来做短篇小说,《不周山》便是取了‘女娲炼石补天’的神话,动手试作的第一篇。首先,是很认真的,虽然也不过取了茀罗特说,来解释创造——人和文学的——的缘起。”①又说:“我做的《不周山》,原意是在描写性的发动和创造,以至衰亡的。”③关于茀罗特,通译弗洛伊德,是奥地利的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学说的创立者。这种学说认为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等一切精神现象,都是人们因受压抑而潜藏在下意识里的某种“生命力”,特别是性欲的潜力所产生的。鲁迅  相似文献   

5.
李昌前老师在贵刊第7期发表了一篇题为《<少年闰土>释难》的文章。文章为了解释“正月”与“新年”并无矛盾时说“在鲁迅先生的笔下‘正月供祖像’等旧历年的习俗也随之改在新年了。”这是因为“据查,鲁迅写小说时,正逢当时政府提倡用阳历(即新历)不许过旧年。”而对新年的理解则以辞书为依据解释为:“新年”即“元旦和元旦以后的一段时间”,而“元旦”又是新年的第一天”,即指新历年的第一天。我同意“正月”与“新年”并无矛盾的观点,但对李老师对“新年”与“元旦”的解释却不敢苟同。想谈点  相似文献   

6.
作为二十世纪西方有影响的社会文化思潮之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亦称“心理分析”)理论,对中国文学的创作和理论批评的影响和渗透也是非同小可的.1921年朱光潜先生在《东方杂志》上较全面地介绍了“精神分析”在文学上的运用,鲁迅、郭沫若、郁达夫、沈从文、施蛰存等作家则不同程度地接受之并运用到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中,他们高举起张扬人性的大旗,对中国封建假道学的虚伪性、对封建礼教对人的精神和肉体的折磨与虐待,进行了深刻而严厉的批判.鲁迅的《补天》、郭沫若的《残春》、郁达夫的《沉沦》都写了性的苦闷和性的力量.到了三、四十年代中国文坛上的新感觉派小说家刘呐鸥.穆时英、施蜇存则用跳荡、变幻的文字,揭示了大都市人灵与肉的冲突、性的压抑及自然对生命的抑制.他们甚至以弗洛伊德关于文学创作乃是被压抑的“力必多”(性力)的升华观点作为创作实践的指导,用精神分析来图解人物的心理活动.由此,不能不让我们感受到新感觉派小说家受弗洛伊德理论影响之深广.但截止目前的文学批评,对鲁迅、郭沫宕乃至新感觉派小说家受弗洛伊德理论影响的阐释日渐增长,而对四十年代初登上文坛的女作家张爱玲,却似乎有了太多的隔阂和冷漠.就是有限的几篇,只是停留在表层意义的解释上,而忽略了她在《传奇  相似文献   

7.
鲁迅开始创作《不周山》(后改题《补天》)——《故事新编》的第一篇,是在他短篇小说创作的高峰期。那时,他正当年富力强,雄心勃勃,而且现代题材短篇小说创作获得很大的成功;于是,他想拓宽创作题材领域.“从古代和现代都采取题材,来做短篇小说”.创作第一篇《不周山》,便取材于“淑诡可观”的古代神话.他构思了宏大的美学结构:“首先,是很认真的,虽然也不过取了弗罗特说,来解释创造——人和文学的——的缘起。”  相似文献   

8.
研究鲁迅,不能不关注鲁迅的复仇思想,从《铸剑》到《复仇》,从《复仇(二)》到《女吊》,复仇情结贯穿鲁迅一生。近八十年来,众多学者大多从古越传统文化入手,研究古越文化的复仇思想对鲁迅的浸润,硕果累累。但我们也应当看到,鲁迅的文学创作与外国文学渊源甚深,复仇主题亦是重要部分,尤其波兰文学中的复仇主题对鲁迅的影响更不容忽视。特别是被鲁迅称为“叫喊和反抗”的“复仇诗人”密茨凯维支、斯沃瓦茨基等对鲁迅复仇思想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鲁迅的《药》可谓之"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从中途起笔,言语凝练,体现了文化革新和思想启蒙特色。《药》中多层次的矛盾交织,表现了鲁迅苦闷求索的心路历程和复杂矛盾的心情,也反映了时代的矛盾状态,构成了这部小说象征主义的潜意识揭示。本文试从命运与时代、困境与摆脱困境的徒劳、理性精神与感性追求三个角度来阐述《药》的"矛盾"内涵。  相似文献   

10.
在鲁迅《故事新编》中,作者依据史书,选取了一些古人古事,然后“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并“只是采取一端,加以改造,或生发开去”,使叙事语言和故事都显得滑稽可笑,这种风格,鲁迅称之为“油滑”。鲁迅运用“油滑”的手段在《故事新编》中主要表现了两个方面的主题:一方面是在《补天》、《奔月》、《铸剑》、《理水》以及《非攻》中基本上肯定了墨、禹、侠,从英雄人物的生存环境又揭示了英雄的孤独,进而批判了现实;另一方面则是在《采薇》、《出关》、《起死》中批判了儒与道的封建传统思想。与此同时,我们还看到了对英雄神圣自身的批判,达到了“反讽”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1.
《野草》是鲁迅个体精神复杂性最典型的显露,光明和黑暗、绝望和希望、出世和入世,这样的二元对立在《野草》中全面展开,显示出鲁迅精神世界的多层面。从谱系学角度读解《影的告别》,可以看到鲁迅的四重主要的影,也就是四种有生命力的精神:儒家,道家,佛教,西方式个体精神;这四种大的文化多元共生,取长补短,共生生长出鲁迅的精神。鲁迅在《野草》中显示出这样的两面性:绝望的虚无感与反礼教精神;同时他对传统文化又是肯定的。  相似文献   

12.
《野草》是鲁迅用心灵铸就的诗篇,是其感情与艺术的完美结合。从《野草》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鲁迅20年代中期的苦闷、彷徨;发见其生命中的孤独、虚无、焦虑、矛盾、希望;也能悟出他对人生的深刻思想和特立独行的生命观。  相似文献   

13.
1902年3、4月间,鲁迅东渡留学。1907年,他在日本一连撰写了如《人间之历史》、《摩罗诗力说》、《科学史教篇》和《文化偏至论》等一系列著名的文章。这些文章连同更早的写于1903年的《斯巴达之魂》、《说钽》和《中国地质略论》及稍后未完稿的《破恶声论》等,构成了鲁迅早期撰述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内容。从中我们已可鲜明地看到了鲁迅一生所表现出的崇奉科学和理性、张扬个性和文化启蒙意识,唤醒激发国民的民族信念和爱国热情以及强烈的思想批判倾向等等突出特点。这些也都是鲁迅早期保证了他们成为一个民族文化伟人的主要思想基础。而其中所体现出的令人叹服的文章功力和才能,则显然是鲁迅从小浸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人与神的碰撞这个角度解读《补天》。在《补天》中 ,鲁迅试图借助神与人的塑造告诉人们 ,人性的堕落带来了神性的消失。神与人的对立描写带来了美与丑的对立以及相应的结构样式。所谓“油滑”在鲁迅那里 ,便是对于虚伪“德性”的一种诙谐而又辛辣的嘲讽  相似文献   

15.
鲁迅在《祝福》中塑造了祥林嫂这个生活在封建宗法社会低层的劳动妇女。祥林嫂的悲剧是封建宗法礼教所造成的,同时也是其自身的局限性所造成的。文章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角度,对祥林嫂的悲剧进行分析,试图展现特定文化语境下中国女性的历史命运,及整个社会群体的命运。  相似文献   

16.
鲁迅《故事新编》写到的“天”兼具物质的天与人格神的意涵,小说《补天》《采薇》中的征伐、劫掠、杀戮无不在“天”的名义下进行,鲁迅对这种“名”与“实”分裂的揭示,也包蕴了他对先秦以降“天道观”的省察和反思.  相似文献   

17.
老舍先生的短篇小说代表作《断魂枪》被收录在苏教版高中语文读本必修二,同专题收录的还有鲁迅先生的小说《药》。纵观老舍先生的小说创作,我们可看到一个似断实续的基本主题——对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反思、批判。老舍先生继承了从鲁迅先生开始的关于"国民性"和"民族性"的思考,在某些方面还显示了独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8.
《故事新编》是鲁迅在现代理性精神观照下对中国历史进行的重新审视。其中,《补天》更是其痛苦思索的情感结晶,它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实质进行探寻,展示出一个轮廓清晰的文化批判的思想图式,指出中华民族之所以走到了腐朽衰败的历史困境中,就在于封建传统文化对人的本性的扼杀。  相似文献   

19.
鲁迅一生坚持科学,反对各教派宣扬的宗教神话,但却将了解宗教视为必要的修养。因此,从他丰富的著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世界三大著名宗教——基督教、佛教和伊斯兰教十分熟稔,多有论述,对那些较小的宗教流派也有一定的研究和阐释。本文侧重论述了鲁迅与基督教经典《圣经》的密切关系、对《圣经》的评价、对《圣经》故事的改编,以及对《圣经》词语典故的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20.
世上关于鲁迅先生的文字可谓多矣,评价也言人人殊,极不相同,甚至有天壤之别。就拿忆念鲁迅先生的文章来说吧,那些亲历者所谈及的种种事实,单单从表面上看,就往往给人以矛盾之感。有人举例说鲁迅先生天真、宽厚、看重感情,有人举例说鲁迅先生多疑、刻毒、不讲友情,且所举之例又都是真实可考的。举个手边的例子吧,唐先生在《琐忆》中讲了一个鲁迅先生帮助一个并不太熟的青年人补靴子的故事,让你觉得鲁迅先生对青年人热情得简直到了发傻的地步。但王晓明先生在《鲁迅传》中也讲了一个鲁迅对待青年人的细节:“一位旧日的学生去拜访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