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水浒传》是我国古典文学的伟大杰作 ,尤其是文中运用对照的艺术方法来描写人物 ,更受到高度的评价 ,本文以身份相近的林冲、鲁达、李逵、武松为例 ,论述了这种对照的艺术方法 ,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
宋江、李逵是《水浒传》中的主要人物。二人从江州相识到魂聚蓼儿洼,一直亲如手足,患难与共。他们的相聚以"义"为基础,表面上情分最重,但内部却充斥着尖锐的矛盾,李逵最后也成了宋江"忠"的牺牲品。两位主人公的悲惨结局不仅与二人的出身、文化教养、思想追求及悲剧性格有关,且与时代观念及作者情感倾向有紧密关系。  相似文献   

3.
宋江是《水浒传》中一个关键性的人物,要弄清《水浒传》的思想,不能不认识宋江这个人,从宋江性格的矛盾性可以探究出中国农民起义的不彻底性。  相似文献   

4.
读《绿野仙踪》,时时能感受到《水浒传》的影子,尤其在故事情节、人物塑造、叙事技法等方面。《绿野仙踪》某些故事情节与《水浒传》"行文一法";亦塑造了诸如与鲁智深、李逵、"四大淫妇"等肖似的特色人物若干;并模仿运用《水浒传》之"犯中求避"、角色引入、故事衔接等叙事技法。《绿野仙踪》多方面承衍《水浒传》创作手法,深得水浒壶奥。  相似文献   

5.
《水浒传》中,宋江这一人物的性格是多重而矛盾的。宋江这一人物形象,与历史原型的差距有着明显的差距,甚至连其人有无武艺,在小说中也出现了前后说法不一的情况。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水浒》故事的流传变化与小说作者创作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水浒传》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全书围绕"官逼民反"这一线索展开情节,这部小说最闪光的思想就是宣扬忠义精神,也是《水浒传》中所传达出来的几种思想倾向中最突出的部分。施耐庵塑造了一个多重性格的人物——宋江,作品中用了相当多的笔墨塑造宋江的忠义。  相似文献   

7.
儒、释、道思想对《水浒传》人格模式有所影响,如原儒仁爱思想与宋江的“全施仁德于民”,鲁智深的救世精神和佛家慈悲观,道家自然天放与李逵直道而行。多元文化传统未经整合的混杂在一起,加深了水浒英雄人格与正史人格的断裂。  相似文献   

8.
关于《水浒传》中,以宋江为首的起义者,接受朝廷招安这一情节内容.评论界尚有不同意见.我们在近来学习《水浒传》时,体会到,作者安排这一情节.是一个非常成功的安排,是作者权衡各方面情况后所选择的一个妥善的安排.现提出这一不大成熟的想法,以就教于大家.一、写受招安保证了人物性格的整体性和一致性作者写梁山的英雄们接受招安.其内心是复杂的,痛苦的.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作者内心痛苦挣扎的结果.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必然归宿.一方面,接受了招安.在梁山英雄看来,在尽了义的基础上也尽了忠.更重要的,在另一方面,也写了反对招安.李逵、鲁达、武松等人就明确地反对招安,就是林冲,也对招安持怀疑态度,但是反对招安的人毕竟很少.他们力量单薄,不能扭转局面.加之.梁山泊一百零八人,本身就不是铁板一块,伴随着事业的兴旺,一大批统治阶级中的人物,迫于种种原因相继加入起义队伍.他们的加入,虽然壮大了起义军的力量,但也使起义军的队伍泥沙俱下,鱼龙混杂.这伙人中,有相当一部分,上山的目的是“暂在山寨安身”.“等待日后招安”.他们的这种意图和义军领袖宋江的“忠君报国,盼望早日招安”的愿望一拍即合,接受招安势在必行.有革命的环境,阿Q就要革命,有招安的气候,  相似文献   

9.
在金本《水浒》中,金圣叹通过对《忠义水浒传》的删改评点,使武松高大的英雄形象矗立在读者面前,活跃在人们心中。“仁”是武松的思想基础,“义”是武松的思想核心。他既平凡又神奇,神奇中见平凡,平凡中显神奇。金圣叹以武松的言行和斗争精神为自己出了一肚子怨气,从感情深处与武松发生强烈共鸣。他评武松,实为以此评论自己,抒发个人的爱憎感情  相似文献   

10.
九天玄女是我国道教之女神,她与宋江故事的联系的原因之一,是有共同的泰山文化背景。这一形象在《水浒传》中虽然描写不是很多,但在全书“天人合一”的结构布局与情节发展上,为“天命”之象征,宋江之保护神与导师,作者之代言,堪称思想与艺术关键中之关键。其意义则加强了全书的道教色彩,体现了作者化“盗”为“良”的淑世意图,显示了《水浒传》成书资料有更复杂的来源,其在“天人合一”故事框架作为“天”的代表人物,开章回小说中这类人物设置与描写的先河。  相似文献   

11.
元杂剧中的水浒戏,康进之的《李逵负荆》是很有特色的。作者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对人物复杂、矛盾、微妙的心理变化的描写,给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染。七百年后的今天读起来,仍觉得有深意。 《李逵负荆》以起义军头领李逵与宁江的一场误会为情节展开矛盾。全剧矛盾冲突尖锐,情节波澜起伏,在尖锐的戏剧冲突中展示了人物复杂微妙的内心世界,妙趣横生,引人入胜。  相似文献   

12.
《水浒传》对《儒林外史》的影响,是早有共识的,但是清代的评点家对此都语焉不详.鉴于此,文章从首尾结构、人物设计和特殊情节叙述三个方面探讨《水浒传》对《儒林外史》叙事的影响.而结合《水浒传》在清代流传情况及具体的文本分析,可以看出金本《水浒传》对《儒林外史》的影响更为具体直接.  相似文献   

13.
《水浒传》作为四大名著之一,之所以如此受世人喜爱,与其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关系密切。在《水浒传》中成功塑造的人物有很多,鲁智深无疑是个中翘楚,可以说鲁智深是《水浒传》中塑造得最成功的人,这既源于其高超的武艺又源于其复杂的性格,同时还得益于其独特的上梁山之路。  相似文献   

14.
紫棘 《阅读》2008,(7):54-55
《水浒传》的作者是明代著名作家施耐庵。在写作“武松景阳冈打虎”这一段时,他总是觉得不满意。一连几天,他琢磨着武松打虎的神态、动作。  相似文献   

15.
《儒林外史》中许多武林人物的行为与《水浒传》中的人物有相似之处,甚至可以找到人物原型,但吴敬梓《儒林外史》中的武林人物却是不光彩的侠客形象。由此来看,《儒林外史》是吴敬梓对名著《水浒传》的"消解",对武侠精神的一种批判。《儒林外史》不但嘲讽了"儒林",还嘲讽了"武林",它不但是一部大的"儒林外史"同时也是一部小的"武林外史"。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水浒传》中李逵杀人情节和《红楼梦》中赵姨娘之死的分析,可以发现古代小说家身上存在着明显的人性视野缺失和社会偏见问题。  相似文献   

17.
李静 《职大学报》2011,(4):47-49
《水浒传》里各位英雄豪杰都是因"义"而聚,但他们身上所透露出来的"义"大有不同,它包括正义、侠义、情义、道义、忠义、孝义等多重意思,本文试着选取一些有代表性的人物来分析《水浒传》中义的不同内涵。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中有大量歇后语。这四部小说自问世之后,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赞誉和喜爱,以小说的情节、人物等内容为题材的歇后语大量产生了。我们以大量语言材料为基础,分析了四大名著中使用的歇后语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义”作为价值观念,有依托与桎梏的双重品格。梁山英雄既在“义”的实践中找到了自我,又在“义”的圈限中丢失了自我。其中李逵是最有代表性的一个。他是在义所谱写成的“意志自由”与“伦理侄梏”的双重变奏中,走完自己崇高却悲哀的一生的;是在“义”所塑制的两重李逵——反抗型李逵和服从型李逵——的矛盾斗争中,完成自己的人格悲剧的。同时,他的悲剧,也是一个“真”之存在的悲剧。宋江对他的毒杀,是一种带有悲壮意味的“成年礼”的宗教式补行。  相似文献   

20.
《水浒传》是中国古典长篇小说中写梦较多的作品之一,而其中宋江的三个梦普遍被认为怪异离奇、荒诞不经,特别是“遇九天妇女”的梦更是如此。如果我们从梦文化的角度去考察,便会发现这是在佛教的基础上,折射出的中国文化和印度文化的融合,为读者传递了丰富多彩、凝炼厚重的梦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