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他得的红圈圈最多》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的一篇课文,是一篇人物故事,讲的是邓小平爷爷从小认真练字的事。在课文学习到最后时我和大家一起讨论: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受呢?有的同学说“:邓小平爷爷小时候真用功呀!”有的说:“我们以后写字也要像邓小平爷爷那样按老师的要求去写,这样肯定能写好。”有的说“:我们要向邓小平爷爷学习,从小认真练字。”……这时我们班懂得知识最多、最爱动脑筋、外号“问题先生”的钱梦琦也跃跃欲试,脸上一副焦急样,手举到我的面前直晃,想引起我的注意。我想:他肯定又有什么奇思妙想了吧!我示意他站起…  相似文献   

2.
教学时,引导学生初读课文,讨论:课文主要是写什么?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哪一段写得最详  相似文献   

3.
正有幸参加"黄河之声"全国小学语文观摩会,聆听了小学语文教学专家于永正老师执教的《谈礼貌》一课。听后感触颇深。这不正是我苦苦追寻地语文课堂吗?课堂上让学生读书,写作。把课堂还给学生,摒弃教师繁琐的对课文的分析,无休止地问。让学生课堂上学会写字,学会读书,学会写作。于永正老师说:"教语文,其实很简单。说简单点两个字‘读'和‘写'说复杂点四个字‘多读'和‘多写'。"已过古稀之年的于老师,在课堂上蹲下身来教学生一笔一画写字,一句一句领读课文,让学生在课堂通过各种方式反复诵读课文,没有对课文进行分析,更没有说教,可是在表演和写作环节,学生却表演得淋漓尽致,写得有声有色,这难道不是读书的收获吗?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十年之后,认真思考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学,当一节节语文课结束之后,学生头脑中应该留下的究竟是什么?是一篇篇课文?一个个生字?还是终生受益的学习方法,一生受益的良好习惯?毋庸置疑,后者应该是我们的追求.那么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呢? 一、我们是在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语文教学教什么?这个问题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我们.有一种误区长期存在:把课文等同于教学内容.在语文课中,我们教和学的是一篇篇的课文,但课文并不是我们要教和学的内容,课文只是我们要教和学的内容的载体.语文课的教学内容隐藏在语文课文中.在课堂上教师应借课文这个载体,把课文作为例子,教会学生说话、写话,切实掌握运用母语的规律.  相似文献   

5.
[教例]苏教版第三册《夕阳真美》师:学了课文,谁知道“夕阳真美”是什么意思?生:是说夕阳的色彩美。生:是说傍晚的太阳下山时的景色确实美。师:对。说明你已读懂了课文。爷爷说“夕阳真美啊!”表达了爷爷对夕阳有怎样的感情呢?生:爷爷热爱美丽的夕阳。生:爷爷热爱夕阳映照下的壮丽景色。师:再想一想,谁知道“爷爷满面红光,望着奶奶说,‘夕阳真美啊!’”这句还有什么意思?生:……师:课文中写日落时的变化过程用了“它那圆圆的脸变红了”,“脸变得更红了”,“轻轻地走向西山的背后”等句子,这是把太阳当着什么来写的?生:是把太阳当着人来写的…  相似文献   

6.
阅读教学在"教什么"这个问题上一直莫衷一是,同一篇课文可以教出截然不同的内容来.老师们更多时候是跟着课文内容跑,课文写什么就教什么,跑着跑着就跑到别人的道上去了,老师模模糊糊,学生糊里糊涂.让阅读教学清晰起来,教得明明白白、学得扎扎实实,关键在于把"课"研得透彻一些.  相似文献   

7.
追梦     
教语文,是语文教师天天过的日子。学语文,是学生们天天过的日子。如果问一句:我们的教师语文教得幸福吗?我们的学生语文学得幸福吗?我们会听到怎样的回答呢?哪个教师不愿把语文教得有滋有味?哪个学生不愿把语文学得多姿多彩?人心所向,大道至简,"享受语文"就成了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心愿;仰望星空,脚踏实地,"沧州语文人"不懈地追寻着梦中的那个理想家园:共享语文每一天——  相似文献   

8.
<正>陶行知先生曾说:"我们教学生学了十几年的语文,讲授了数百篇课文,可为什么学生还是写不出一篇像样的文章来呢?细细考量,其中有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太注重课文内容的分析,而忽视了语言的学习和应用。"因此,语文课堂要追求"言""意"兼得,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习得语言文字,理解课文的内容,悟得课文的思想。  相似文献   

9.
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学生怕作文,是我们教师教"怕"的.教师教得"索然无味",学生怎能写得"兴趣盎然"呢?因此,我们在作文教学时不妨巧立一些"名目",引发学生写作的乐趣.  相似文献   

10.
《瑞雪图》是一篇写景的散文。在这篇散文中作者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把美丽的雪景写得有声有色,使这篇短小精悍的散文产生了很强的艺术感染力,确实是一篇落实基础知识,加强基本训练的好教材。我们给这篇文章的教学仅安排了一教时,预习工作放在课外进行。要求同学们通过预习把课文读通,把生字查好。教学中,我们着眼于在加强基本训练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首先我们帮助学生们按照记叙的要素理清全文的脉络,提出了这样一些问题:1.什么叫瑞雪?2.课文写的是什么地方的瑞雪图?3.谁能够从课文中找出一句话来解释题  相似文献   

11.
李强 《现代教学》2013,(5):34-35
我先提出这样几个问题。第一,作文可教吗?我认为:是可教的,而且还极其有效。第二,作文教学的内容是什么?我认为:既是一种技能训练,更是一种心智活动。第三,作文教学的现状怎样?我认为:是内容空洞,不会写,而"内容空洞"是问题的主要表现,是问题存在的根本。基于这样几个问题,我们的作文教学应该如何进行?单单靠"教→学"能否完成作文教学的任务?学生能否在教师的教中学得作文的真谛?  相似文献   

12.
<正>阅读和写作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两个部分,我们在学习课文时,要将写作训练和语文教材很好地联系起来,以读代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一、读中带写1.抓中心,教选材。思想内容是一篇文章的精华所在,是文章的中心,也是作者写作的目的。"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通过哪些材料来体现中心的呢?"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多让学生思考诸如此类的问题。例如,教学《音乐之都维也纳》时,我先让学生找出文章的中心句,然后思考:围绕这一中心,课文是从哪几方面具体叙述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并追问:"作者为什么要选这些方面来写呢?"引导学生把这几方面与中心句联系起来思考,体会课文的中心。学生会发现:原来课文所选的事例都是为中心服务的,要把能反映中心的材料详写,把  相似文献   

13.
蒋萍 《教育现代化》2005,(6):103-103
汉字是我们中华民族智慧的象征和标志。教学生写好字,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祖国语言文宁的规范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具体内容。教学生写好字是我们教师的责任.应该要求学生把汉字写得规范、清晰、美观。如何指导学生把字写好?我觉得主要可从以下几点人手:  相似文献   

14.
<正>一、话题导入,初识人物师:同学们好,昨天大家都预习了课文,课文里出现了一位老人,他是——生:邓小平爷爷。师:在课文里,你认识了一位怎样的邓小平爷爷呢?生:邓小平爷爷已经83岁高龄了。生:邓小平爷爷在北京天坛公园里植树。生:(读)邓小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者,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创立者。  相似文献   

15.
近来拜读了余映潮老师的《把浅显的课文教得深厚一点儿》,①颇有同感;语文教材中确实有着一些甚为浅显的课文,需要"深教".但与此同时,也引起了我们的逆向思考——我们不能无视那些对相应学段的学生而言内容过于深奥的文章,即本文所说的"深文",对这类"深文"如果也是"深教",难免会让学生"消化不良".因而不揣浅陋,从"适度"的角度考虑,探析"深文浅教".  相似文献   

16.
<正>一、抓住文本,花工夫去读叶圣陶老先生说过:"语,就是读,文,就是写,语文就是读与写的结合。"如在教学故事性强的课文时,以演促读,五年级下册《晏子使楚》这篇课文,故事性强,通过人物语言来刻画人物形象。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自读,把课文读通,理清课文讲的是谁与谁斗智的事,讲了几个回合的斗智,把他们的对话画下来,再分  相似文献   

17.
课文中的"空白"是指课文中某些有意不写或写得简略而留有读者发挥想象余地的地方。在《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所反映的思想和作者渗透的情感及语言技巧往往蕴含在空白处,这就给学生提供了极好的拓展思维能力的机会。因此,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把学生引入课文所描绘的艺术境界中,努力在这些文本的空白处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翱翔。一、在关键词语的空白处创造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多都是因"情"而做,字字句句都渗透着作者的情。教师要善于寻找文本蕴含的语言实践契  相似文献   

18.
经过一番苦战,终于在放晚学时听完了大部分学生的课文背诵。教室里只剩下四名学生仍在专心致志地读着课文。背书,对于这些孩子来说实在是一件痛苦的事。无论下多大的功夫,他们也只能勉勉强强地把课文内容大概地背下来,有一些错误简直让你啼笑皆非。例如“机舱里安放着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衷心爱戴的邓小平爷爷的骨灰”(苏教版第七册《在大海中永生》)这句话,硬是背成了“机舱里安放着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爱心的邓小平爷爷的骨灰”。放低一些要求,就这么算了?不,不能。“学理如筑塔,学文如聚沙”。就背诵而言,只有把每一句话尽可能…  相似文献   

19.
【设计理念】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从三年级上册开始正式安排略读课文,对于略读课文的教学,当下大致有以下三种状况:其一,因为各项考试的命题编制很少涉及略读课文,因此,草草教之;其二,受"将略读课文教得像精读课文是对学生负责"的错误观念影响,精耕细作;其  相似文献   

20.
<正>语文教学的重点是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所谓"课文无非是个例子",但在实践过程中,有的老师虽然知道除了要让学生明白"写了什么"外,还应该关注"怎么写的","写得怎么样","为什么写","我是怎样读懂的"等问题,可是,没有很好的方法把以上各个方面整合起来,以致课堂看起来"眉毛胡子一把抓"。对于上述现象,如何应对呢?笔者认为,只有巧设教学主线,才能让课堂明晰起来,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本文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