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面纱》是英国作家毛姆以二十年代的中国为背景写的一部长篇小说,也被称为是一部女性觉醒的经典之作。毛姆一生都在探索人生的意义和人性的价值,追寻摆脱人生枷锁,获得精神自由之路,文学作品更成为他表达对自由渴望的重要途径。无爱婚姻中的凯蒂,面对情人的背叛,被丈夫要挟前往霍乱肆虐之地,在目睹了贫苦和疾病、背叛和死亡之后,她终于在悲怆中一点点揭开生活虚妄的面纱,直视自己的内心,认清了的人生方向。本篇论文通过对主人公凯蒂人生经历的分析,阐释了毛姆小说中对自由的追寻这一永恒主题。《面纱》标题取自雪莱的十四行诗:莫要解开这五彩面纱,芸芸众生都管它叫生活。而所谓掀起“面纱”的过程,对于凯蒂来说,就是一种自我意识觉醒走向心灵自由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素芭》是泰戈尔的名篇,写一个印度哑女的命运悲剧。她因哑被父母“骗”嫁给异乡的一位男子,最终的结局,泰翁点得很含蓄,因此我在授课时让学生做了一次续写练习。下面是学生的四段“续写”及我的点评,姑录之以求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3.
陈秀霞 《现代语文》2011,(6):111-112
在文学作品中,运用衬托,往往可以更生动更深刻地刻画人物形象,反映现实生活,强化文章主题,泰戈尔的小说《素芭》就是一篇成功地运用衬托手法的小说。作者不惜笔墨,将素芭放置在一个又一个特定的情境中,  相似文献   

4.
人教版选修模块<外国小说欣赏>第四单元选有泰戈尔的短篇小说<素芭>(倪培耕译).小说结尾是: 这次,她的丈夫用自己的双眼和双耳,非常仔细地察听,相了亲,娶了一位会说话的姑娘.  相似文献   

5.
人教版高中选修教材《外国小说欣赏》中的小说《素芭》打动了无数的读者,小说的结尾也引起了师生们关于悲喜剧的争论。小说的结尾写道这次,她的丈夫用自己的双眼和双耳,非常仔细地察听,相了亲,娶了一位会说话的姑娘,对这个结尾的理解存在两种观点:一是素芭被她的丈夫理解接纳,从此过上了幸福生活,是大团圆的结局;二  相似文献   

6.
文章通过<为奴隶的母亲>一文透视了女性的生存悲剧,从伦理道德的压抑、女性自身的软弱、以及看客的精神虐杀,展示了造成作品主人公悲剧命运的深层因素,以及作家对女性生存状况的忧患意识.  相似文献   

7.
著名女作家张洁的作品多探讨当今社会中女性的情感、工作、生活等女性生存现状,成为当代文坛上一道亮丽的风景.<无字>中仍然探讨了女性问题.她以女性的直觉表达对爱的理解和感受,对婚姻与家庭、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探索,<无字>对这种情感进行了历史的、文化的深入剖析.在对爱有了更深刻的体验之后,张洁超越了对男女感情的表层描述,进一步对人性与人生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相似文献   

8.
鲁敏中篇小说《镜中姐妹》塑造了一系列的女性形象。本试图对作品中五个女人表现出来的五种不同的爱情观的形象进行分析,诉说她们生存的尴尬处境极其价值追求,揭示这些形象背后所蕴藏的社会化内涵,批判男权化对女性的压抑和毒害,从而成为一曲女性抗争的人生悲歌。  相似文献   

9.
李梅 《文教资料》2007,(19):77-79
鸨母一直都是以侧面形象出现在文学作品中的,其形象作为中国社会中的一个灰暗角色,长期被文学评论边缘化。鸨母作为封建民间社会尤其是宋元以后的民间社会生活中的一种重要角色,在演绎着凶狠与贪婪的生命的同时,她们的人生轨迹里也同样交杂着苦与痛,这一点很少被人关注,关于鸨母形象的专门研究也寥寥无几,对其认识也只能从其与妓女、狎客的关系中洞悉一二。  相似文献   

10.
迟子建是东北女作家乃至中国当代女作家中比较独特的一位,她对乡土的热爱和对人性的感悟都深深的烙印在她众多作品中,在这位女作家身上,我们总能感受到别样的情致,领悟到宽容与悲悯。在她的中篇小说《鬼魅丹青》中展现出来的,除了作者一贯的温情风格外,还有更引人深思的内容,那就是关于两性关系以及女性命运的深刻思考,确切的说,是迟子建又一次用她的灵性吟唱出的女性悲歌。  相似文献   

11.
从画面造型和声音造型两方面解读电影《阮玲玉》,三个具有暗示性的画面造型展示阮玲玉的悲剧命运;而影片的声音造型是为画面造型服务的,充分体现了声画合一。  相似文献   

12.
作为台湾女性文学的奠基人,林海音拥有北平和台北双重故乡,她集闽、客和北京生活经验等多重身份于一身,呈现出多元的文化背景和现代女性意识。独特的人生经历及女性身份使她将写作的目光投向了时代变迁下的女性命运,婚恋小说创作成为她解读女性命运的一种途径。透过不同时代下的女性命运悲歌的书写,林海音对于女性乃至整个人类命运的关怀与思索跃然纸上。  相似文献   

13.
社会转型时期爱情婚姻观念是社会解放和人性解放的重要内容,也是作家观察社会和人的重要视角.通过联系比较<旅行>和<爱,是不能忘记的>,探讨现代女性婚恋小说的思想内涵、精神特质及叙事特点,引发对当前商品经济建立时期女性文学发展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白鹿原》所描写的女性,在其生命的三个关键阶段,即作为女儿、妻子、母亲时的生存状态是凄苦和不幸的,她们被当作无生命的物质,奏响了一曲曲物化的悲歌.女性的物化揭示了我国现代女性走向真正的独立、寻求深层次解放的艰难.探索女性解放的根本途径在于确立其自主自立的人格意识.  相似文献   

15.
刘晓平 《考试周刊》2011,(72):34-35
母爱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无私、最伟大的奉献,母性被定义为对子女爱护的本能。本文所提到的三部文学作品中出现的母亲杀婴现象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其中,美狄亚杀子是为了报复丈夫的始乱终弃,为了反抗不合理的父权制;爱碧杀婴的直接原因则是对情人伊本的爱;塞丝杀子却是为了避免孩子重返奴隶制的魔窟,是对奴隶制压迫的惨烈反抗。她们在揭示父权制和奴隶制对女性压迫的同时,也揭示了女性在与父权、自然、社会制度斗争的勇气和理性,为女性奏了一曲悲歌。  相似文献   

16.
正《项链》是法国作家莫泊桑很有名的短篇小说之一,发表于1884年,原名为《首饰》,几乎在莫泊桑的所有短篇小说集里都选了这篇作品,并经常选入高中、中专《语文》课本和大学文科教材。主人公玛蒂尔德是一个非常美丽的姑娘,"她觉得她生来就是为着过高雅而奢华的生活""渴望让一个有钱的体面的人认识她、了解她、爱她、娶她。"但由于出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里,家境寒微,只得与一个教育部的小书记结婚,这使她感到痛苦。更糟的是,在一次教育  相似文献   

17.
《废都》是一曲游戏人生的悲歌,游戏爱情,游戏事业,游戏快乐,最终游戏人生。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坛的两颗璀璨巨星,钱钟书与张爱玲在其作品中塑造了诸多鲜活的女性形象。巧合的是,二位大家在其作品中都不约而同地着力塑造了众多几乎是同一时代(40年代)的个性鲜明的中国知识女性形象,通过文学典型抒写了一曲中国现代知识女性自我解放的悲歌。  相似文献   

19.
《喧哗与骚动》描写了一个家族的没落。一种文化的颓败与演变,也是关于人类命运的一则寓言。在这三个层面中.作品中三个主要的女性——康普生太太、凯蒂和迪尔西在不同的层次和意义上分别扮演了一个“隐蔽的母亲”的角色。因此,我们可以立足于这三个层面的基本意蕴,阐发作品中的主要女性形象及其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20.
<麦克白>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的一部重要作品,其中描写的女性形象被人们长期忽略甚至误解.<麦克白>中所描写的女性是莎士比亚四大悲剧中所受压迫最深的一部作品,这与莎翁当时的社会环境和自身经历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