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文章提出以德尔菲法对三螺旋模型予以改进,以增强其适用性.并以此改进模型为指导,以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为例,分析大学、产业与政府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分工与合作,建立起人才培养的三螺旋模式.  相似文献   

2.
教育部明确指出要优化高等教育结构,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以就业为导向,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国家政策的指引下,我国一半的地方本科高校进入了新的转型期,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具备核心竞争力、适应市场经济需求的就业为标准,通过课程体系调整、教学方式创新、培养目标市场化等一系列方式进行教学改革。本文主要探讨在此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以就业为导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法。  相似文献   

3.
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以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与课程设置为重点,通过校内评价和社会评价相结合、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以及质量点监控和全过程管理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人才培养评价体系模型,选择质量点进行实时监测,建立现代化的教学质量信息管理系统,全员参与、全面控制、全过程管理,切实保障人才培养的质量。  相似文献   

4.
曾文忠 《科教文汇》2011,(18):76-76,128
高职顶岗实习是实践教学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校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切实有效推进工学结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确保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积极探索"2+1"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校企共同努力下,我校学生素质、能力、知识得到大幅提升。  相似文献   

5.
新时代人才培养是国家的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是我国高校的首要任务。为了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适应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高校必须对现有人才培养体系进行优化和改革,以更好地适应新工科建设要求。该文以电气类专业学生培养为研究对象,以“一核心、四内涵、四要点”为人才培养导向,构建基于“一主线、三目标、六措施”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期培养满足国家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并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科技风》2021,(21)
中高职衔接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关键,也是完善职业教育体系中最基础、最重要的环节。但是对以人才培养模式为核心、强调学生德才兼备的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体系还不够系统,相关的人才培养模式还不够完备。以会计专业为例,进一步厘清中高职衔接人才培养模式的教育教学定位和改革思路,构建基于综合素质建构的中高职衔接"四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以提高中高职衔接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相似文献   

7.
谢惠加 《科技管理研究》2012,32(11):152-155,174
建立科学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加大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力度是推动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的重要内容。以知识产权学科属性为依据、以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我国在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上应重视产学研结合,在课程设计、师资组成以及社会实践等环节,应向业界开放、与业界互动。惟此,方可解决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8.
许湘平 《科学中国人》2014,(24):228-229
高职教育以服务于行业为目的,为了使人才培养与行业标准相衔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缩短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之间的距离,高职院校在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时应研究行业标准和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建设之间的关系。本文以工作任务分析为基础,以职业能力为依据,以行业标准为参考,对高职连锁经营管理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构建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盛振文 《今日科苑》2009,(12):255-256
高职人才培养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问题。本文仅以山东协和职业技术学院办学为例,从其人才培养的特色与成效等方面详细阐述了以医学类为主要专业方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以乡村医生免费培训为突破口,校院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0.
基于职业能力提升的技师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师学院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培养预备技师、技师和高级技师为主要目标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需要进一步把握技师学院人才培养方向,以学员的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积极创新技师学院人才培养机制,以适应职业能力提升的培养需求,要积极建立校企合作培养制度,构建以职业能力提高为目标的技师学院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1.
吕静 《科教文汇》2013,(36):112-113
随着我国教育主体结构的不断变革,高职教育在我国已经得到了深度的推广与发展。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本身拥有的综合人才培养系统,也是我国科技发展、经济升级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优化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相应措施,给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若干问题研究带来了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帆  张继河 《科教文汇》2011,(18):34-36
本文从"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入手,就当前教育阶段现状、人才培养现状和大学生就业现状所反映出来的一些问题,提出地方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要性,并从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专业设置、人才培养体系、人才培养途径、人才质量评价机制、教育经费六个方面对地方院校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3.
史磊 《科教文汇》2012,(13):159-159,173
新时期,我国教育事业肩负着培养高科技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任务,而高校体育教育在人才的培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以高校体育教育与创新人才的培养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体育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高校体育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对策措施,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提供前进的动力。  相似文献   

14.
农村创新创业人才特征与培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创新创业人才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业产业化和农民增收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其素质特征及培养中的困难,对于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和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及创业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对陕西关中农村转移就业者和创新创业人才的调查数据,运用问卷调查和Logistic回归分析法,探讨农村创新创业人才的素质特征,认为农村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应以此为依据建立培养目标;并从文化程度、家庭人口、就业创业的区域和领域、教育培训需求程度、培训费用和学习机会等方面剖析当前农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的困难及影响因素;最后,提出统筹城乡教育资源、完善农村教育培训体系和创新农村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抓好劳动教育,重塑劳动教育观,重视劳动实践,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迫切需要。针对西南石油大学地学类专业的特点,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将劳动教育有效地融入人才培养方案的各个环节,建立健全地学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文依托地学类专业野外实习实践环节的特点,在野外地质实习中广泛开展劳动教育,探索建立“地质+劳动”的教育与实践育人体系,将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将劳动实践与专业实践相结合,培养广大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奋斗精神、创业精神,使他们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价值观,更加热爱专业,努力成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急需的高层次人才,报效祖国,奉献社会。  相似文献   

16.
本篇文章主要是简析了目前我们国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现状,并且从这些问题中找出解决的方案和创新的途径,使得我们国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培养的模式得以建立和优化,提高模式的质量。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不断改革以及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发展,学生对于个性化的学习需求越来越迫切。学分银行作为一种新的学习制度,将会成为未来高职教育教学模式的必然趋势。文章基于学分银行视角,对高职人才培养路径问题进行了研究,希望在学分银行的基础上,构建符合高职院校自身发展的人才培养路径,实现新时代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相似文献   

18.
赵双  袁威 《科教文汇》2020,(14):66-67
新工科背景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理念,指明了新方向。为充分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突出工程实践意识,把思想教育和能力培养渗透到课程教学全过程,文章以工程图学课程为例,以学科体系为载体,以课堂教学为平台,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探索并实践如何更加合理地将爱国主义、工匠精神、敬业奉献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工程图学的教学,更好地发挥课程思政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适应新工科背景下的人才培养需求。  相似文献   

19.
梁晶 《科教文汇》2011,(36):171-171,185
本文研究的方向是三年制的订单培养专业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目标为搭建高职院校个性化教育与订单培养的良性对接并构建其和谐模式。在订单培养专业的高职人才培养中力求体现:以就业为导向;能力本位;个性化发展,以推动高职教育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20.
潘兰  王峰 《科教文汇》2021,(11):135-136
近年来,随着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部分高等职业院校积极探索中高职人才贯通培养模式,形成了各自的发展特色。该文针对临夏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的人才贯通培养模式及其发展意义,结合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特点进行了专题探讨,提出了初中起点五年一贯制、中高职分阶段衔接、初中毕业生“2+3”转段升学等适合当地中高职一体化人才贯通培养的模式。对提升民族区域经济发展与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能力、适应民族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结构转型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