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向宏达 《考试周刊》2010,(4):221-222
变声期是人在发育过程中不能缺少的一个重要时期。变声期学生声乐教学的问题是中等职业艺术学校声乐教师都要面临和不可避免的问题。本文认为,传统声乐教学提倡禁声的做法过于保守。只要正确了解变声期的生理现象,用科学的发声方法进行训练,就可以帮助学生顺利度过变声期。  相似文献   

2.
潘俊英 《中国教师》2010,(Z1):240-240
<正>歌唱教学是中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初中生最易于接受和乐于参与的表现形式。但初中年龄段学生的嗓音正处于变声期,处在变声期的声带都会有轻度的炎性水肿,如外界有不良刺激,容易造成声带的损伤以及一些影响发声的后遗症,给成年后的发声带来影响。所以,对于变声学生的歌唱教学,其任务就显得更加艰巨,更应谨小慎微,正确用嗓。作为音乐教师,应该充分尊重科学,正确认识学生变声期用嗓的特殊性,以学生的前途命运为重,打好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杨丽丽 《考试周刊》2012,(16):182-182
中学生正处于生理上的变声期,如何充分了解中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掌握变声期嗓音变化的规律及科学的训练方法,是十分值得重视的问题,文章对此问题作探讨。  相似文献   

4.
中学生正处在发育阶段的变声时期,变声期学生的嗓音比较粗糙、嘶哑,嗓音易疲劳,音域非常窄。因此,在教学上需要采用更科学、有效的方法和技巧来解决中学  相似文献   

5.
变声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处于变声期的学生,由于声带充血,发声的持久性差,容易疲劳,声音不太稳定,唱歌时感到很费力.因此,必须充分了解变声期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掌握变声期嗓音变化的规律,教学中采用哼鸣、假声唱、微声唱、小声唱、混声唱的科学、合理的训练方法,使变声期嗓音既得到有效保护,又掌握了正确的发声法.  相似文献   

6.
变声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处于变声期的学生,由于声带充血,发声的持久性差,容易疲劳,声音不太稳定,唱歌时感到很费力。因此,必须充分了解变声期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掌握变声期嗓音变化的规律,教学中采用哼鸣、假声唱、微声唱、小声唱、混声唱的科学、合理的训练方法,使变声期嗓音既得到有效保护,又掌握了正确的发声法。  相似文献   

7.
学生进入初中阶段,一般在八、九年级就进入变声期,但因现在的学生生活水平提高,普遍发育提前,七年级的学生大多就已出现变声现象。目前,由于大多数学校没有开设声乐训练课,学生缺少科学发声的相关知识,到了变声期,学生发声的问题让懵懂的青少年倍感困惑,这也将影响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因此,笔者就初中生变声期唱歌教学方法作了以下探索。  相似文献   

8.
"变声"是生理发展的必然现象。如处在变声期的学生,训练方法和保健意识不当,就会造成声带的损伤,破坏嗓音音色的美感,更不利于歌唱。因此,有效地发声训练和科学的保健意识,才能使学生安全愉快地渡过变声期。  相似文献   

9.
为了保护孩子们的嗓音,也为了保护千千万万个小学、幼儿园教师自身的嗓音,我认为必须在中(幼)师的音乐教学中开设声乐课,重视研究"变声期前后声乐教学法",以培养出掌握科学发声方法的合格音乐教师.多年来,我在师范音乐教学实践中,对"变声划"进行声乐教学的特点和方法进行了探索,提出来和音乐教师一起研究.  相似文献   

10.
关于自然声区训练一、所谓的自然声区,就是人声最自然的音区,不用费力就能唱出来的音区。自然声区一般是由五六度、不超过八度音程组成的。这个声区最适合中学生训练,因为中学生正处于变声期(变声期一般开始于13~14岁,到17~18岁结束)。这期间的教学首先要使学生明确一些变声期的生理规律,又要切实掌握他们的心理特点。要让学生在自然声区打好基础。教师应尽量用一些声乐演唱的知识和科学方法的训练,不要过早地扩展音域,自然声区训练好了,就能顺利进行胸声区、头声区的共鸣练习,进而使学生顺利地度过变声区,使学生演唱…  相似文献   

11.
叶茂芬 《考试周刊》2013,(7):190-191
有的中学生在唱歌时喜欢大喊大叫,不注意方法,这对变声期的青少年是极为有害的。作者结合十多年的教学实践,探讨了中学生在歌唱时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2.
人在成长过程中必须经过变声期。正确理解变声期的生理现象和心理特征,掌握好变声期的声音变化规则和科学的训练方法是声乐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3.
在青少年的声乐教学中,学生变声期期间嗓音的训练和保护,一直是声乐教学里十分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教师在教学时要按照歌唱生理、技巧的相关方面的要求,从学生发声、共鸣、呼吸以及歌曲的处理等角度对学生进行多角度的培养,实现在保护学生变声期嗓音这一核心目标的同时,达到声乐教学的目的,使学生声乐水平不断进步。  相似文献   

14.
预防中学生嗓音的疾病.从根本上要求中学生要有健康的体魄,健康的心理和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  相似文献   

15.
朱小义 《考试周刊》2009,(43):228-229
初中学生处在生理、心理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进入变声期后,会出现声音沙哑、发声困难甚至有怪音等问题,出于害羞、怕出丑等心理,他们不敢当众唱歌。同时.他们的自我意识增强,渴望得到尊重,但又比较幼稚.正处在身心发展的矛盾阶段。变声期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给初中音乐教学带来了难题,如何根据变声期学生的特点开展歌唱教学.本文作者经过认真分析、研究.总结了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16.
一、关于自然声区训练。所谓的自然声区,就是人声最自然的音区,不用费力就能唱出来的音区。自然声区一般是由五六度、不超过八度音程组成的。这个声区最适合中学生训练,因为中学生正处于变声期(变声期一般开始于13~14岁,到17~18岁结束)。这期间的教学首先要使学生明确一些变声期的生理规律,又要切实掌握他们的心理特点。要让学生在自然声区打好基础。  相似文献   

17.
中学音乐教学大纲指定,在以唱歌教学为主的前题下,对发声技能教学也提出具体的要求,而初中学生正面临着“变声”的阶段,这一情况给音乐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了不少麻烦。因此,对变声期少年怎样进行发声技能教学成为一个很值得探讨的课题,下面笔者略谈浅陋见解,请大家指正。  相似文献   

18.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推动了初中教学科目的综合发展,学校方面对歌唱教学给予了一定的重视,从而推动了初中歌唱教学方法与模式的创新。基于此,本文就初中歌唱教学引入趣味发声练习的实践展开研究,首先,分析了初中歌唱教学的特点,包括学生处于变声期、教学观念不明确以及学生学习兴趣不足等,进一步提出了趣味发声联系的实践策略,以及实践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19.
歌唱教学是初中音乐课的基本内容之一。《音乐课程标准》中对中学生歌唱教学的要求是:“能用和谐、统一的声音唱好歌曲,重视加强合唱教学,使学生感受多声部音乐的丰富表现力”。从这一课程标准我们可以看出,要学生达到此要求而不进行有规律的、较为规范的发声练习,是不可能实现的。一般来说,没有接受过规范、系统的发声训练的学生,唱歌时会出现的现象有:音色不统一,音域难以拓展;不能应用均匀、连贯的气息进行歌唱等。初中学生正处于变声期,如果不对学生进行系统而规范的发声练习,学生们发出的音色、力度会更加不统一。这一阶段的学生,唱歌时有的会大声地喊唱,有的喜欢压着嗓子轻声哼唱。到了稍高的音区少数学生会运用假声唱上去,但是缺乏一定的力度与共鸣,而有的就用低八度演唱。再加上没有气息的支持,学生们经常乱换气,发出来的声音苍白、干涩。这不仅破坏了歌曲意境,而且对嗓子造成了伤害,变得声音沙哑,影响学习和生活,这就要求我们音乐教师要用科学有效的方法进行训练。  相似文献   

20.
变声,是人从少年向成人发育成长过程中表现在发声器官上的生理现象。所谓变声期,一般指发声器官发育、变化、成长的时期。 在少年变声期里,教师要特别重视其生理及心理特点,科学地处理教学问题,使变声的少年顺利度过变声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