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众所周知,亦舒是香港著名的言情小说家,然而,她笔下的科幻小说也毫不逊色,不仅情节曲折,想象奇特,而且能充分体现出女性作家特有的心理体验。相对于其同时代的言情小说家而言,身为言情小说家的亦舒,科幻小说更能显示她过人的才气。文章即从小说的叙事模式和女性心理体验两方面阐述亦舒科幻小说的创作特色与艺术个性。  相似文献   

2.
亦舒是香港坛非常重要的作家。她的创作实践令许多人对流行学刮目相看,她通过一些或离奇曲折或平淡无奇的恋爱、婚姻家庭故事,描写女性由传统到现代的心路历程,深刻地挖掘了女性的情感世界,冷峻地表现了女性深层的悲剧。  相似文献   

3.
走进亦舒     
均为80年代走进大陆的言情小说家,琼瑶一炮走红,由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更是掀起了大陆收视狂潮;而香港作家亦舒在当时却遭到冷落,90年代后期,亦舒小说的价值才渐被人们重视,当我们走进亦舒,顿觉"洞天石扉,訇然中开",亦舒在书写女性之声时又给我们怎样的人生启迪呢?  相似文献   

4.
通过琼瑶小说和亦舒小说的语言表现风格的比较,可以看出:琼瑶与亦舒的小说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共性,但就总体而言,她们的差异还是很大的。亦舒一贯秉承她的现代性,叙事语言简洁明快干练、幽默泼辣机智;琼瑶一贯固守她的传统性,小说语言呈现出繁丰细腻详尽、庄重柔婉典雅的风格。  相似文献   

5.
亦舒,原名倪亦舒,1946年生于上海,祖籍浙江宁波。亦舒是香港著名科幻小说家倪匡(笔名卫斯理)的胞妹,五岁到香港并接受教育。作为文学青年,她十二岁就开始读《红楼梦》,她后来说:“我崇拜鲁迅,崇拜曹雪芹,崇拜张爱玲……。”意气飞扬、才华横溢的亦舒,曾在《中国学生周报》上写稿,写得勤而且快。中学毕业后,十七岁的她跑到《明报》当记者,新闻、专访写得生动活泼,见出创作才能的端倪。在恋爱、婚姻上遭受波折后,二十七岁的亦舒离开香港,负籍英伦,考入曼彻斯特大学读酒店学专业,开始了留学生涯。回港后,曾任富丽华酒店公关部主任,颇受老板赏识。然而,亦舒终不能忘情文学,又到电视台当  相似文献   

6.
女性主义作家亦舒从女儿身份的视角,对母亲形象进行了批判和颠覆,刻画了许多自私虚伪、责任感缺失的母亲形象。随着作者叙述立场的变化,亦舒又对母亲形象进行了重构,转而塑造一些开明、宽容、平等的母亲形象。母亲形象的嬗变显示了亦舒对母亲形象和母女关系的深入探究。  相似文献   

7.
孤灯     
正19岁那年,怀着对偶像金庸的崇拜,亦舒去《明报周刊》应聘。当时,她已在文坛崭露头角。三楼的新闻室紧张而又忙碌,工作人员审查了亦舒的资料,带她去见社长金庸。走上四楼,仿佛来到另外一个世界,整个楼道空无一人、安静无比。社长室的房门半开着,一盏孤灯下金庸正在写作。也许是写得不够顺畅,他面色凝重,听到敲门声,眼睛方才离开纸笔。对于亦舒的加入,金庸很高兴,安排她到新闻组报到。几分钟后,亦舒告辞,转身作别时,金庸的身影已融入那盏孤灯。  相似文献   

8.
亦舒以她持守的女性主义意识,在小说创作中对女性自身价值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肯定。特别是对女性思想、智慧和独立人格,自我价值实现的重视,使亦舒对女性问题的探索进入了较深的层次。  相似文献   

9.
【作家档案】亦舒,女,姓倪,亦舒为其名,另有笔名梅峰、依莎贝和玫瑰等,香港科幻作家倪匡之妹。浙江宁波人,1941年生于上海,5岁时移居香港,先后就读于苏浙小学、嘉道理官立小学、何东女子职业学校,14岁在《西点》杂志上发表其第一部小说《暑假过去了》,15岁时,即为《中国学生周报》等报刊撰稿,曾被报刊编辑追到学校来要稿,成为编辑们不敢得罪的“小姐”。中学毕业后曾在《明报》任记者及担任电影杂志采访和编辑等工作。亦舒一露头角就迅速成名,两兄妹成了香港文坛上的两朵奇花。有人称亦舒、倪匡、金庸是“香港文坛三大奇迹”,金庸创作流行武…  相似文献   

10.
亦舒以强烈的女性本位思想照见其作品,描述女性的传奇故事是她的专利。亦舒的写作完全从女性的立场出发,其写作姿态正是女性主义的精确诠释。她的小说提供了女性群体内部交流的平台,并真实揭露了女性“寂寞”的存在状态。  相似文献   

11.
<正>每个周日,她都会来咖啡馆看书,起初是看店里书架上的书,最喜欢那套亦舒的小说,后来,她自己带书来看,有时候也看杂志。与许多喜爱亦舒的女子一样,她也爱穿素色的衣服,却并非一定要棉质的,因为棉质的衣服常常显旧,她穿的均是舒适的面料,软硬适中,或者是宽松的裤子,或者  相似文献   

12.
香港女性作家亦舒深切的女性关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香港女性作家亦舒的小说塑造了一系列性格各异的女性形象,这些既现代又传统的女性形象向我们展示了香港女性在追求自己的生活和爱情的时候,无可奈何地陷于中国情感和传统与西方现代文明挑战的文化漩涡之中的人生图景,体现了亦舒对香港女性生活的深切关怀与思考。  相似文献   

13.
无疑,她首先是位老师。不过,她也有着多重身份。在讲台之外,她可以变身为诗人、作家、摄影家,甚至是媒体工作者……她就是不一般的老师——郑洁,20多年来,她与民航上海中专共同成长。  相似文献   

14.
如烟花寂寞     
喜欢亦舒的文字。媒体习惯把她写的东西叫言情小说。但是事实并非如此,我感觉她是很有思想的人。海天出版社出了她30部小说,我差不多都买了下来,可还是觉得不够,因为她还写过许多散文和评论。但是现在的书店很难找到自己喜欢的书。亦舒的小说,夹杂在一大堆媚俗无聊的文字中,显得寂寞。如烟花寂寞。这是她的一个书名。我在想她是否也喜欢烟花。那种绚烂之后的沉寂,不知道有多少人能够领会。仅仅因为如此,我喜欢她写的文字。  相似文献   

15.
亦舒,原名仉亦舒,1948年生于上海,成长于香港,后留学英国,十七岁时就崛起于香港文坛,其作品在香港和台湾最为畅销,其中长篇小说《她比烟花寂寞》尤为人所注目。台湾有琼瑶,香港有亦舒,二人“兰桂齐芳”。她们都长于抒写真情流泻的爱情故事,以女性特有的视角和感受,用轻柔、缠绵、清澈、纤丽的文字,委婉动听的情调和故  相似文献   

16.
亦舒小说艺术探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亦舒言情小说既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和强烈的时代感,又有自己的创作特色,因而,她的小说颇受读者的欢迎。本文即从亦舒言情小说的情节、科幻色彩、结尾和语言四个方面阐述其小说的创作特色与艺术个性。  相似文献   

17.
亲近名家     
《小学生》2009,(7):3-4
本期作家肖定丽 主持人语 肖定丽老师,是六年前我在《中外童话故事》做编辑时认识的。肖老师很爱笑,她笑的时候更漂亮。她的很多作品也充满笑声。幽默好像是她天生的写作技巧。  相似文献   

18.
母校     
我从来不知道我童年时就读的小学校的老师一直记着我。我的侄子现在就在那所小学读书,有一次回家乡时,我侄子对我说:我们老师知道你的,她说你是个作家,你是作家吗?我含糊其辞,我侄子又说,我们x老师说。她教过你语的,她教过你吗?我不停地点头称是,心中受到了某种英名的震动。我想象那些目睹我童年成长的小学老师是如何谈论我的.想象那些老师现在的模样。  相似文献   

19.
<正>龙应台老师的名字早有听说,却迟迟未看她的书,一直到这个暑假,才和母亲聊起龙应台。母亲很高兴,因为这是她很喜欢的一位作家,她告诉我,龙应台是一位了不起的作家,也是一位很好的母亲,看龙应台老师的书,会很有收获。但,没有看过,我没有感觉,直到母亲把她的书递到我的手里,我才真正走进了这位作家。《孩子你慢慢来》,是她当母亲的时候和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的  相似文献   

20.
你看过未来作家的照片吗?你想知道为什么我们笑得如此灿烂吗?别急,请容我细细道来。“丁零零……”上课了,这节是作文课,同学们连忙回到自己的座位。不一会儿,只见语文老师抱着一本相册走了进来,我满脑子疑惑:为什么语文老师抱着相册来教我们作文?难不成想给我们看一下她的光辉“历史”吗?语文老师见我们一个个额头上画满问号,也不多说什么,只转向黑板刷刷地写下八个大字——看未来作家的照片!这时,台下的同学早已议论纷纷:“老师怎么有未来作家的照片呢?”“为什么老师……”我也在心中暗暗疑惑:老师哪来的未来作家的照片?她葫芦里到底卖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