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屠格涅夫是第一个在全欧引起“俄国热”的俄罗斯伟大作家。“俄罗斯文学中已经有的某些东西,谁也不如他来得深刻,没有的东西,由他来创造。”在俄国解放运动由贵族知识分子逐渐过渡到平民知识分子这一新陈代谢的动荡过程中,屠格涅夫能够敏锐地觉察出当代社会政治和哲学生活中的新思想,并以第一流艺术家的高超技艺真实地反映出那个复杂的时  相似文献   

2.
“五四”戏剧理论经历了从“对抗化”到“国剧化”的发展过程。所谓“对抗化”,不仅指新旧两派的对抗行为,而且指新派戏剧理论者站在西洋戏剧的立场对中国传统戏剧否定性的自我审视,及旧派戏剧理论者站在中国传统戏剧的立场对西洋戏剧的排斥性的他者批判;而“国剧化”则是站在世界立场更是站在民族立场,在积极梳理戏剧的审美本质特征、戏剧艺术的系统性、综合性和旧戏价值的基础上,对“话剧”与“戏曲”进行一次历史性的整合努力。  相似文献   

3.
在屠格涅夫的爱情故事中,女性人物设置呈现为“茨冈女人”与“纯洁天使”的对立,在爱情的“竞争”中,前者总是“打败”后者。这种人物对立原则,有时体现为两个人物共时的并置,有时又体现为主人公历时的心理转变,而在根本上,它隐喻着屠格涅夫的爱情观。  相似文献   

4.
中国开始有计划地大量译介俄苏文学是在“五四”以后.在对俄苏文学的译介中,较多的是屠格涅夫的作品.这位异国大胡子文学家的创作风格,在一批中国现代文学家身上引起共鸣,他们模仿、借鉴,从而创造出属于他们自己的风格.鲁迅的《野草》是中国散文诗的代表.1921年《学灯》上发表了屠格涅夫的散文诗,对中国“五四”时期的作家包括鲁迅都有影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积极介绍俄罗斯文学,贡献最大的要推瞿秋白.瞿秋白在俄文专修馆学习时,就阅读屠格涅夫的作品,并对屠格涅夫的思想、创作有深刻地研究.他在《十月革命前的俄罗斯文学》中,曾精粹地概括其现实主义特征以及对俄罗斯村野风光的描画,“屠格涅夫的天才在于客观性的严格——他向来对于无论那一派论调的人都不加褒贬,而只是写生的描画.”屠格涅夫小说散文的风格特点,  相似文献   

5.
俄罗斯作家屠格涅大的作品与中国新文学有很密切的关系。新文学运动中,屠格涅夫的作品特别是他的散文诗是较早译介到中国的外国文学作品,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过极大的影响。鲁迅、茅盾等著名作家都曾对他给予了高度评价;巴金说他写短篇小说主要是受了屠格涅夫的影响;艾青也说过,在杭州读书时,他“开始读了屠格涅夫,而且爱上了屠格涅夫”。在后来,艾青还写过一首《乞丐》,与屠格涅夫的一章散文诗同名,在内容上也有相通的地方。 因此,研究外国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不能不谈及屠格涅大,连中国散文诗的诞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我国对于屠格涅夫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研究多限于对其中某一位作家的本体研究,偶有比较,却不言其同。而在俄罗斯,这一对研究仍相对鲜见。其实,屠格涅夫与陀思妥耶夫斯基有着长期深刻,且互为影响的文学关系。作家在创作中所选取的艺术方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现实世界的认知,对历史与人的认知。屠氏的“隐蔽心理学”隐含着陀思妥耶夫斯基式的“公开”,而陀氏的“公开心理学”更不乏屠格涅夫式的“隐蔽”。  相似文献   

7.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俄罗斯文豪屠格涅夫一日在镇上散步,路边一个乞丐伸手向他讨钱。他很想有所施与,往口袋掏钱时才发现没带钱。见那乞丐伸着手正等着,屠格涅夫面有愧色,握着乞丐的手说:“对不起,我忘了带钱出来。”乞丐笑了,含着泪说:“不,我宁愿接受您的握手!”  相似文献   

8.
《鹌鹑》(十册)是十九世纪俄罗斯伟大作家屠格涅夫晚年的作品。当时,屠格涅夫已经住进了法国巴黎的一家医院,他应托尔斯泰的邀请,为俄国儿童留点“纪念”,写了这篇文章。那么,饱经沧桑的屠格涅夫在《鹌鹑》这篇文章中,给孩子们留下了些什么呢?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分析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  相似文献   

9.
“羌戏”是对羌族戏剧的简称。目前中国唯一的羌族聚居区在川西北岷江及涪江上游,“羌戏”分布在此地带上,既有剧本搜集整理,又有多种活态演出,还有学界有识者的研究。结合羌族戏剧存在现状,从宏观上对之可作如下把握:“羌戏”主要有释比戏和花灯戏两大类型,“羌戏”的存在及演出以民间性和仪式性为两大基本特征。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多民族的中国有丰富的戏剧文化遗产。无论作为民俗艺术还是作为村寨艺术,羌族戏剧存在的历史和现实,羌族戏剧具有的价值和意义,决定了它是我们研究中华戏剧共同体所不可缺少的对象。  相似文献   

10.
在屠格涅夫的创作中,“有趣之事”(爱情幸福)与“有益之事”(社会义务)是一对矛盾,他主张摒弃前者而选择后者,为此,他笔下的主人公不断地“自我改造”,以求契合“事业”所要求的品质与个性;但在另一方面,屠格涅夫又在描写中证明了这种“改造”所面临的困境,在本质上的反人性,以及在结果上的不可能。  相似文献   

11.
优美的艺术凝炼的风格──试论屠格涅夫的散文诗王玉琴屠格涅夫,作为俄罗斯的文学名家,以其独特的风貌区别于托尔斯泰的“心灵辩证法”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癫狂状的心理剖析”而独立于文坛。他──是一个古典式的精美艺术匠。擅以巧妙的构思、优雅美丽的悲剧故事,以及...  相似文献   

12.
品特在他的三部“迫害戏剧”中,描绘了专制权力与“民主”名义下的权力对于无权者的残酷迫害,揭示了专制权力特有的宗教、国家与领袖三位一体神话的实质,揭露了“民主”政体的理论与实践上的天然弱点与虚伪性,以及统治权与话语权的本质性联系。  相似文献   

13.
伊·谢·屠格涅夫 (1 81 8年—1 883年 )久居国外 ,深受西欧文化的影响。他和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齐名 ,是 1 9世纪俄罗斯作家中最早享有世界声誉的大作家之一。屠格涅夫极其敏感 ,具有超越其他作家的感悟力、洞察力和预见性。是他首先用“多余人”这个名称概括了俄罗斯文学中贵族的一类典型 ;他看出农奴制必然崩溃 ,第一个出来为贵族唱出一曲哀怨动人的挽歌 ;他是第一个真实描写 1 9世纪五六十年代俄国生活中刚刚出现的平民革命者新人典型形象的作家。他的每一部作品问世 ,都会在文坛和社会文化生活中引发巨澜 ,招来褒贬不一的反响 ,…  相似文献   

14.
俄罗斯总统普京大院里的“问题学生”俄罗斯总统普京的童年是在一个普通居民区里度过的,他从小就是个不安分的孩子,自从5岁那年的“五一节”偷偷溜上街以后,他就深深地被“外面的世界”吸引了。  相似文献   

15.
屠格涅夫想到写小说《父与子》还是1860年的事,而在1862年2月,小说便在《俄罗斯导报》杂志上发表了。不久,屠格涅夫写道:“主要人物巴扎洛夫的范本是一个使我十分感动的外省青年医生的性格(他在1860年以前不久逝世)。照我看来,在这位非常人物的身上体现了那种刚刚产生,还没有成长、日后被称为“虚无主义”的因素。这个性格给我的印象  相似文献   

16.
提到19世纪俄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屠格涅夫,我们一致赞誉他是最优秀的抒情诗人和现实主义小说家,“小说家中的小说家”。但很少有人注意到他也是一位出色的戏剧家。当然,他既没写出过杰出的戏剧作品,也没有独特的戏剧理论建树。我们称他为戏剧家完全是从另一角度——他的长篇小说——来说的。没有哪一个作家的小  相似文献   

17.
《猎人笔记》是俄罗斯作家屠格涅夫(1818—1883)早期创作中的一部现实主义杰作,也是19世纪俄罗斯文学和世界文学中的名著之一。它奠定了作家在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中的地位。在这部由25篇特写组成的随笔中,屠格涅夫真实地揭示了农奴的贫困生活和无权地位,毫不留情地暴露了“野蛮的贵族阶级”的凶狠残酷和奢侈腐化,并在农奴制度国家条件下把农奴当作人来歌颂,鲜明地体现了他的反农奴制的民主主义思想。赫尔岑称《猎人笔记》是“用诗写成的对农奴制的控拆书”。谢德林认为“《猎人笔记》为从整体上描写人民及其贫困生活的文学树立了开端。” 1851年2月,屠格涅夫在《现代人》杂志上发表了一篇以俄国中部的一个地方的真实名称“白净草原”命名的短篇小说。它写的是一天夜里一个猎人在森林中迷失了路途,后来在茫茫的夜雾中走到一群在草原上放牧的农家孩子围坐的火堆旁。孩子们通宵达旦地谈论着俄罗斯乡村的一些民间传说。到了天明时分,大家离去。这就是故事的梗概。在思想内容上,《白净草原》也同《猎人笔记》中的其他短篇一样,并没有脱离反对农奴制这个总的主题,但它在艺术风格上却别具一格。 首先,让农家的孩子成为小说的主人公,并对他们作了“诗意的现实主义”描写。在《猎人笔记》问世之前,俄罗斯  相似文献   

18.
瓦西里·舒克申是当代俄苏文坛上一位多才多艺的艺术家。他既是一位作家 ,又是一名编剧、导演和演员。在 2 0世纪六、七十年代他的名字同时回响在俄罗斯文坛和影坛上。他的文学和影视作品触及到当代俄国社会一些比较敏感的问题。如城乡矛盾、农村人口外流 ,以及各种丑恶的社会现象。本文通过舒克申作品中创作问题和各类“创作型”主人公的分析 ,指出作家在创作问题上的鲜明立场以及他对“创作型”主人公复杂、矛盾的态度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因"主流"与"主旋律"的含混胶着,使得我国主流戏剧失去了应有的品格。王晓鹰是新时期优秀的戏剧导演,他有着独特的主流戏剧观。他倡导戏剧要对"人"进行深层次的关照;主张"主流意识"、"经典示范"、"非赢利性"的主流戏剧范式;在内容和形式方面,极力追求诗情、哲理与美的形式相结合的"诗化"现实主义。  相似文献   

20.
布莱希特是德国著名戏剧实践家和理论家。长期以来,西方戏剧都为亚里斯多德的“模仿”论所左右,从古希腊悲剧到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戏剧家都追求“给大众以真实幻觉”。布氏登上戏剧创作舞台以后,一直力求打破亚里斯多德的幻觉主义,追求建立“在生动的表达中叙述”的史诗剧观,他曾将这种史诗剧观命名为“异化”或“陌生化”。1935年,中国戏越大师梅兰芳应邀访问苏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