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皇甫科杰  王枬 《教育研究》2021,42(2):131-139
教育生活是一种特殊的共生式的自我更新过程,教师是教育生活的第一责任人,对教育生活的质量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哲学家曾从"超验"和"经验"中寻求生活的确定性,或偏执"超验"构建起一个无形的美善世界,或偏执"经验"陷入物质至上、人性迷失的危机。反思教师的教育生活,也因偏执"超验"或"经验"而出现诸多缺失,既有性质上的偏差,也有内容上的分离,还有形式上的固化。教师的教育生活应以"生命自觉"为价值信念和根本追求,将"超验"、"经验"因素交汇于人之生命共同影响教育生活的质量,以"成事成人"为教育生活的本原性质,以"生命关怀"为教育生活的核心主题,追求"生命自觉"的教育生活样式。"生命自觉"的教师最终将在共生共长的过程中提升整个教育生活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2.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指中华民族从心理层面和社会文化层面对这一共同体的自觉认知和理性把握,其中"自觉意识"与"话语意识"有着独特的价值。在中国学术研究领域,以费孝通先生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社会格局理论"为代表,多学科广泛开展研究,丰富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教育学领域也以此理论为基础,广泛开展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  相似文献   

3.
坎德尔是比较教育学科建设第二阶段的突出的代表人物,作为"因素分析法"时代的主要代表人物,他最杰出的贡献是提出了比较教育研究的"目的论"和"方法论"。同时,他还提出了比较教育研究的具体步骤和框架,提出了用民族性、民族主义与因素和力量等概念来研究各国的教育制度的理论。对比较教育学学科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贡献。  相似文献   

4.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中学化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在中学化学教学活动中,必须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相似文献   

5.
This article seeks to describe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upon which the author has pursued research into questions of how religious educators could and should interact with popular culture. The methodology employed is most often labelled "participatory action research," and is used in an attempt to bring together the various disciplines of theology, psychology, media studies, and religious education into one conversation that sheds light on the dilemmas facing religious educators in a mass-mediated context. In many ways the choice of which methodology to use to pursue these questions has its roots in the situatedness of the author's own educational journey. Locating herself in a particular context leads into a discussion of the distinctions between "method," "methodology," and "epistemology"; and from there into a very brief consideration of "standpoint" epistemology and its utility in the convergence of feminist practice and religious educational practice. From there her understanding of participatory action research, and how that methodology has worked to structure a collaboration with other religious educators around the use of media literacy within religious education is explicitly described.  相似文献   

6.
"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立足点上回答了"怎么办教育"的问题。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就是要扎根中国先进的政治思想和政治制度,扎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扎根中国悠久历史和光辉革命传统,扎根基本国情和人民生活实际,扎根本土优秀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经验。扎根中国大地,未来教育事业发展要坚定"四个自信"。立足时代、面向未来,教育政策制定要立足实际、实事求是,教育改革创新要正视不足、融通中外,加强传统文化教育要注重核心价值落地,教育理论研究要立足我国教育现实问题,从而扭转教育发展的"去本土化"倾向,创新中国特色教育理论,发展中国特色教育事业,以"中国化"回应"国际化",为21世纪人类教育发展贡献中国智慧、中国道路。  相似文献   

7.
晚清小说文类在面对西方新事物时,打破了过去的沉寂,呈现出纷繁复杂、多声复义的面貌。《三侠五义》中,官、侠、盗三种不同的身份,在解读主体意识和国家想象时,产生了无法达成协调一致的喧嚷偏执状况,形成了"众声喧哗"的狂欢状态。其中,"侠"在主体意识和国家想象方面已经接近于现代性,在身体想象、自由追求和权利意识上,能够摆脱伦理纲常的束缚,朝着独立自主的人而努力;同时,对正统的皇权和法典进行了怀疑和修正,为建立现代意义的国家进行了尝试。  相似文献   

8.
In this article I argue that it is impossible to look at educational issues before we develop a clear understanding of the dominant ideologies that currently perpetuate unsustainability. Only if we appreciate the pervasiveness and the fallacies of such concepts as "development," "growth," and "progress" within a limited biosphere can we start to see what ecojustice might mean: equitable sharing between all human beings, the natural world, and future generations. This, then, has stark consequences for our Euro-American lifestyles and should make us look to indigenous and/or vernacular societies for prompts for a good, yet noncommodified life. On the basis of such an analysis, we can then proceed to formulate some fundamental parameters for ecojustice education, the most important one being that tutors have to embody the ecojustice principles they are likely to advocate to their students.  相似文献   

9.
多元文化与主导文化的冲突主要是民族国家范围内的问题,也应在民族国家范围内来解决。文化的实质在于它以自身特有的方式决定着生活的展开。文化是一个多维度的结构与独特的运作方式的统一体,文化冲突必然造成文化危机。中国古老的"顺应"思维和"为己"之学可能提供了面对文化冲突的智慧,这是一条富有希望的出路。  相似文献   

10.
茨威格和阿来分别是犹太民族和藏民族的杰出代表,他们自身以及其作品自然的渗透出强烈的民族意识,由于作家的成长经历和时代背景,使其作品中表现出"流放"和"寻根"的后殖民批评理论的特点,因此无论是在地域、种族、文化、宗教等方面的流放,民族意识觉醒后的寻根,还是共同存在的表现各异的人道主义关怀,均是真正把握两者民族意识之间的共性和异性的咽喉。  相似文献   

11.
城乡教育一体化:基于文化视角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乡教育一体化不仅需要教育制度的创新,更需要城乡之间文化鸿沟的消除和城乡文化的融合。文化的视角有助于克服以“分别看待城乡教育”的方式讨论“城乡教育一体化”的吊诡思维方式。中国的城市文化和乡村文化在历史上和现实中都具备“一体化”的基础,只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二元分割的制度安排造成了二者的区隔。依赖于对文化多样性的理解和文化自觉的精神,可以形成城市和农村“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共处的守则”——“现代中国文化”。 城乡教育一体化需要在“现代中国文化”这一平台上重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用普世价值和地方特性相统一的文化内容、以宽容和对话为特征的教育方式来培养既体现本文化特质又能理解、尊重异文化的文化主体。  相似文献   

12.
如何正确认识党的“两个先锋队“性质是新时期党的建设的重大课题。在这一重大问题的研究上有三种观点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加以澄清,这就是:“两个先锋队“不是党建理论的创新成果;“两个先锋队“会把党的性质“普化“,会把我们党变成“全民党“;“两个先锋队“会把党的性质“移化“,造成党的阶级基础“转移“。  相似文献   

13.
校本课程发展是一个由"回应"走向"自觉"的过程。从思想理论、知识伦理、课程实践三个方面来考察校本课程发展之源中的"回应"之由,校本课程发展在理论层面、实践层面与发展层面上理应做出"回应","回应"为后来的"自觉"集聚能量,人员因素、学校文化与支持系统支撑起了"自觉"的基础。由"回应"走向"自觉"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从而实现校本课程发展提升理论、推进实践与文化再生。  相似文献   

14.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论语》是儒家文化的载体。《论语》中包含了三百五十多个成语,这些成语因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积极的教育意义,广为传诵,流传至今。对这些成语进行大致归类,并从"礼"、"仁"、"中庸"和教育等方面,探讨其文化内涵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5.
论高校"三位一体"的感恩教育--一种创新的智力投资教育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高校的感恩教育如何从感恩父母师长提升到感恩国家社会这一高度,一种“智力投资教育”活动通过算账,算出了大学生国家社会对他的智力投资额、家庭的教育投资额和受教育者机会成本。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部门、专业课教师和教学管理部门在这一活动中突出了“明德育人”、“教书育人”和“管理育人”的职能,实现了教育学生回报父母,回报国家,回报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是我国各高校面向 2 1世纪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师范生整体素质不高的根本原因、是缺乏丰厚的文化底蕴。师范教育的人文化倾向、要求师范生会为师、会育人、会教研、会管理。这些对师范教育质的规定性 ,要求师范生文化素质教育必须走内涵式发展的路子 ,在师范大学生的政治和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人文素质、心理素质、教师职业素质和审美素质等方面的教育和培养上下功夫 ,必须处理好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先进文化与强势文化、“授业”与“传道”、政治理论课和文化专业课等方面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从世界范围来看,强调国家认同的公民教育已发展成为当前全球多元文化社会治理的核心主题。我国学术界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研究,目前集中在两个主题,一是研究"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多民族国情,二是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既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重要产物,也是习近平新时代民族工作指导思想的核心内容。新时代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需要坚持不懈地开展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宣传教育。首先,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需要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及其相互关系,形成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工作思想体系;其次,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需要从政治上深入理解习近平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指导思想,坚定走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中国道路";最后,从教育路径入手,提出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的治理方略。  相似文献   

18.
“山寨文化”是一种新型文化范式,具有模仿性、平民性、娱乐性等特征。一方面,山寨文化会降低大学生媒介分辨力;造成对传统文化认同感的缺失;妨碍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另一方面,山寨文化又有利于大学生张扬个性,争夺话语权;使平民获得对主流文化冒犯式的快感。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可从如下方面入手:提高大学生自身价值观及媒介分辨力;批判吸收山寨文化合理成分,加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开设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并借助新兴媒介构建校园媒介管理;建立大学生媒介素养评估体系。  相似文献   

19.
教育实践是教师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实践反思是提高教育实践质量、实现教师培养目标的关键环节。厘清“反思”和“教育实践反思”的概念和意义,旨在使反思成为教育者的习惯和自觉,成为教育者的核心素养,成为教育的文化。分析和研究教育实践反思的策略,就是要在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指导教育实践反思,解决教育实践反思中出现的问题,处理好“成事”与“成人”、“做人”与“为师”的关系以及“反思行为”与“反思意识”的关系,最终实现培养合格教师的任务和目标。教育实践反思的策略明确之后,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必须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须将反思策略的指导性与反思路径与方法的灵活性结合起来,这样,反思才能真正实现其价值和目的。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question of whether critical thinking can eventually become part of the cultural fabric in Kazakhstan, a country whose Soviet educational system not only trained teachers to memorise, lecture and intimidate students but also created a culture in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fraught with many fear-based behaviours engendering competitiveness, intolerance and other hostile behaviours antithetical to critical thinking and an open, democratic society. While educational reform can have profound effects on a nation, education is but one system in a complex network of governmental and cultural systems, and change must be borne by many. This paper reviews literature and presents qualitative data gathered through interviews with Soviet-trained teachers. The authors recommend that teachers should embrace student-centred techniques and critical thinking methodologies, as well as shift from a fear-based, authoritarian, top-down system of relating to students and colleagues to one of cooperation, openness and fairness. Such a reform will take repetitive, intensive and experiential training as well as regular assessments of progres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