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凌 《教学随笔》2015,(Z1):82-83
<正>春夜别友人·其一陈子昂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春夜别友人》创作于武则天光宅元年(684)。当时年轻的陈子昂离开家乡四川射洪,奔赴洛阳求取功名。临行前,友人设宴为他送行。面对此情此景,诗人感慨莫名,于是写下了这首诗。诗歌首联点题,凝练而含蓄地交代了夜晚与朋友饯别的场景。有过点蜡烛照明经验的人都应该知道,烛灯在蜡油充足的情况下是不  相似文献   

2.
贾雯茹 《考试》2014,(11):56-57
<正>陈子昂(约659~约700),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县)人,字伯玉。唐代诗人,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曾因"逆党"反对武后而株连下狱。38岁(圣历元年698)时,因父老解官回乡,不久父死。居丧期间,权臣武三思指使射洪县令段简罗织罪名,加以迫害,冤死狱中。其存诗共100多首,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组诗《感遇》38首,《蓟丘览古》8首和《登幽州台歌》。  相似文献   

3.
据卢藏田《陈氏别传》记载:这首诗作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当时陈子昂以右拾遗的身份随建安王武攸宜大军出征契丹,武攸宜轻敌无将略,陈子昂曾献计未被采纳,以后又因进谏切直,惹怒了武攸宜,受到降职处分,于是他登上蓟北楼(幽州台),有感于古代乐毅受燕昭王知遇的故事,慨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虽然相信后世也许还会出现燕昭王那样重用贤才的明主,所恨人生短暂,未能获见,因而,想到宇宙的永恒,怆然有孤独之感,写下来这首慷慨悲凉的著名诗篇。  相似文献   

4.
班门弄斧     
【拼音】bān mén nòng fǔ【出处】"操斧于班①郢②之门,斯③强颜④耳。"(唐·柳宗元《王氏伯仲唱和诗序》)"昨在真定⑤,有诗七八首,今录去,班门弄斧,可笑可笑。"(宋·欧阳修《与梅圣俞书》)  相似文献   

5.
正【学习内容】(1)八年级(上)第六单元诗四首《归园田居》(其三)。(2)人教版"语文主题学习"丛书八年级(上)5册第2页田园情怀《归园田居四首》。【学习目标】多角度了解陶渊明,深层次走进陶渊明的精神世界。熟读五首《归园田居》,背诵自己喜欢的句子。【学习过程】一、导入1.首先请同学们欣赏一组优美的田园风光。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约客》赵师秀)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过故人庄》孟浩然)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陆游)  相似文献   

6.
唐初诗人陈子昂,字伯玉,是奋力开拓唐诗发展道路的杰出先驱,他的一首《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千百年来广为流传。陈子昂的一生刚正不阿,追求贤明政治,所作的《感遇》诗,指斥时弊,风格清峻,赢得后世的称颂。然而,陈子昂仅活了42岁,便死于非命,人们不禁要问,他到底死于何因? 据陈子昂生前好友卢藏用《陈子昂别传》及《新唐书》、《旧唐书》记载,陈子昂是被贪婪残暴的射洪县令段简迫害致死的。武则天圣历元年(698),在朝中任右拾遗的陈子昂上表,以父老…  相似文献   

7.
【教例简述】 (见《中学语文教学》92.3.P_(16),宁鸿彬文) 一、教师导入:这首诗标题是“有的人”,课文还先后八次出现了“有的人”这一说法,列举了种种情况,这是一种含蓄的写法,没有把每处“有的人”的指代明确地写出来,现在同学们读诗,做这样一件事:把诗中八个“有的人”改一下,改成具体的哪种人或哪类人。请同学们以朗读课文的形式发表自己的见解。二、学生读原诗,相继发言;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对发言进行评析并作归纳总结。(说明:对原教例进行了删节处理) 【评析】《有的人》是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写的,诗的语言简明朴素,但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从语言角度看,初中教材中象这样简明朴素的文章占有很大份量,例如平实说明文等。有不少语文同行觉得教这类文章实在没味儿,教与学均显得枯燥。那么,此类文章  相似文献   

8.
正【阅读文本】杜甫《咏竹》、王维《竹里馆》、郑燮《竹石》、《诗经·淇奥》、管桦《竹颂》(节选)、纪录片《苏东坡》。【教学目标】1.通过诗与画的阅读,观"竹"之韵,形成初步的美感体验,激发对祖国传统文化的兴趣。2.通过人与竹的比照,品"竹"之格,初步感受"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君子形象,实现对民族文化中特殊意象"竹"的传承性理解。  相似文献   

9.
<正>俗语说"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陕西方言多说"礼轻人意重",几乎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比喻礼物虽少,但情意却很重。甘肃师范大学中文系《汉语成语词典》:【千里送鹅毛】"俗语:‘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宋·苏轼《扬州以土物寄少游》诗:‘且同千里寄鹅毛,何用孜孜饮麋鹿。比喻礼物虽轻而情意深厚。'"[1]《辞源》一:【千里鹅毛】"比喻礼物轻而情意重。"宋黄庭坚:《山谷外集诗》注十:长句谢陈适用惠送吴南雄所赠纸:"千里鹅毛意不轻,瘴衣腥腻北归客。"[2]《辞海》【千里鹅毛】解释、举例跟《辞源》基本相同,引文、例句省略[3]。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千里送鹅毛,解释、举例综合了《辞源》和《辞海》亦省略[4]838。毛学河、倪文杰主编《现代成语巨典》【千里鹅毛】"从远地带来的极轻微的礼  相似文献   

10.
<正>高三复习回归课本时,我让学生将《唐诗宋词选读》上的诗歌按照题材进行归类,学生提出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不好归类,不知道归在哪一类诗歌中。我的回答是:这首诗应该归在送别诗。只是学生不信服:判定诗歌的类型,我们可以参考诗歌的题目,送别诗的特点往往题目上有"送"、"别"等字样,如陈子昂《春夜别友人二首(其一)》、李颀的《送魏万之京》、李白的《送友人》等均在标题上有"送"、  相似文献   

11.
《望天门山》选自人教版三上第六单元《古诗两首》,本课要求写的生字正好也全集中在这首诗中,分别是"断""楚""孤""帆"。如何既保证时间充足(每天在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又做到指导有效呢?下面是笔者的教学片段。【教学片段】1.引导,发现"穿插"(3分钟左右)师(出示生字):请看本课的生字,齐读。师:四个生字中有三个是左  相似文献   

12.
论陈子昂的孤独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陈子昂的孤独意识@赵治中!中文系①《孟子·梁恵王下》,朱嘉《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18页。 ②《陈拾遗故宅》,仇兆鳌《杜诗评注》卷十一。 ③《读通鉴论》卷二十一,中华书局排印本,第737页。 ④赵澹《鲜于公为故右拾遗陈公建旌德之碑》。 ⑤《太平广记》卷一百七十九引录《独异记》。 ⑥⑧⑨⑩(11)卢藏用《陈氏别传》。 ⑦《新唐书·陈子昂传》。 (12)《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台北商务印书馆1969年版,第21页。 (13)(16)(19)(23)金丹元《禅意与化境》,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第73、72、69、75页…  相似文献   

13.
<正>人教版语文第二册《氓》关于"载笑载言"之"载",课下注释:动词词头,无义。笔者认为此条注释欠妥。笔者广泛查阅字典、词典,对"载"的注释各异:《简明古汉语字典》(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注:乃;且。一说是动词词头。《诗·卫风·氓》:"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古今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注:又,且。【例】载驰载驱,归唁卫侯。(《诗·鄘风·载驰》)《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注:助  相似文献   

14.
《钟嵘〈诗品〉陆士衡条疏证》颇有误漏。对"晋平原相陆机"、"其源出于陈思"二句的《疏证》补正如后:1.《疏证》所引"曹旭《诗品集注》校云"以下文字,不是曹旭校文,而是张锡瑜《钟记室诗平三卷》之校语。2.陆机任职有作"平原相"者,有作"平原太守"者,有作"平原内史"者,《疏证》谓"不能确定何者为是"。按三者是互称,可通作。3.《疏证》谓"陆机诗今存104首,其中五言诗60余首"。按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收陆机诗120余首(含残句),其中五言诗80余首(含残句)。但逯氏还漏辑《答潘尼诗》(四言)一首。4.《疏证》赞同曹道衡说:陆机是"吴郡吴(县)人(即今苏州人)"。按陆机是华亭人,但未见历代《地理志》说华亭属吴县。5.《疏证》述陆机诗之体源节,还有两处"硬伤";同时,此节可补者尚有不少。  相似文献   

15.
正【设计理念】朱光潜先生说"每首诗都自成一种境界。无论是作者或者读者,在心领神会一首好诗时,都必有一幅画或是一幕戏景,很新鲜生动地突现于眼前。"(1)那么,语文老师的任务就是把学生领进这种诗境,让学生看到这幅画,用眼睛看、用鼻子嗅、用耳朵听,用指尖去触碰它,沉浸其中,并激起心灵的回荡。《饮酒》(其五)》是陶渊明《饮酒诗》二十篇中的名篇,编入人教实验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这首诗,写的是陶渊明"采菊东  相似文献   

16.
仅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中必修《语文》第三册,所选"阅读"课目52篇(首),其中我国古典诗词几近70%(35首)。如此灼灼其华、美不胜收的诗歌课该怎样教?怎样教出文本的本真本义?怎样教出学生的诗兴诗趣?怎样教出课堂的诗情诗味?仅内容而言,是宣读注释?是译释串讲?是搬用定论?若《教参》连散译也未提供,更应怎么办?笔者的"经验"是:什么钥匙开什么锁——"以诗教诗"!下以第1课《诗经三首》为例商榷之。——《卫风·氓》第一节(1—10句):恋爱(师)那个人忠厚又老实,拿着  相似文献   

17.
达著伟 《快乐阅读》2011,(9):126-127
【试题链接】(2010年高考全国卷甲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咏素蝶诗刘孝绰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  相似文献   

18.
一饭千金     
<正>【释义】比喻重重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语出】西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人物】韩信(江苏淮安人)未得志时,喜欢往城下钓鱼,时常饿着肚子。有一个漂母(清洗丝棉絮或旧衣布的老婆婆)同情韩信的遭遇,便不断地救济他,给他饭吃。后来,韩信替汉王立了不少功,被封为  相似文献   

19.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教学过程】一、初读古诗,读准字音1.读题目。读准"偶"字,问:我们在哪里见过?2.读作者名,背《咏柳》。3.朗读整首诗。(重点夯实诗句"乡音无改鬓毛衰"。指导读好"鬓""衰",了解"鬓毛"的意思)【评析】联系熟悉的词语复现,能强化生字的读  相似文献   

20.
<正>【专题解释】本专题以精读《〈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为主,辅以联读《孟子·公孙丑上》(节选)等,管中窥豹,梳理"孔孟之道"的核心理念"仁",并进一步探讨"仁"与"礼"的关系,尝试辨析孔孟"仁学"思想的差异。【预习任务】1.精读《〈论语〉十二章》《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疏通文言字词,掌握文章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