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汪曾祺是一位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作家,童年的生活为他接受“温柔敦厚”的诗教思想奠定了基础。在他的生命小说中,弱化了机械教化色彩的温柔敦厚的诗性,是其突出的艺术特质。这种特质,首先表现在性善的思想,中和之美的追求,对人的关注的独特视角,还体现于作品的诗学意境,以诗心、诗眼体察万物,具有抒情诗的成分和写意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孙新 《文教资料》2011,(12):19-20
汪曾祺小说以自然风景为背景,叙写故乡的风俗,表达对美好的人情和健康的人性的憧憬;优美的自然风光与民风民俗融合在一起,加深了人们对当地风俗的印象;独具特色的风俗描写背后传达出温馨与和谐的人情、仁爱与率性的人性。清新秀丽的自然风光、自然纯朴的民风民俗和美好健康的人情人性,共同构成汪曾祺的风俗小说世界。风俗描写在汪曾祺的文学世界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使他的小说焕发出巨大的魅力。  相似文献   

4.
在新时期的作家中,汪曾祺的创作是具有独特风格和文化意义的。汪曾祺以抒情的笔调,着意描写民情风俗,从凡人小事透视美好人生,讴歌民族传统的道德美,人情美,人性美。他以自己的故乡为背景,成就了一幅幅清新淡远的江南水乡的风俗画卷,并开始了新时期乡土小说的先声。本文就汪曾祺小说在形象塑造、情节构成、风俗画描写等方面的特点,来勾勒其小说作为新时期乡土小说方面的成就,以及在文学史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5.
汪曾祺是江苏高邮县人,从小受到传统文化精神的熏陶。他曾经创作过很多优秀的作品,因此他也被世人称其为是跨越几个时代的作家,他在小说和散文甚至戏曲领域都有很大的成就。汪曾祺从1940年开始创作和发表小说和散文,八年后开始出版了第一个作品集《邂逅集》,相继他有发表了作品《羊舍的夜晚》《晚饭花集》、《汪曾祺自选集》等。他的小说被视为诗化小说,其中的《大淖记事》的短篇小说还曾经获得过奖项。本文主要以汪曾祺小说散文为主要研究对象,对作品的语言特色进行详细论述。汪曾祺的作品语言特色可以将其总结为几个特点,主要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口语化的语言形式。这种文章的口语化形式形成了独特的并富有韵味的语言文字形式。  相似文献   

6.
对汪曾祺小说的评价,大多数评论者都以平淡、恬静、和谐、温馨来界定,这也是我们最能够触及和感受的。然而,我们却不可忽略的是,始终贯穿于他作品之中的有一种深沉的悲悯情怀。该文即从这一个角度入手,来解读汪曾祺小说的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7.
论最后一个京派作家汪曾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汪曾祺是一位京派代表作家,他追求文学的独立性和创作性技巧的完美。通过研究汪曾祺50年的创作活动及其不说的文化特征,可以展示作家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  相似文献   

8.
文章选取全程参与新中国建国三十年各种运动的作家汪曾祺(1920-1997)小说文本,梳理隐匿在大历史缝隙中的小人物、小历史的蛛丝马跡,具体呈显存在于官方的历史文本与民间文学文本对于历史叙事无法避免的差异,因为历史从来不会只有一个版本。此外,透过"衰年变法"的汪曾祺新中国小说的文学展演,亦将揭示历来鲜少受到研究者关注的"非典型"汪曾祺风格。  相似文献   

9.
京派作家汪曾祺的小说创作完成了对京派文学理念的传承和发展,将文学的发展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以其自身文学创作的独特性蜚声文坛,取得重要成就.汪曾祺众多小说作品的题材和内容选取都散发着原始质朴的人性光芒,人性之美共同构成了和谐美的世界.这种人性美的书写形式中蕴含着"散"的美学,小说中蕴含平淡隽永的风格和古朴明净的语言均体...  相似文献   

10.
“诗化”是汪曾祺晚期创作最重要的特质,它没有指向现代主义的诗学范畴,而更多地指古典主义的诗的意蕴或意境。本文关注的是作者如何通过特定的文体(短篇小说)表达“诗化”,或者说是作者呈现、咏叹、追问的“表达式”。汪曾祺晚期小说“诗化”实现的途径是:“时间”对“诗化”的影响:“无时间”带来的恒常感以及“空白”造成的节奏和诗意想象的空间;“回忆”的功能和“乡土”的意义:回忆中的“乡土”既是诗意的源泉,对于“乡土”的想象和故意渲染则成为诗化的策略;日常叙事下的“诗化”:对于真实人生的诗性把握和隐藏于日常化叙事背后的生命悲情使“诗化”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1.
汪曾祺与中国文人画结下不解之缘,文人画对汪曾祺的小说有着不可估量的间接和直接的影响。汪曾祺深受儒家“温柔敦厚”精神和道家“冲淡旷达”思想的濡染,他的小说在气度上接近于文人画,尤其是宋元文人画。他的作品融合了中国画的笔墨趣味和意象性的诗化特征,营造了一种平淡天真、柔慧雅逸的独特意境。汪曾祺的小说可称为“画境小说”。  相似文献   

12.
汪曾祺小说边缘的叙事立场,"博物"式的内容构成以及短小的形制、散淡的笔墨揭示出其创作与古代笔记存在内在联系,也成就其个性。他的小说回应时代命题、引领读者洞察历史人生,这既是对笔记的创造性转化,也是对其时小说叙事模式的超越。  相似文献   

13.
小说中的各个情节之间是有关联的,存在一定的必然性,当然也不可缺少偶然性因素,小说中常出现的"逆转"美学证实了它的作用。作家汪曾祺在他的作品中经常安排一些偶然性因素来增强小说的美感,反映生活的神奇,与"欧·亨利式的结尾"有异曲同工之妙。  相似文献   

14.
汪曾祺经历过人生的无奈和悲凉,所以他的小说总有一点淡淡的忧郁,尤其是他后期,相当一部分作品蕴藏着悲剧意味。这种悲剧意味不那么张扬,而是含蓄的,具体表现为命运悲剧、人性悲剧和伦理悲剧。他借人物的遭遇表现人生的悲凉,显示了一个人道主义者的悲悯情怀。他的悲剧精神不是表现为与命运的斗争与反抗,而是表现为对弱者的悲悯与同情,由此形成了他独特的悲情艺术世界。  相似文献   

15.
汪曾祺与中国文人画结下不解之缘 ,文人画对汪曾祺的小说有着不可估量的间接和直接的影响。汪曾祺深受儒家“温柔敦厚”精神和道家“冲淡旷达”思想的濡染 ,他的小说在气度上接近于文人画 ,尤其是宋元文人画。他的作品融合了中国画的笔墨趣味和意象性的诗化特征 ,营造了一种平淡天真、柔慧雅逸的独特意境。汪曾祺的小说可称为“画境小说”。  相似文献   

16.
在汪曾祺表层温暖轻快的牧歌式小说叙事中,深深隐藏着挥之不散的悲情。本文试图以小人物的生存悲剧、伦理道德所致的精神悲剧、历史环境所致的不可抗拒的命运悲剧为出发点,探索作品平淡温情叙事背后的悲剧意蕴。在悲剧所呈现的审美意义上,汪曾祺独具一格的悲剧观是中国传统悲剧观与西方现代意识的完美融通与结合,它对新时期中国文学创作有着不可抹杀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7.
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汪曾祺是一位有着高度民间文化意识的知识分子.在横跨两个时期的创作生涯中,汪曾祺一直坚守为底层大众书写的人生信条,遵循创作中的民间价值立场,以浓厚地方色彩的乡间风光为背景,叙写不同的风俗人情,开掘出日常生活中的审美性意蕴,表达对美好的人情和健康的人性的憧憬,同时还揭示了自由自在民间的独特价值与意义.其创作通过对民间生活的审美发掘而架起了新时期文学从社会政治化回到“文学自身”的桥梁.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论者、读者都对汪曾祺作品中田园牧歌的抒情色彩和梦幻情调达成共识,人们普遍认为汪曾祺与悲剧、忧愤无关,因而牺牲了对这样一个风格独特的作家的丰富性和矛盾性的认识和理解.实际上,对汪曾祺的小说创作进行整体观照,便会发现在“和谐与美”的表象之下隐藏着的“怒”与“哀”.笔者将在对《汪曾祺全集》的细读基础之上,联系当时社会语境,对汪曾祺的文学创作轨迹进行一次重新梳理,以期还原一个完整而真实的汪曾祺.  相似文献   

19.
汪曾祺在80年代或者当代文学史的出场与小说《受戒》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可以说正是《受戒》奠定了汪曾祺在文学史的经典地位,但同时也使得汪曾祺不断模式化、符号化。《受戒》其后,评论界、文学史著述和现代传媒力量等共同参与了对汪曾祺这一经典形象的建构。建构的过程是经典地位确立的过程,但同时也是不断放逐与遮蔽的过程。我们不仅要知道汪曾祺的"喜"与"乐",还应从其整体创作中发现被文学史以及主流评论所遮蔽的"怒"与"哀",片面取认是对一个作家一生创作的不公平表现。  相似文献   

20.
汪曾祺不是那种以气势恢宏的,史诗性作品来构筑学地位的作家,但却有自己独特的魅力。这里从汪曾祺小说体的诗化入手,结合体的表层功能与深层功能,研究汪曾祺小说体意境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