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鲁迅小说《祝福》写作于1924年2月,后来收入小说集《彷徨》。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篇目,近百年来,现代文学研究学者和中学语文教师对小说《祝福》中的情节、人物、环境、叙事结构和主题等基本要素进行了不同层面的解读和丰富的教学设计,其大多集中于主人公祥林嫂形象的分析和造成祥林嫂悲剧的根源上,而对小说中的重要人物"我"则分析甚少,这种对"我"的分析的缺失也往往造成了对文本主题解读的偏颇甚至缺失。对"我"的分析,或许能为解读《祝福》提供新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2.
<正>作品主题解读的多元现象不足为奇。接受美学的理论主张在文本的解读过程中,应以读者为中心。不同读者解读过程中对作品的再创造,是作品意义的源泉,而未定性的文本只不过是承载意义的载体而已。"作者未必然,读者何必不然",说的也就是这个道理。读者的价值观、知识阅历、爱好兴趣、所处时代等因素不同,对作品主题的解读也就纷繁多样。但是,这种多元解化的"读"也不是无限的和随意的,它不应离开文本,超越文本,不应只抓住文本的枝叶末节。对作品主题的把握,首先要从作品的客观实际出发。  相似文献   

3.
许多教师在解读《范进中举》时,侧重于对比和讽刺的手法,同时将人物形象作为单独的个体来分析,而忽略了他们作为一类人的存在,所以也就影响了对文本主题的解读.文章侧重于将《范进中举》中的人物从身份地位角度以及与范进亲疏远近关系的角度进行分类辨析,从而对文本主题进行更趋向于合理的解读.  相似文献   

4.
每篇文章都有自己的主题,而这些主题都是由关键词来构成的,我们的作文也正是对这些关键词的解读。分析这些关键词,就能找到与之相关的思路,再加上我们的生花妙笔,一篇锦绣文章就应运而生了。  相似文献   

5.
许国林 《师道》2007,(11):21-23
关于《拣麦穗》一文的基调与主题,笔者与"教参"编写组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解读,现提出来与编写组专家商榷。编写组的基本解读"必修一"《教师教学用书》编写组在课文"基本解读"中对文章的基调与主题是这样解读的,现摘录如下。  相似文献   

6.
每篇文章都有自己的主题,而这些主题都是由关键词来承担的,我们的作文也正是对这些关键词的解读。分析这些关键词,找到与这些关键词相关的素材,再加上我们的生花妙笔,一篇锦绣文章就应运而生了。  相似文献   

7.
郁达夫的代表作《沉沦》自问世以来,就得到学者的青睐,他们对《沉沦》展开不同程度的研究:反帝反封建主题、心理学解读、主人公"零余者"形象的分析等。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文本细读和文化分析,结合"流散语境"来重新解读《沉沦》,重点分析《沉沦》中主人公的"阙限性",以此挖掘《沉沦》在当今移民文化和现代文化中的价值与意义,充分展现《沉沦》的动态魅力。  相似文献   

8.
多元解读已成为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关注的焦点.但是目前.在多元解读的教学实践中,很多一线教师将精力放在"如何教"的问题上;至于"教什么",也就是对文本的分析,却探讨不多.而在阅读教学中要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多元解读,教师必须钻研文本,深挖教材.为此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知人论世、探究主题、剖析人物、赏析语言、分析手法等五个方面切入,探讨了如何钻研文本.  相似文献   

9.
小说主题的解读很难绕开对环境、人物、情节这三个要素加以恰如其分地分析。然而,对主题解读的模式化既弱化教师的独立解读能力更在一定程度上约束和限制了学生的解读空间。现以《最后的常春藤叶》主题解读的模式化作些原因分析,为更好地开展主题解读的教学与研究作一管窥。  相似文献   

10.
赵军芳 《山东教育》2012,(Z6):20-21
在学习反思中提高解读2~3岁幼儿学习特点的能力在以往的早教工作中,我虽然也经常翻阅一些有关2~3岁婴幼儿发展特点的书籍,但不系统,不扎实,有时候感觉理论和实践不能有机结合,大部分时间凭经验工作,总是感觉"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如平日组织活动,发现有的主题在组织过程中不能长时间吸引宝宝,宝宝听一会儿就跑了;但有的主题活动就特别顺畅,如"喂喂小动物"主题,我们设计了三个活动:阅读活动"真好吃"、动手操作  相似文献   

11.
"高文低教"是反对用政治社会学方式解读文本的一种声音,认为应该把人文主题降到语言文字的土壤,尊重文本的主流价值取向。其实质是消解文本的道德主题。在文学中,道德是基本主题,惩恶扬善是其内核。在教学生明辨善恶是非的基础上,道德主题对人格养育有直接的作用。消解道德主题,教材文本中的人文因素就会丧失,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育任务就难以完成。因此,在处理"高文"时,不但不能消解道德主题,还应当让道德主题高扬。  相似文献   

12.
几米的画面色彩丰富而动人,结合清新又简洁的文学语言,创造出一种前所未见的阅读诗意.学界和媒体曾多次以"几米现象"为主题对其作品进行分析和评论.本文将从童话意象和文字符号两方面,分析几米如何以图文诗的形式对现代生活进行艺术化的解读.  相似文献   

13.
语文新课标倡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在探讨小说主题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出一元解读的禁区,除了从社会历史视角进行解读外,还可从文化视角、形式视角、心理学视角、人类学视角等角度多角度、多侧面地理解小说的主题。为了避免对小说主题的任意解读,教师要把握好多元解读的"度",注重整体把握,引导学生立足于文本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4.
死亡叙述是余华小说创作的常见手段,在《第七天》中,余华延续了以往"向死而生"的主题又有所突破,赋予其对于生与死的全新理解。文章阐释了余华如何用死后的虚无世界来承接对"向生而死"的融合与转换,又以"因情而永生"、"因绝望而永生"对"向生而死"主题进行两种解读,将其作为余华对生存与死亡关系的总结与升华。  相似文献   

15.
语文新课标倡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在探讨小说主题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出一元解读的禁区,除了从社会历史视角进行解读外,还可从文化视角、形式视角、心理学视角、人类学视角等角度多角度、多侧面地理解小说的主题.为了避免对小说主题的任意解读,教师要把握好多元解读的"度",注重整体把握,引导学生立足于文本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6.
<正>近年来,教学内容的开发与整合已经成为中学政治课程改革的研究重点。主要有三条思路:一是依据课程资源实现从无到模糊的初次梳理和解读;二是依据已有教学思路对成熟教学内容的借鉴开发;三是对已有教育资源和教学内容的整合优化。笔者发现,无论采用哪一种思路,教学内容的开发与整合都离不开一定的"主题",都离不开依据这类"主题"开展的"主题教学"。然而,如果实际教学中缺少"主题",教师仅仅依据个人喜好,随意筛选教学内容、全然不顾学生实际情况而对教学内容进行开发和改造,政治课堂教学就会成为无源之水、  相似文献   

17.
小说文本的多元解读,既有利于读者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又利于挖掘作品的艺术价值。拟在界定"多元解读"内涵的基础上,结合具体的解读过程分析多元解读的意义,并参考具体的文学作品阐释两种核心的多元解读方法,即人物形象的多元解读法和文学作品主题的多元解读法。  相似文献   

18.
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式的文本阅读方法为基础,通过解读这些作家作品中的象征物,分析"性"主题和"死亡"主题在其作品中的体现及他们对待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描写"的不同态度,阐明其学说对"迷茫一代"现代派作家文学作品艺术形式的塑造和影响.  相似文献   

19.
当前品德老师没有时间和精力纵向解读品德教材,对螺旋式主题教材的梯度和层次把握不到位,造成品德课低能低效的现象。教师应从把握同主题教材的螺旋梯度开始着手,按以下三部曲进行解读:读"纲"理"序",列清主题脉络;研"课"定"案",精选主题资源;听"教"睹"学",体悟主题坡度。通过这一系列的教材钻研,不但让品德课更加精准到位,而且能有效地提升教师的专业本领。  相似文献   

20.
杨璇瑜 《文教资料》2008,(20):29-31
安妮·勃朗特创作<女房客>的目的是为了通过揭露现实社会的种种艰险向初涉人世的青年男女们发出警告,以免他们像她的哥哥那样不幸陷入险恶的陷阱,以至于毁掉了本该美好的前途和人生.该小说主要通过对一系列人物的婚恋经历进行描写,生动而又深刻地就"成长"这一主题给读者上了一课.本文将对该小说中的"成长"这一主题进行探讨和解读,以期更深入地发掘出作者想要向读者传达的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