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宋代的医事组织与疾疫防治的法律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以防治疾疫为核心的医事体制独树一帜,其所采取的法律措施影响广泛而深远。跨越历史时空,探析宋代的医事组织与疾疫防治的法律措施,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当时的社会反应机制和医事制度的社会功能,并为我们提供值得借鉴的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2.
汉末三国时代的疾疫、社会与文学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一“疫”是中国古代多种流行病的总称。由于史书的记载十分简略,目前仍然很难确知出现于各种古代典籍的“疫”、“疠”等等字样到底是指多少种以及什么样的疾病,但是可以知道,自汉末、三国、两晋直至南北朝,疾疫曾经十分流行,成为威胁人们生命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以建安二十二年的大疫为例,建安七子中的四子同时在疾疫中丧身,出征吴国的将军司马朗也于军中病卒。曹植在《说疫气》一文中记载了这一次疾疫的情况:“建安二十二年,疫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殖,或覆族而丧。或以为疫者鬼神所作,人罹此者,悉…  相似文献   

3.
宋代基层社会势力包括了两个方面,一是宋代政府的各类基层行政组织,二是各类民间组织、佛道教及民间信仰等民间力量。本文对宋代基层行政组织、宋代民间组织以及宋代基层社会的意识形态及其政府控制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4.
"疾疫作为一种传染疾病,具有流行性和群发性、连发性的特点.疾疫成为灾民继粮食短缺之后,面对的又一灾难.据不完全统计,秦汉至清,疫灾发生255次,其中,秦汉至南北朝47次,隋唐五代17次,宋元明清190次."[1]"从疫疾流行规律分析,东汉末年至南北朝前期,呈现出第一个高潮,元明清时期,疫病流行达到中国历史上的顶峰,疫病的爆发达到令人瞠目的地步."[2]近代以来,我国各地仍然疫情不断,北到内蒙、东北,南到福建、云南、广西等地均有覆盖.[3]  相似文献   

5.
宋代中西文化的交流十分频繁与繁盛。本文从宋代中西文化的历史起源、宋代文化对外影响与西方文化的引进等方面进行了历史探究,全面回顾宋代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巅峰。  相似文献   

6.
传染病在历史上被称为"疫""疠""疠疾",统称为"疾疫",是对各种流行性传染病的统称。清代北京城市规模较大,人口密度提高,且流动性加快,更容易暴发各种传染病,天花、霍乱、白喉、鼠疫等烈性传染病相继流行。清代抗击疫情经历了一个从仓促应对到科学防疫的历程。清前期基本以隔离、施药为主,至清末逐步确立起较为合理的医疗、卫生防疫体系。  相似文献   

7.
宋代图书编撰之成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是古代图书编撰的重要时期。本文从官修、私撰、图书内容、编撰形式、编撰理论和方法等方面论述了宋代图书编撰的成就 ,还分析了宋代取得以上成就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简论宋代金石学的兴起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石学兴起于宋代,并取得了较高的成就.探讨金石学兴起于宋代并得以发展的原因,是总结宋代金石学学术遗存的首要任务.本文拟从传统学术发展的角度,考查宋代盛行的疑古思潮、空前丰富的金石材料、证经补史的学术追求以及在经学、史学、小学等领域有很高学术素养的金石研究者等方面的内容,论证金石学兴起于宋代并得以初步发展的必然性,并简要述及宋代金石学的成就,为准确评价宋代金石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宋代刻书业的繁荣极大促进了宋代的图书生产.与唐代及其以前的写本图书相比,宋代版印图书作为当时新兴的传播媒介,具有物美价廉、装帧和版式考究、便于携带和阅读等优势,同时宋代的版印图书传播知识准确性更高、传播途径广泛,直接促进了宋代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针对宋代土地法形成的影响因素、宋代土地法的相关特点和规定、宋代土地交易的相关制度和宋代土地交易程度等方面进行简要分析和论述,以期为研究宋代土地制度和税收制度的学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余慕珍 《兰台世界》2020,(5):157-160
关于与北宋对立的契丹(辽),北宋士大夫言论中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话语,一种是正面或者说是中性的话语,一种是非正面的话语。在文化上,北宋士大夫认为契丹是蛮夷,持轻视不屑态度;而在现实上却迫于军事实力,不得不承认另一个国家的合法地位,体现了北宋士大夫的传统天下观与现实国家观的矛盾与冲突。同时,通过北宋士大夫关于契丹的两种看似矛盾的看法,可以看出北宋士大夫对于自我文化定位的摇摆心理。  相似文献   

12.
蔡历丞 《兰台世界》2021,(3):151-155
北宋无论是经济水平还是市民生活一直为后人所津津乐道,这体现在诸多名家大师的画作以及小说回忆录之中,尤其是北宋都城开封(史称东京),在当时简直就是经济繁荣以及歌舞升平的代名词。宋徽宗时期是北宋覆灭的前夕,其治下的东京城却在《清明上河图》与《东京梦华录》中体现得如诗如画,然而此时北宋的开封的常民生活是否有如画卷诗篇般惬意丰饶,后人却难以完全了解。  相似文献   

13.
《南宋文范简编》是具有良好学术背景、立意高远的经典文献,是《南宋文范》的精华本。它的编选者们独具慧眼,从《南宋文范》中精选出优秀作品,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当时就起到了方便读者快速掌握南宋学术脉络的作用,今天《南宋文范简编》也是我们进一步学习、研究《南宋文范》的阶梯,对研究南宋文学和南宋学术也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文章认为理学作为南宋书院之母体,在促进自身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孕育了光辉灿烂的南宋书院,并在分析理学与书院水乳交融关系的基础上透析了南宋书院的规制。  相似文献   

15.
于兆军 《图书情报工作》2009,53(21):134-138
汴梁是宋代的刻书中心之一,可是一直以来由于直接记录汴梁民间刻书的史料少之又少,又加上现存实物罕见,汴梁民间的刻书情况很少有人谈及。从间接史料入手,通过对当时汴梁图书交易情况的分析、对前人版本研究成果中关于汴梁刻本的整理以及对北宋刻书禁令和宋代史料笔记的探寻,指出北宋汴梁民间刻书也是相当的繁荣昌盛。  相似文献   

16.
宋代的科技档案具有两种不同的面貌,从科技档案的外在发展角度看,宋代的科技档案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两宋时期达到了一个显而易见的巅峰状态,这一时期的科技档案不但类型多样、连续性强、内容丰富,而且在两宋宽松的政治文化环境中受到更加规范化、标准化的整理和保存。但与此同时,宋代科技档案的实质内涵并没有摆脱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体系的窠臼,宋代对于科技的社会评估和科技档案的内容选择依旧从属于传统文化价值观念的实用标准之下。本文通过归纳和总结科技档案在宋代发展变化的本质特征,力图寻求这些特质背后所反映的特定社会秩序和传统文化理念与科学技术和科技档案发展的内在逻辑,试图揭示出中国古代的科技发展为何在十一、十二世纪到达顶峰之后一度陷入停滞状态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浑仪是中国古代天文测量中最重要的仪器,具有象天与望准的功能,在许多科技馆与博物馆中,都可以见到浑仪的身影。不过,古代浑仪的形制并非一以贯之,而是历经多次转变。汉唐之际的浑仪,更加突出对宇宙结构的演示功能。宋代以后,浑仪的观测功能开始受到重视,北宋时期共铸造了四件浑仪,在许多细节上有所不同。北宋四大浑仪在改造中注重结构的简化与测量精度的提高,并直接推动元朝郭守敬发明了简仪。在当代,对宋代浑仪的多样化展示不仅反映了学术界最新研究成果,也折射出今人看待宋代科技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18.
赵涛 《图书情报工作》2014,58(3):140-145
汉、宋学术之争是中国思想史上最大的争论之一,也是清代学术界长期聚讼的一个主题,清代前期的许多学者都卷入了这场学术大讨论中。编纂于乾隆时期的《四库全书总目》恰恰反映了这一清代学术发展的趋势和状况,提出了经学史上著名的汉、宋二派说,体现了明显的重汉学、轻宋学的学术倾向,其秉持的学术态度和倾向作为一种思想红线,贯穿于《四库全书总目》的学术批评始终,成为《四库全书总目》经学观的精神内核和精髓。  相似文献   

19.
宋代科技档案的发展是中国古代科技档案史上的重要转折点。在新型社会环境与传统科技理念的相互作用下,宋代的科技档案在继承和创新前朝科技档案记录、编纂和管理等各项工作核心思想的基础上,不仅发生了记录内容的扩大和物质载体的更替,并在延续传统种类的基础上完善了中国古代科技档案的基本体系。此后历代的科技档案类型虽有所变化,但基本延续了宋代科技档案的主要类别和分类体系。深入整理和研究负载这些变化的宋代科技档案,对于考察中国古代科技档案发展变化的内在逻辑有着深刻含义。本文通过梳理宋代科技档案的划分方式和主要类别,说明这一时期不同内容的科技档案兴盛的历史原因和社会要求,总结宋代科技档案的体系发展相对于前代科技档案所呈现的不同特质,揭示两宋时期科技发展与国家政治思想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20.
孙文杰 《出版科学》2009,17(4):93-97,92
宋刻本在清代图书市场上备受珍视,书价高昂。本文概述清代宋刻本书价,与同期的官员俸禄及物价进行比较,并对书价高昂的原因进行分析,指出此现象是由多种因素交互作用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