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一、夯实基础,读课文1.揭示课题,解课题之妙。(1)初读课题,明白课题之妙:课题讲清了人和事,简要地交代故事的主要内容。(2)应用图片认识鹬和蚌。讲解"鹬"字,教学生用编顺口溜"长矛大嘴装八口"的方法,快速记住难写部分。(3)读了课题,你特别想知道些什么?教会学生围绕事情来提问,从起因、经过、结果三方面来提问。2.字、词、篇合一,初读故事显实效。(1)让学生按起因、经过、结果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后,相机概括出自然段主要内容。教  相似文献   

2.
课堂回放师:课文没有写缺水生活的"苦",而是写了缺水的"乐"。默读课文第2自然段,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快乐的事?(生默读课文)师:用一句话概括,说说这是一件什么事?(生答)师:课文中有专门描写小孩子快乐的一句话,请标出来。(生标句子)师:如果你一个月没洗澡,遇到这么一场雨,你会做些什么?想象一下。(生想象说话)师:阅读第4~6自然段,说一说,这又是一件怎样快乐的事?生:一勺水洗澡。  相似文献   

3.
正【片段一】师:词语学得不错,课文读得怎样?下面来检查一下课文的朗读。打开课文,这课有7个自然段,标上了吗?谁来读第1自然段?(生读)师:读得非常正确,你让我知道了杭州很美。谁再来读读这段?(生读)师:你让我感受这是个美丽的早晨。听老师来读读。(师示范读第1自然段)师:同学们,这是一个美丽的城市,这是一个美丽的早晨,那么这预示着故事将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结局呢?生:美好。师:让人满意的结局。同学们,在写人叙事类的文章中,作者写景不是随随便便写的,他写景是为了后边的故事发展做铺垫的。谁来读第2自然段?(生读)  相似文献   

4.
【教学片段】师:这篇课文围绕燕子,写了它的哪些方面?请你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地默读,一个自然段一个自然段地想: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燕子的哪一个方面?用一个恰当的词语来概括,写在这个自然段的后面。(生默读概括,师巡视,先  相似文献   

5.
“哈哈,今天收获不小呀!”老渔夫背着一只大网,网中载着鹬鸟与河蚌,满脸堆笑地走在回家的途中。鹬鸟、河蚌由于互不相让,所以成了渔夫的囊中之物。渔夫兴高采烈地回到家中,就开始忙活起来,洗锅、烧水、煮饭……准备享受一顿丰盛的晚餐。  相似文献   

6.
正师:下面我们交流一下课文朗读,谁先读给老师听?(一生读第1、2自然段。)师:很遗憾,有一个字漏掉了,你自己感觉到了吗?生:"有一年",少了一个"有"字。(该生把第2自然段又读了一遍。另一生读第3、4自然段。)师:他最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是读得很自然,像说话一样自然,这是我一直努力要做到的。(一生读第4自然段。)师:儿化音没读好。(范读"姹紫嫣红的花儿轻轻摇晃着",请该生跟着读)再接着往下读。(生读)  相似文献   

7.
正某杂志推出的"立体课堂"栏目中,《变色龙》(苏教版五年级上册)一文的教学实录中有如下两个教学片段。【片段一】师:同学们读读课文第九自然段,思考:这个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生:(生读后,交流)变色龙的外形。师:(板书:外形)谁来读读课文第十自然段?生:"变色龙这么迟钝,怎样捕捉食物呢?"师:这个自然段仅有一句话,谁能根据  相似文献   

8.
一师:中华民族向来就有以国家利益为重的优良传统。我们今天学习的《祁黄羊》写的就是这样的一个历史故事。大家已经预习过了,我现在想请三位同学读一读课文。第一位读1、2自然段,第二位读3至11自然段,第三位读最后一小段。想一想,如果要用一句话把课文所写的故事概括出来,该怎  相似文献   

9.
一按照顺序,概括大意师:通过预习,我们知道《天鹅的故事》这篇课文写的是斯杰潘老人回忆他30年前亲眼目睹的一件事。谁能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概括这件事?生:一年春天,寒潮来临,冰冻湖面,天鹅们为了生存,在老天鹅的带领下用身体扑打湖面,最后破冰成功。师:这是一个令人怎样的故事?生:感动。生:震撼。  相似文献   

10.
教学内容: 《秦兵马俑》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第4-10自然段教例一: 师:课文除了讲兵马俑的“规模宏大”,还讲了兵马俑“类型众多、个性鲜明,是精美的艺术珍品”,请同学们读读课文4-10自然段,看看课文写了哪些类型的兵马俑?它们有什么样的鲜明个性?  相似文献   

11.
同样的课文,不同的老师教学,会给人不同的感受。一、甲老师教学片段《早》第7自然段教学过程:师:自由读读第7自然段,说说主要写了什么?生: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了鲁迅先生书桌上“早”字的来历。师:这个“早”字是怎么来的呢?默读课文,然后交流。(生复述)师:从这个小故事中,你听出什么?生:我觉得鲁迅先生对自己要求很严格。生:我觉得鲁迅身上有一种可贵的精神。生:我知道鲁迅先生身上那种可贵的就是书中说  相似文献   

12.
一只河蚌张开壳儿在河滩上晒太阳。有只鹬看见了,猛地把嘴伸到壳儿里去啄肉。蚌急忙把壳儿合上,牢牢夹住了鹬的嘴。鹬用尽力气拔不出嘴来,便对蚌说:“你不松开壳儿,没有了水,你会干死在河滩上的!”蚌听了,也对鹬说:“我就夹你的嘴。你吃不到东西,也会饿死在河滩上!”就这样,鹬和蚌相持着,谁也不让谁。正当双方仅剩一点力气时,一个渔夫看见了,不禁喜笑颜开。他想把鹬和蚌一齐捉住,可渔夫的走路声引起了鹬的注意。鹬向后一看,见到渔夫正一步一步地向它们走来。它感到不对劲,转身想逃,可是它的嘴还在蚌的壳儿里呢!它不管三七二十一,一下子飞了…  相似文献   

13.
师:老师带来了一些小蝌蚪,小朋友们仔细看看,它们是什么样子的?(实物演示)生:小蝌蚪的头很大,像一粒大黑豆。生:小蝌蚪的尾巴很长。生:它的全身是黑灰色的。师:是呀,可它们的妈妈一点儿也不像小蝌蚪这个样子。小蝌蚪是怎样找到它们的妈妈的?请小朋友快速默读课文,看看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小蝌蚪找妈妈的事?(生默读)生:课文的第2、3、4自然段写了小蝌蚪找妈妈的事。师:请大家听听2、3、4自然段的录音,再看看画面,请用自己的话说说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教师将2~4自然段制成动画,CAI课件演示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学生复述)师:对了,请小朋友…  相似文献   

14.
《小学青年教师》2013,(7):38-40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第1~3自然段,谁能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第2、3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5.
犤初读课文过程中,黑板上留下了经教师指点、学生讨论理清的课文脉络:响起掌声(第1~4自然段)感谢掌声(第5~6自然段 议论掌声需要掌声身处困境(第7自然段)犦师:请同学们轻声把整篇课文朗读两遍,读后告诉老师:哪一自然段课文所写的情景最使你感动?(生读课文,思考)生:第4自然段。师:能读给大家听一听吗?(生读课文,略显平淡)生:(忽然站起,大声地)邢平读得不好!(笑声。未征求老师意见,该生便富有感情地朗读起来)师:(笑)这么说,你也同意邢平同学的意见———第4自然段写得最让你感动了?(生点头)师:大家同意他俩的看法吗?生:(齐)同意!师:说说看…  相似文献   

16.
《丰碑》是人教版第十册的一篇课文。本文的教学,我安排了三个课时,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感知大意,讲读课文第一部分(1~2自然段);第二课时讲读第二、三部分(3~14自然段);第三课时总结全文,背诵课文第7自然段和最后3个自然段(课后练习4的要求),完成有关书面作业。其中第二课时的主要教学情况是这样。师: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丰碑》。 (指名说说课文主要内容,复习1~2自然段。略) 师:“丰碑”即高大的石碑,常比喻不朽的杰作或伟大的功绩。上一堂课中同学们提出过这样  相似文献   

17.
一聚焦关键词句,整体把握,领悟表达 师:我们在这一组课文的学习中,已经领略了"架子十足"和"海军上将派头"的两只鹅,这节课我们去瞧瞧老舍先生家的猫.请大家认真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边读边思考,这篇课文写了猫的哪两个不同生长时期. 生:写了大猫和小猫. 师:课文哪些段落写小猫?哪些段落写大猫? 生:第1~3自然段写大猫,第4自然段写小猫. 师:(打开课件)你再读这句话,看哪个字给我们带来了大猫的一些信息. (大屏幕呈现) 小猫满月的时候更可爱,腿脚还不稳,可是已经学会淘气. 生:"更"字说明大猫也可爱,因为课文中说小猫满月的时候更可爱. 师:一个"更"字透露了作者心里想说的话,看来读书不要放过任何一个字.在作者眼里大猫小猫都可爱,但它们又各有特点,小猫的特点是什么?  相似文献   

18.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第1~3自然段,谁能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第2、3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生:清政府修建铁路,帝国主义国家出来阻挠、要挟和嘲笑. 师:不错,说得简洁又准确.课文第2、3自然段讲了帝国主义者的阻挠、要挟和嘲笑,课题却叫"詹天佑".把二者连起来想,你有什么问题? 生:第2、3自然段似乎和詹天佑没有什么关系,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两个自然段? 师:问得好!这节课我们就来讨论这个问题. 评析:教师启发学生紧扣课题,质疑问难,生成颇具思考价值的问题,为课堂学习找到了明确的方向.如此启发,既自然地生成了问题,又巧妙地把生成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教给了学生;既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还训练了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一、感悟重点词句的精妙 师:快速浏览课文,找出这两次射门分别在课文中的哪些段落. 生:第一次射门是在第3自然段,第二次射门是在第5自然段.  相似文献   

20.
<正>师:同学们,菲格雷特总统在这次特殊的葬礼上会讲些什么呢?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师:课文中哪一段概括地讲了菲格雷特总统演讲的内容?生:第八自然段。(大屏幕出示第八自然段)师:谁来读?(指名学生读)师:你读得很激动,谁能读得流利一点?(指名学生读)你读得很流畅,谁能读得比他声音还响亮?(又一位学生朗读)她读得饱含深情。让我们一起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