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是交融的、粘合的。有人说"大爱无痕",其实,教育教学更提倡无痕,无痕的教学才是大教学,才是境界。  相似文献   

2.
<正>文本解读,有人提出"深度解读",有人提出"广度解读",有人提出"细度解读"……不管哪种解读,都需要一个"度"——适度。周益民老师认为这个度是"37度",非常形象。人的正常健康体温是37度,高了就是发烧。同理,我们语文教师对文本的解读,高了,教学显得深邃但学生觉得茫然;低了,教学顺畅但学生习得肤浅。只有适  相似文献   

3.
<正>教学应该是一种启迪智慧、循循善诱、心灵交流的过程,它是一门艺术。武侠小说中的至高境界是"大道无痕",我想教学的最高境界也应该是"教学无痕"吧。让我们在名师的教学中品味"教学无痕,精彩有痕",让无痕的教学演绎精彩。  相似文献   

4.
文本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介质,内容是关键因素,每个历史时期都需要思想性文本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境界。语文阅读教学是"对话"的过程,文本是对话教学的四个要素之一,解读文本不能"本中无人"或"人中无本",需要"人本融合",教学如果善于发现学生与思想性文本的距离,找到教学的基点,就能够生成恰当的教学对策,提高阅读效率。  相似文献   

5.
章丽 《学子》2014,(17)
语文教学文本解读的"方法"是为了解读文本而采用的一种技巧性的行为方式,而语文教学文本解读的"路径"是为了解读文本寻求的一个方向性的角度。对这两者的辨析可以帮助语文教师建立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反思根据,在此基础上可以更客观、更理性地选择解读文本,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6.
语文教学不能忽视知识的获得。教学没有语文知识的支撑,所谓的"对话""体验""解读""建构"就会成为低层次的简单重复。如何让"语文知识"这朵花,开而无痕,落地有声,真正扎根在学生的心田?建议运用教学新策略:形象教学和文本情境相结合,趣化语文知识;善于调用学生"知识经验",轻轻松松教知识;聚焦、裂变相结合,举一反三学知识;知识渗透与整体把握互为补充,完善语文知识;批判性阅读,在自主探究中寻找语文知识。  相似文献   

7.
龚自伟 《考试周刊》2014,(40):34-35
对语文来讲,"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语言是"形式",亦是"内容"。在教学中,教师要从文本体式角度,从学情角度,从课程目标角度出发,做出既突出多元,又重视一元的准确透彻的解读,让课堂回归文本,让学生真正走进语文。  相似文献   

8.
文本多元解读已是广大语文教师的共识,笔者认为,"多元解读"并不意味着可以随心所欲、漫无边际地乱解乱读,而必须有一定的"规范",必须有一定的价值取向和解读范围的引导。本文提出了有效多元解读的方法与对策,使学生在多元化的解读过程中,充分张扬个性,提高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9.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入,语文教学经过大刀阔斧地学习实践,虽然语文课堂教学出现了可喜的改观。但是,我们也看到,语文教育依旧在各种各样的理念和口号中彷徨——课堂"创新"与新课改理念貌合神离,徒有"人文性"的虚华,却不能让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品读课文,理解文字背后的广阔空间。而窦桂梅主题教学以主题教学为核心,给新课改的文本深入解读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笔者以窦桂梅的主题教学来探索其在语文教学中的实际运用,提出了一些有益于课堂教学的观点和做法。  相似文献   

10.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入,语文教学经过大刀阔斧地学习实践,虽然语文课堂教学出现了可喜的改观。但是,我们也看到,语文教育依旧在各种各样的理念和口号中彷徨——课堂"创新"与新课改理念貌合神离,徒有"人文性"的虚华,却不能让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品读课文,理解文字背后的广阔空间。而窦桂梅主题教学以主题教学为核心,给新课改的文本深入解读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笔者以窦桂梅的主题教学来探索其在语文教学中的实际运用,提出了一些有益于课堂教学的观点和做法。  相似文献   

11.
《考试》2008,(7)
语文教学过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统一的过程。阅读教学就是师生以文本为媒介进行交流、沟通、对话的共鸣活动。以"与文本对话"来组织调控教学诸要素,设计教学流程,使学生能自主、积极地学习,从而充分发挥主体功能,这既是方法论,也是教学观。要践行《语文课程标准》,文本解读是必要手段,更是语文阅读教学追求高效之根本。因此,语文阅读教学应积极倡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围绕文本,实现目标;尊重作者,平等对话;披文入情,生成精神;尊重学生,有效引导;真正做到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12.
梅培军 《广西教育》2014,(28):44-47
正何谓现象学语文?简而言之,现象学语文就是在教学论的层面提倡语文教学以"生活世界"和"学生体验"为出发点,用文化还原法还原、重组生活世界与主体间性的关系(胡塞尔现象学专业术语,意指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这里指师生之间的阅读主体关系),将语文还原为多彩、真实、质朴、鲜活的语文。现象学语文汲取胡塞尔现象学的主体间性理论,提倡语文教学应将"学生体验"作为切入点,其文本解读观以理解、解释和建构文本的意义为指归。现象学语文认为,读者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总是通过文本与潜在地存在于文本中的作  相似文献   

13.
正放眼当今的语文教学,文本解读无度的现象普遍存在:要么坚持"深度阅读",在引领学生解读文本时总是深了再深;要么打着"广度阅读"的旗号,旁征博引,甚至撇开文本,八面开花;要么振振有词要"文本细读",从头到尾、从文字到标点,乃至一切细枝末节……所有这些,都是超越了"度"的教学。在某些方面超越了"度",必然在另  相似文献   

14.
语文学习凝聚着人类的言语和精神,如何发掘文本的时代内涵并充分实现其当代意义,体会和把握文本的编著意图和特定的意义,展开教师、学生、文本三者间的充分对话,提高语文教学效率,这是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所在。纵观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在文本的解读和建构上还是不容乐观的。鉴于此,试从"条分缕析,奠定解读基础""拓展链接,丰厚文本内涵"这两个层面展开阐述,从而主动、合理地建构文本,开展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  相似文献   

15.
曹长顺 《教师》2014,(21):28-28
正语文教学主要是通过文本解读来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过程。这里所说的文本也就是语文教材。语文教师如果善于引导学生解读文本,就能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我认为,要想语文课堂高效,首先要提高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那如何才能提高教师的文本解读能力呢?我认为语文教师在解读文本时要养成良好的习惯。在解读文本时,语文教师既要继承传统,又要力求创新。所谓继承传统,就是要阅读理解前人对文本解读的结  相似文献   

16.
麦珏昉 《中国教师》2013,(20):41-43
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之前,语文教师对文本的阅读,即"文本解读"格外重要。本文旨在结合实例,从三方面探讨小学语文的"文本解读"。一、"文本解读"的相关理论一般而言,"文本解读"大致有三个研究范畴,即作者理论、文本理论和读者理论。本文只探讨前两者。作者理论,即对文本意义的解读,也就是要追溯作者创作时的本意,并尽可能地将其还原。要根据作者理论进行"文本解读",就要全面、具体地掌握有关作者的资料,并以此作为解读作品的重要依据。文本理论,大致有两  相似文献   

17.
在新课改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有时不慎走入考试工具和虚假人文的误区,究其成因是有些教师一时间尚未找到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起来的教材处理手段和教学设计方案。为此,笔者认为"知识教学应结合文本进行",提倡"吟咏诵读,品味感悟"、"生成话题,深究文本"、"立足文本,读写交融"、"敢于质疑,个性解读",强调学习语言是语文教学的根。  相似文献   

18.
教师从传统中接受了教育,又原封不动地教给了自己的学生。有些"传统"是一直没有变的。比如说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从小学到高中,所有的课堂都在按部就班地进行着。可仔细想一想,语文老师手中的"武器"换来换去就那么几件;思路也不过那么几条;得出的结论也都大同小异。面对这些"坚硬"的传统,作为语文老师的我们是否思考过:从来如此,便对么?在语文教学中,某些"传统"实际上是思想懒惰的代名词。一种"传统"是我们面对文本时的思维定式。因为有了别人灌输在我们头脑中的"先见",有了教材、教参设定的"拐杖",有了考纲划定的范围,大概我们的教学是"安全"的,可是安全的同时,往往"遮蔽"了闪光的内容,错过了沿途那些最优美的风景。"定式"的另一种表现是动辄便对文本进行思想意识的图解,甚至是泛政治化的比附。懒惰的人是没有创造激情的,文本解读到了他们那里成了贴标签、钻套子……这样的"传统"每天仍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发生着,却少有人知觉。现在真的到了该坐下来反思这些"坚硬"传统的时候了!真诚期待您的参与!  相似文献   

19.
小学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如何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我认为,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语文老师应深入地细读文本,钻研文本,从中寻找出能为深化文本、理解"架桥铺路"的"读写结合点",把握重点,聚焦难点,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学语言。语文课尽量多腾出一点时间,进行小练笔教学实践活动。一、情有所动时感悟"练"  相似文献   

20.
凌宗伟 《江苏教育》2014,(22):29-32
应试教学的弊端之一是把学生教得没有问题了。真正的教育要做的是让每个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地产生新的问题,使他们成为一个个有"问题"的人。本文从教师的问题意识与阅读教学的关系出发,阐述了语文教师要让学生有"问题",自己先要成为有"问题"的人的观点。语文教师对文本的阅读最要紧的就是从文本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只有教师的问题意识增强了,才能培养出善于思考的学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