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前人对陶渊明的年寿总共有六种看法:63岁说、76岁说、56岁说、51岁说、52岁说、59岁。在这六种看法中,以63岁说最为可信,因为这一说法史有明文,这一说法去古最近,这一说法与陶渊明的诗文抵触最小。  相似文献   

2.
早安     
邓笛 《海外英语》2007,(3):32-33
[1] 早安! 我们每次都会把这句话用在恰当的时候吗? 我对女儿说这句话, 对员工说这句话, 甚至对邮递员, 我也说这句话。我想你会说这句话只是一天开始时人们相互间的一种问候, 是活跃气氛的一种寒暄, 或者对大多数——至少对部分人来说只是一种习惯和一种礼貌。对我而言,“早安”有着与大多数人完全不同的含意。我不记得我多少次说过这句话, 也不记得在什么特别的时刻说过这句话, 但是有一次我却铭刻在心!  相似文献   

3.
做比说重要     
做与说,这两者谁重要呢?无论古今中外,尽管说与做不离百步遥,但就两者的重要性相比来说,其答案并不是很一致的:有说说比做重要的,也有说做比说重要的。我是做比说重要这一观点的死硬支持者,因而在这里我要为这一说  相似文献   

4.
叶燮在《原诗》中论及了诗歌发生问题。他关于这一问题的根本学说,可以概括为"我四物三"说。在这一根本学说之外,先有胸襟说、触物起兴说、诗无定法说这三个具体说法值得注意。"我四物三"说是叶燮诗歌发生论的"纲",而先有胸襟说、触物起兴说和诗无定法说这三说则是"目",它们是对"我四物三"说的进一步补充和完善。这一"纲"三"目"比较圆满地实现了叶燮的理论目的。  相似文献   

5.
送“礼”     
说起“送礼”,有人说这是一种友谊的沟通,有人说这是一种情感的交流,有人说这是礼尚往来,当然,也有人说这是不正之风。如果“送礼”这件事发生在学校里,你一定会问:“谁给谁送礼啊?”山东省胶南实验小学的队员们告诉您:是他们在给老师们送“礼”!  相似文献   

6.
人生之杯     
一个玻璃杯子,如果装牛奶,人们会说,这是一杯牛奶;如果装茶水,人们会说,这是一杯茶水。而只有在什么都不装的情况下,人们才会说“这是一只杯子”。假如每个人都像一只杯子,可以装什么呢?  相似文献   

7.
投资银行家保罗在一次酒会上碰到了三个人。这三人中,一个永远说真话,一个永远说假话,而最后一个则是说话没谱的人,时而说真话,时而说假话,而且这三个人对大家的情况都非常明了。  相似文献   

8.
说课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教研形式已成为考察教师教学水平的奇葩。什么是说课?在说课过程中说什么、怎么说,可以说这是一门艺术。  相似文献   

9.
美学中有一说,谓之“距离说”,是瑞士美学家布洛提出来的。其说认为审美时主客体之间要保持一种心理距离。举例说:一条轮船在海上遇到了大雾,随时都有触礁的危险,但如果有人能用泰然处之的态度去欣赏这仙境般的海雾,同样可以得到愉快的美的享受。这就是保持了恰当的心理距离的缘故。这个距离不可过大,也不可过小。生活中这一类例子可以说随处可见。譬如,  相似文献   

10.
奇妙的根     
一、设计意图有一次,我带幼儿去秋游。孩子们走在乡间的小路上,看见了高高低低的房子,房子的墙脚下铺满了一根一根奇形怪状的木头,大家被这些木头深深地吸引了,有的说:“这根木头像一条蛇”,有的说: “这根木头像一根拐杖”,还有的说:“这根木头像一只狮子”。我  相似文献   

11.
三年级柜台     
1.谁说的更合理? 看右图,是一个木框。小明说:这是一个四边形。小红说:这是一个平行四边形,用力拉一拉,不会动。小美说:这个图形容易变形,但如果在AC间再  相似文献   

12.
这是一篇在网上流传很广的文章,有人说这篇文章太夸张,有人说这篇文章太现实,有人因为这篇文章笑,有人因为这篇文章哭,但几乎每个看完这篇文章的人都会发出一声叹息,为文中的主人公,也为现实中的自己。  相似文献   

13.
柳宗元的《捕蛇者说》里的“故为之说”的“说”,不少参考书都当作动词解释。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评注译析古文百篇》里,把这句话解释为:(我)为这件事作了这篇“说”的文章。在注解里又说:“‘说’原是名词,一种文体。此作动词。为之说,为这件事作一篇‘说’。”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学古文评注》,也持同样的看法。《初中语文教学参考书》这样解释:“‘之’字作介宾,‘说’字作动词,指写作(这篇文章)。或者‘之’字作指示代词,充当定语,‘说’字作名词,指一种文体。两说都说得通,就柳文而论,前者才是作者原意。”  相似文献   

14.
[案例 1]教授在一所幼儿园的黑板上画了一个“∩”。问:“小朋友们,你们想像一下,这个‘∩’可能是什么?”结果在5分钟之内,小朋友们说出了20多种不同的答案。有的说,这是一条彩虹;有的说,这是跳绳;有的说,这是爸爸大笑时的嘴巴;有的说,这是老师弯弯的眉毛……教授拿同样的实验到大学去做,要大学生们想像一下“∩”可能是什么。  相似文献   

15.
广角哈哈镜     
英国男子被青蛙骚扰请求帮助你一定想不到有人会对一只小小的青蛙提起诉讼。英国西萨塞克斯郡一名男子对青蛙提出抱怨,声称受到了它的骚扰。这名男子给英国克劳利自治委员会的呼叫中心打电话,说自己受到一只青蛙的骚扰,并要求虫害控制人员帮他摆脱这个痛苦。他说这只青蛙把家安在了自己公寓楼梯底部,他需要有人把它撵走。一位发言人说:“我们向他建议,说那只青蛙会自己离开的,可是这名男子还是坚持说青蛙在骚扰他。”  相似文献   

16.
在中学语文教学、考试中,"通假字"这一古汉语现象,或多或少,会占一定比例。然而在课下注释中对"通假字"这一现象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说,"同",一说,"通",但并没有  相似文献   

17.
十八世纪中期,在法国巴黎,在一个贵妇人的家里,一群社会的精英们正在讨论谁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人。在讨论中,有的人说是凯撒,有的人说是成吉思汗,有的人说是拿破仑,还有的人说是亚历山大等等。当问及卢梭这个问题的时候,他说"牛顿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人。"许多在场的贵胄都很惊奇并问他为什么?卢梭回答说:"无论是凯撒还是拿破仑,他们这一  相似文献   

18.
奇妙的角度     
虎然 《师道》2002,(1):50-51
说到角度,大体没有一位教师不解其意,但能从下面这则趣闻中咀嚼出点味道来的,也许就不是所有教师了。一大使馆的墙上挂着一幅巨大的油画。一位客人对大使说:“你真幸运,能有这一幅巨大的艺术品来装饰这堵墙。”大使反驳说:“这是你的观点。总统是这样说的:  相似文献   

19.
教师和家长一般对幼儿说完整句都很重视,尤其是幼儿园教师,每堂课几乎都要强调。可是有的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可以说省略句,教师却硬要幼儿说完整句,让幼儿一遍遍重说,一遍遍订正。我以为,这样反而不利于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我听过大班一节教《咏鹅》的语言课。教师问:“这幅图画的是什么?”幼儿回答:“画的是白鹅。”教师却纠正说:“小明友,说话要说完整句,应该说‘这幅图画的是白鹅’。”在教师已说清楚“这幅图”这一特指成分的情况下,幼儿回答时省略了“这幅图”这一不说自明的成份,使语言简洁精练,这有什么不好。教师接着问:“白鹅在什么地方?”幼儿回答:“在水里。”教师又纠  相似文献   

20.
必然的结果     
有一座僧院戒规森严。按照静默誓言,任何人都不允许说只言片语。但这条戒规也有一个例外,每隔十年,许可僧侣们说两个字。一位僧侣在这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