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情境教育教学理论围绕着系统论的原理,将教学活动与学生的情感联系起来,倡导学生在形真、情切、意远、理寓的氛围环境中进行语文的探究学习。教育实践表明,情境教学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统领课程的教学有着积极的意义,对引领学生品读文本、理解关键性字词段篇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引领学生精读文本,体验其中蕴藏的情感与表  相似文献   

2.
在教学《鸿门宴》中樊哙人物形象时,师生有以下一段对话。 师:为了讨论的便利,我们不妨重读这两段对话。一是课文第二节中沛公对项伯的一番话:“吾人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相似文献   

3.
提问是课堂教学常用的一种教学手段,也是教师引领学生潜入文本、锻炼思维的重要的技巧。本文旨在通过在思维临界点提问、在关键处承接沉默、在必要出追索,试图探讨提问之前的设计、提问之后的期待以及提问之后的修正等方面的思考,以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4.
新课标提倡语文教学"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此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拓展延伸训练自然成为一个重要的环节,是丰富语文教堂内涵的一个有效手段。本文从"立足文本,找准基点;有效超越,关注阅读;模仿创作,得意得言"三个方面进行论述,意在阐明只要适时、适度地进行拓展延伸,就可以帮助学生填补认知空白,领悟文本语言,进而促进学生与文本、生活的心灵沟通,让语文课堂变得丰厚,学生素养得以提升。  相似文献   

5.
一部经典文学作品,自问世之日起,就会面临各类各色的解读。中学生作为一个独特的读者群,其解读的权利同样应该得到尊重。所以,语文课堂上的文本解读应该适度淡化工具性训练,进一步突出文学审美和情感体验,少一些架空说教,多一些对话交流,向人性更深处漫溯……一、走近作者看人性一位教师执教《范进中举》,先分析人物、挖掘主题,得出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然后,用多媒体幻灯片打出一份历代通过科举考出来的优秀人才名单:白居易、韩愈、柳宗元、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苏轼等,让学生明  相似文献   

6.
正同样的文本,不同的人读有不同的感受。究其原因,是各人对文本的解读不同。语文课堂上的文本解读,应站在人性的高度上深化阅读体验。一、走进作者,触摸人性《风筝》一课由北京冬季天空中的风筝想到故乡早春时节的放风筝,自然地从风筝想到儿时往事:对所谓没出息的酷爱风筝的弟弟的惩罚。成年后为自己幼时的无知对弟弟儿童天性的扼杀行为充满深深的内疚与自责。然而,令他痛苦的是已无法求得宽恕,因为弟弟对往事已忘却。  相似文献   

7.
《教师》2017,(17)
<正>提问是促进学生思维运转的重要渠道,是引领学生不断迈向文本深处的重要策略。因此,阅读教学离不开高效的问题。教师应该在深入实践的过程中研读文本特点、挖掘教学价值,通过巧妙的问题设置,促进学生对文本解读效益的提升。1.聚焦核心,针对课题设置问题课题是一篇文章的眼睛,透过这双眼睛可以看到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意欲表达的中心思想。因此,对课题的解读就显得非常必要,而对课题的发问则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聚焦学生关  相似文献   

8.
美文当美读     
许会国 《教育文汇》2004,(12):34-35
美文当美读。朗读美文,就是要读出声气,读出节奏,读出韵味,读出神采。  相似文献   

9.
在整个阅读教学中,必须以读为基础,将读贯穿始终。特别是对那些情感充盈的课文或片段,要指导学生领会其中的思想感情,务必要充分发挥“读”的作用,而最佳的读法当首推叶圣陶先生提倡的“美读”。要想“美读”得其法,就必须从“情”字入手,先指导学生通过抓“题眼”及“文眼”设身处地感知作者的情感基调,发掘出作者的感情依托,把握准作者的思想内涵,试与作者心灵相通,然后再针对不同的体裁,不同的内容选择恰当的“美读”形式进行读中指导,加强语感训练,注意创设情境读,反复体会读,探究深意示范读,借助角色快乐读,挖掘朗读音乐关。  相似文献   

10.
在整个阅读教学中,必须以读为基础,将读贯穿始终。特别是对那些情感充盈的课文或片段,要指导学生领会其中的思想感情,务必要充分发挥"读"的作用,而最佳的读法当首推叶圣陶先生提倡的"美读"。要想"美读"得其法,就必须从"情"字入手,先指导学生通过抓"题眼"及"文眼"设身处地感知作者的情感基调,发掘出作者的感情依托,把握准作者的思想内涵,试与作者心灵相通,然后再针对不同的体裁,不同的内容选择恰当的"美读"形式进行读中指导,加强语感训练,注意创设情境读,反复体会读,探究深意示范读,借助角色快乐读,挖掘朗读音乐美。  相似文献   

11.
阅读教学要走进词语的感性世界之中,提升学生对语言的感知效益。教学中要做到:由体表及内在遁入,感知词语有基础;由浅近向深邃遁入,揣摩词语有内涵;由前因向后果联系,品味词语有逻辑;由课内向课外链接,辨析语词有标准,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12.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我们欣喜地看到,把语文课上出“语文味”已逐渐成为语文老师的共识和普遍追求,一些“非语文”“泛语文”的现象正逐步消失。众所周知,我们只有确保学生有大量的时间参与到听、说、读、写的语言实践中,引导他们去体验、发现、感悟语言文字之美,体悟到作者的情感和文本意蕴之美,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才能使“语文味”向语言深处漫溢。  相似文献   

13.
【案例1】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说说各自都有什么新的发现? 生:吴王如果出兵攻打楚国,其他诸侯国就会乘虚而人,后果不堪设想。  相似文献   

14.
正适度解读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叙事文本作为依据,站在作者的角度进行理解,把握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进行更适合的理解。在初中语文学习中,教师也要充分考虑到适度解读,让学生有效地把握文章中的主要问题,并结合叙事文本的特点提供一些辅助阅读的资料,最后鼓励学生在结合生活的基础上进行体验。这样的阅读才更为适度,能促使学  相似文献   

15.
王芳 《教书育人》2010,(5):61-61
据说仓颉造字时“天雨粟,鬼夜哭”,惊天地,泣鬼神。的确,汉字的表意性,使她具有独特的魅力和非凡灵动的美。然而,审视现在的语文课堂,许多教师把学生当作了识字的“机器”,储存信息的“电脑”,总是一味地告诉孩子们这个字怎么写,那个字怎么读,学生只不过在死记硬背汉字的笔画组合。汉字退化成了没有生命意义的符号系统,识字教学变成了死记硬背或者“活背巧记”的技能之学,这不能不说是语文教学的悲哀。  相似文献   

16.
何谓深度语文?就王开东老师而言,"深度表现在课程理解之深,文本剖析之透,课堂把握之精到"。教师对语文课程资源开发的深度,决定了学生思维的深度,从而决定了课堂深度。怎样让课堂有深度,让学生的思维活跃度和心智深处在整堂课中都精神愉悦呢?  相似文献   

17.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这样开篇的: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可套用为:文章以思想为最上。有思想,则自成高格,自有境界。思想的深度就是文章的厚度。思想从哪里来?一般说来,一个人的思想会随着年龄、阅历的增长而日益成熟,但面对高考的高中生实在  相似文献   

18.
阅读教学能够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同时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是阅读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前提下,对学生的阅读兴趣、方法、技巧进行培养和指导,使学生爱读、会读、乐读。  相似文献   

19.
朗读不仅仅是文字的读音再现,而要依托文本内涵,心随所动,才能在朗读中感悟内涵,升华主题,实现对文本的深度解构,促进教学效益的整体提升。本文提出起步于叩问处,在疑惑中思索朗读;承接于平淡处,在细节中揣摩朗读;融合于反复处,在深化中回味朗读,从而借助朗读将体悟引向文本的更深处。  相似文献   

20.
正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坚持做到以人为本、学生为"先",引导他们自主探究,深入探究,让课堂成为儿童语文学习的园地。一、聚焦问题,触发探究根据课文的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方式导入课文,创设问题情境,聚焦重点,抓住一个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呈现研究的专题,激起学生阅读的期待,使其产生一种积极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心理取向,从而诱发探究的意识,进一步激发他们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兴趣和动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